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onbal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更应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德育不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也是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优秀的作品激励人、通过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从而培养知识全面、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人们普遍只重视认知教育而忽視传统道德教育。
  【关键词】古诗文道德情感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情感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列宁曾这样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打开如今的中学语文课本,有许多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的文章。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汲取精神养料,从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入手,加强对学生“做人”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和水准。
  一、古诗文中道德情感的主要体现
  中华传统道德在古诗文中表现为立德、立志、爱国等多方面内容,笔者在这里略举几类。
  1.修身立德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曾说:“君子所贵在德。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诸候有德,能保其国;天子有德,能得天下。”“修身立德”在中华传统道德中是完善自我人格的途径和方法。儒家首先以“修身”为本,即注重陶冶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其次是立志,立志即一个人应有远大志向,志在国家,志在民族,志在天下。立德立志成为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前提。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文《孟子》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等有关章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情操,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等。从不同方面表达和阐述了立德立志的重要性。
  2.忠恕爱国
  忠恕是贯穿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思想,是中华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核心内容即热爱祖国,忠于国家和人民,大公无私,崇尚正义。《木兰诗》中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刚毅勇敢,不慕名利的品德;《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陆游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抗金决心以及他在临终前遗嘱——《示儿》一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抗金大业未成的无穷遗恨,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强信念;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以死明志,矢志报国的情怀;辛弃疾《破阵子》中所表现出来的拳拳爱国之心,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感等等,都属于这一范围的题材。
  3.为学求知
  为学求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勤奋好学历来被看作成功之母。孔子的《论语》十则,司马光的《孙权劝学》,列御寇的《两小儿辩日》,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彭端淑的《为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朱熹的《观书有感》等。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为学的重要性,为学的目的、方法,为学的艰辛等。
  二、古诗文教学中道德情感教育的途径
  对学生加强道德情感教育,应找准传统道德与语文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力求做到寓德于事、寓德于理、寓德于美,避免空洞的说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导之以境
  导之以境,就是用作品中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是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2.动之以情
  动之以情,就是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3.晓之以理
  晓之以理,就是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古诗文主要是抒情言志, 而不注重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魁《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三、古诗文教学中道德情感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华传统道德有其长久的渊源,许多良好的思想品格,都是在其特定时期内形成的,许多名言、古训又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立身处世的总结,并非绝对真理,加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因此,我们在古诗文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注意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去继承发扬传统道德,有针对性地对特定历史时期传统道德及其名言、古训作积极阐释。比如《出师表》中表现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思想,我们可以继承,但这种爱国思想只是忠于蜀汉朝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样如此,《五柳先生传》中表现出陶渊明“不慕荣利”的品格,可以发扬,但其消极避世的做法与现今的做人标准格格不入。因此在进行阐释时应实事求是,体现时代精神,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2.应注意体现文道统一原则。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注意不能为了单纯追求道德情感教育,而忽视了课文中体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爱莲说》中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时,更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运用;在引导学生体会《过零丁洋》中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诗中那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语言的分析。
  3.应注意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在进行传统道德教育时,如果一味地讲古人,不讲今人,讲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空话、套话,对学生是没有号召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传统道德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结合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例,用丰富的信息去充实学生心灵。如讲孔子的“仁”可结合讲学雷锋、讲希望工程、讲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道德的光芒仍然辉映在我们身边的人群中。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
  [2]郝琴《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调动》,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1月第42页
其他文献
在我的心灵深处,沉积着一方格外的山水.rn她时时鼓动着我呼之欲出的思念,也骚动了我多少个意乱情迷的不眠之夜.rn
期刊
【摘要】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
[摘要] 信息化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用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本文基于此对如何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 企业 核心竞争力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拉近了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距离,拓宽了企业经营的空间范围,从而使得生产活动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必然要加剧各国国内和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晨会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德育形式,宝贵的十分钟晨会课时间,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向作用,更是学生一天学习情绪的重要基础。好的晨会课会给我们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也
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宏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地
【摘要】10kV供电网络在雷电高温情况下,氧化锌避雷器常出现击穿故障,直接影响着供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为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对某地方供电局2010年避雷器故障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其中的典型故障进行分析,基本掌握了氧化锌避雷器的故障分析,提出了防侧面闪络能力不足及阀片能量耐受能力较低是导致避雷器故障的主要原因,并从设备订货技术要求和运行维护等角度提出措施。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避雷器;故障分析;侧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新,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和策略,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对知识进行分析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