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摄影:与陈碧信、阎雷谈摄影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宋刚明(以下简称宋):陈先生,你是哪一年开始摄影的,因为什么原因?
  陈碧信(以下简称陈):应该是1990年。因为我原来在单位是宣传科长,一开始是写材料的。由于我们单位评选先进个人需要有人拍照,于是我来拍。开始用工会一百多元的相机拍,大家都说拍得不错,于是我继续拍,拍着拍着就获奖了。获奖后鸟枪换炮,买几百上千的相机,慢慢就放不下了。
  宋:最后就把文字放下了。
  陈:后来摄影就变成主业了。这有个过程:获奖太多了,单位领导同事都犯“红眼病”了,因为奖金太多,他们有看法,我感觉呆不下去了。1998年我决定辞职出来,广东省旅游局立刻把我要去了,在那里干了11个月。
  宋:旅游局很不错啊,和你的专业结合得很好啊。
  陈:是不错。在那里的11个月,让我的观念转变很大。以前拍照是为了追求艺术和获奖,但我没想到领导让我拍旅游景点,回来后我的片子经过电脑处理,印刷成画册挂历,几十万赚回来。我受到很大震动:照片原来不仅是艺术品,还可以转化为商品。这样,我的意识就转变了。有一次有个旅游景点请我去拍,我请了3天假,在旅游点拍摄,和道士同吃同住了3天,回去后我自己设计,到印刷厂跟色印刷,赚了四万元,这是我挖的第一桶金。我明白了怎样进入市场来操作,后来就单枪匹马去干了。
  宋:一开始顺利吗?
  陈:我感觉凭我的实力,完全能养活自己。当时出来,我什么题材都拍,什么活都接,累死了!后来我感觉不能这样,社会是有分工的,钱是让大家一起赚的,就选择了自己的强项:拍城市风光。凭我的眼光拍下城市里有用的照片,有商业价值的,很多人买。另外我有了名气后,他们请我去拍城市的各种题材,卖点越来越高,找我买片子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宋:你用什么相机?
  陈:当时用的主要是诺宝(NOBLEX)6×12全景机,玛米亚M7、RB67等。现在主力数码机换上了佳能EOS 5D Mark Ⅲ。
  宋:你主要在哪个图片社卖照片?
  陈:我卖照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客户直接找我,二是图片社代售。国内的图片公司主要有全景、美景等,海外的也有几家。
  宋:怎么联系上的?是你主动找他们还是他们找你?
  陈:他们主动找我的,有了名气就有人来找了。
  宋:你拍了这么多年,靠拍城市景观、做画册养活自己,一路走来,一定感慨良多。
  陈:每个人走的路是不一样的。我现在拍城市风光养活自己,这在中国很少。在广州很多人很羡慕我自由摄影师这个职业,也想尝试走这条路,但没几年就干不下去了。省影协的领导就劝告说:你们不能跟陈比,他能够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这个靠积累,经验的积累、知名度的积累、还有图片量的积累。没有一定的知名度,人家不会找你,不知道你片子的质量如何。
  宋:这个切入点很难把握,不能你认为
  好,得人家认为好。
  陈:对,我也是有过经验教训才知道,有些我认为很好能获奖的,卖不出去;有些很平常的照片,卖点相当高,我都很吃惊,这个经验得慢慢积累。
  宋:这很不容易。
  陈:我在拍城市风光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能拍自己喜欢的专题。譬如拍色达就完全出于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二
  宋:阎雷先生的中文名字怎么写?
  阎雷(以下简称阎):阎王的阎,雷达的
  雷。
  陈:不光阎王,还雷人呐。凤凰台评选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名外国人,他也评上了。
  宋:阎雷先生是哪一年开始摄影的?
  阎:1980年。
  宋:原来是学这个吗?
  阎:不是,学国际贸易。
  宋:那怎么会走上摄影这条路来呢?
  阎:很自由。
  宋:靠摄影为生不容易哦。
  阎:我喜欢旅游。80年代的国外杂志都有钱,现在不行了,现在是图片公司,变化太快了。
  宋: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更大一点。
  阎:对,现在很着急,不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办?我还喜欢拍电影。
  宋:网络化以后的生活,对摄影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阎:世界变化很快。
  宋:但我感觉粗鄙化了,不那么精致了。过去做一个摄影师,追求精致精细,现在不那样了。
  阎:我一直在想,做梦都想,以后应该怎么办?现在法国的杂志没钱了,大概是5年以前的1/4,现在不清楚靠什么吃饭。
  宋:就是这个问题。比如给他编这个画
  册,要是按照国际上的编法,在中国市场比较小,必须要照顾到中国的市场,画册的受众,要世俗一些,适合大众欣赏。但那样,大家心里都知道,并没有那么好,但为了生活就只能这样。
  阎:我也在着急,考虑怎么办,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下边应该怎么做,怎么拍,怎么赚钱?
  三
  宋:陈先生和阎雷什么时候认识的?
  陈:前几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召集国内外的摄影家拍专题我们就认识了。他最早帮我们16个摄影家选择专题照片。
  阎:这很成功,和全世界多家机构签了很多有意思的合作出版协议。这次大概会有10个版本。
  陈:我1994年去拍元阳梯田的时候,就听说有个法国青年也在那里拍,那时我就知道他的名字。但一直到2000年为《中国国家地理》合作拍专题才见面。
  宋:阎雷是哪一年到的中国?
  阎:1982年到的台湾,1985年元月份到北京。
  宋:台湾和大陆比较,你有何感受?
  阎:我不喜欢台湾。
  宋:不喜欢台湾?这很少见。一般人都喜欢台湾,只不过大陆可拍的题材更多一些。
  阎:台湾整天下雨。   四
  宋:很多摄影师最早会选择拍黑白照片。阎雷为什么喜欢彩色摄影?
  阎:我对黑白的东西不感兴趣。我没拍过黑白。
  宋:我们过去穷,只有黑白的拍。欣赏习惯了,现在反而喜欢黑白。那么你喜欢彩色,不喜欢黑白,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吗?是不是与市场也有关系?世界毕竟是彩色的。
  阎:彩色摄影复杂得多。
  宋:元素多,不容易控制。你对陈先生的照片怎么看?
  阎:色达题材的前景挺好的,我一看就知道在国外会成功。
  宋:那里海拔很高,很难去拍。到了2003年,外国人就不让进去拍了。
  五
  宋:中国人的摄影观和欧洲有很大差别,你怎么看中国当下的摄影?
  阎:我觉得很可惜,很少摄影家拍当下的中国,开放式的记录。中国变化特别快,每一天都有变化。
  宋:我看过你给他选的色达的照片,你的选择和中国摄影家的很不一样。你认为法、中摄影家眼光上的差别主要在哪里?
  阎:不仅是法国,全世界的摄影家和中国的摄影家都不一样。
  宋:陈先生景观拍得好,适合中国人欣赏。但严格说,我更喜欢你选择的那些照片。我也喜欢拍现代生活,我常想,中外摄影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
  陈:我前期拍风景太多了,后来才想要多拍点人。在这方面你们两个是一致的。
  阎:这张好(图03)。
  陈:这张我想换掉。
  宋:我倒很喜欢这张,眼神很坚定。老人张望着你,很坚定地走,有一种信仰的感觉。
  宋:因为涉及到色达的方方面面,有整体有细节,这两张局部特写,如鸟蛋(图04),并不容易拍到,很有情趣。
  陈:我想,自然环境也需要交待。
  宋:是的,没来过的人会问“这里生活中有些什么东西呀”这样的细节。
  宋:老陈你拍色达,是哪一年开始的?去了多少次?
  陈:2005年初。10年了,共去了12次。
  宋:你是因为什么起念去拍摄的?
  陈: 多年前看了一张人家拍的色达,很震撼。后来我很想去,但那条路一直不通。2005年路修好后,我就每年都上去。每次拍4—5天。每次回来认真总结,下次拍的更多更好。这样每年不仅有图片的积累,还有精神上的升华,记录了色达的变迁。现在的色达面貌改变太大了。
  宋:那可不好。
  陈:原来的男、女经堂都拆掉重建了。以前漫山遍野,密密麻麻的房顶,都是黄褐色泥土铺盖的。现在换成铁皮的,一片红色的。以前山上都是石子泥巴路,现在都铺上了水泥,两旁还装上不锈钢栏杆。
  宋:阎比较喜欢有力的照片。
  陈:他设计的画册,我们很多中国人看不到。
  宋:法国的摄影品质很高,和美国的相
  比,美国摄影比较强烈,法国的比较优雅。陈先生,你是一开始就想拍一本画册,还是拍着拍着才有了这个念头?
  陈:我从2005年开始拍,越拍越多,我就作为一个专题来拍摄了。我与别人有点不同的是,多数人是猎奇的心态,我却每年都去,而且多数住在喇嘛的小木房里,同吃同住。我一直也没想到怎么用,什么时候才能用?反正记录下来总会有用的。
  陈:有几张我很喜欢的,这次画册没选上。
  宋:你可以选出来,如真好可加进去。
  陈:有一张大雪景的,长条,用6×12反转片扫描的,150兆,素质相当高(图05)。当时下着鹅毛大雪,积雪到膝盖那么深,覆盖着五彩的经幡,背景是密密麻麻、隐隐约约在雪雾中的小木屋,刚拍完后经幡就轰然倒塌了。我感觉这张表现了在高海拔的艰苦环境中喇嘛的生活状况,很感人!希望能选进去。
  宋:我倒觉得这张平常,只是很宽而已,那么多像素,在画册上也看不出来。你可能被当时的拍摄艰难迷惑了,看照片的人可不管这些。
  宋:阎先生,你认为摄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阎:最重要的,传奇故事吧。艺术照片没有什么内容。
  宋:就是,颗粒没那么重要,还是要讲故事,讲人生。
  阎:我喜欢有一个好的故事,内容。
  宋:西方主流的摄影师是以讲故事为
  主,中国的主流是拍景观。老陈,你拍了这么多年,你认为最震撼的专题是哪个?
  陈:除了广州,还是色达。我有意识拍专题的,就是色达。原来没有意识,后来越拍越投入,越感兴趣。旁人老是劝我,去一两次就够了,去那么多次干什么?那个地方那么危险那么艰苦,没有必要去那么多。但我一拍就上瘾了,入迷了。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一路拍下去。
  宋:你对准备进入图片市场的新手有什么建议?
  陈:第一,要练好基本功;第二,了解图片市场的需求;第三,要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读图时代可能迎来灿烂的生机,也可能销路不畅,令你一筹莫展;第四,同行之间多交流,多向老手学习。
其他文献
詹姆斯·利卡尔顿(James Ricalton,1844~1929 ),美国摄  影师,早年曾做教师,酷爱旅行和摄影,后来干脆辞职做了专职摄影师,多次漫游世界各地,拍照片卖给金士顿(Keystone)、安德伍德(Underwood & Underwood)等多家图片公司。  在庚子事变前,中国还是西方人印象中的神秘国度,这恰恰成为西方图片公司眼中的商机,便有图片公司雇佣旅行经验丰富的利卡尔顿来中国
期刊
人们常常会用这样一系列语汇来描述一张好照片:意境、唯美、高端、洋气……不过进一步深究,似乎这样的表述不足以让我们知晓摄影师是如何运用视觉魔法构建出一幅精美绝伦的画面。正如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在《论摄影》中所指出:“通常用来评价照片的语言是极其有限的,有时候还不得不借用评价绘画的标准来表述照片中能带给人的感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幅杰出作品的背
期刊
如果说每一张照片都在讲述一个故事,那么如何通过镜头讲述关于美食的故事呢?大部分好照片都胜在光线和构图,然而对于美食摄影来说,造像比捕捉更重要。  人们对食物形象的描摹和刻画,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开始了,当时上层社会的晚宴总似一场狂欢。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在古老的文化传统和自然中寻找灵感,他们描绘水果、点心以及酒杯,并把它们放在一起构成成组的静物。就在艺术家们潜心钻研圣母、圣子和使徒形象的同时,
期刊
随着数码摄影的普及,数码后期技术也紧跟着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和爱好者开始重视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各种修图方法层出不穷,可我们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样的色彩才是真实的色彩?为什么我们在屏幕上看着色彩鲜艳的照片,在输出中就会变得暗淡?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改善这种情况呢?本期爱色丽色彩管理专栏,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数码后期中您不能不知道的四个关键点。  有意识地营造有利于色彩管理的环境  数
期刊
夜色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所构建的奇幻效果和光影间的微妙变化让人百看不厌。弱光之下的长时间曝光技巧,更是为拍摄效果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期,我将为大家介绍夜景中的拍摄技巧。  把握最佳夜拍时段  拍摄城市夜景最好选择雨后天晴、大风过后的通透天气,待太阳西下,路灯和车灯刚刚点亮,就可以开始拍摄。在此时间点前后20分钟的时间里,天空会呈现出冷调的蓝色,色彩凝重、纯净、富有层次,地面灯光效果出色,所以有人称这段
期刊
路易斯·冈萨雷斯·帕尔马(Luis González Palma,下称路易斯)的作品充满沉重的悲伤之感。路易斯出生于中美洲的一个小国危地马拉,它北接墨西哥与伯利兹,南临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1960年至1996年,危地马拉发生内战。战争开始的时候,路易斯还没有上学,而战争结束时,他已经快40岁。在内战期间,超过20万人死亡或失踪,包括4~5万人“消失”了(在战争中,官方政府默许一些政治组织和党派秘密
期刊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珠江牌单反相机,父亲用不太熟练的拍摄技法为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从那时起,这个沉甸甸的神奇盒子就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我成为了一名摄影师,每天都使用着当时最先进的数码相机,但在我心中对机械相机仍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因此当我第一眼看到尼康Df时,就深深地被它打动了。  复古情怀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Df在外观上可谓赚足了眼球。高大而棱角分明的军舰部,满是拨盘的机身肩
期刊
单反摄影器材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摄影能力,而日益丰富的器材,也使得摄影包越来越满,给摄影人的肩膀造成沉重负担。从事职业摄影记者工作9年,我一方面受益于器材技术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也苦恼于摄影包的重量——日久天长地背着沉甸甸的摄影包,肩部劳损在所难免。  朋友给我试用的科摩仕3501拉杆摄影包让我感到惊喜:给摄影包安装轮子,就解放了摄影人的肩膀,使他们可以像拉行李箱一样拉着摄影器材赶路。  
期刊
摄影新胜地  在照相器材已不是问题的今天,照什么和怎么照的问题似乎变得越发突出。在这两点上,没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只能因人而异。面对海量的“作品”,看来看去,总觉得城里的公园拍烂了,舞台上的名人拍俗了,云南西藏的蓝天白云也不过如此,难怪有人瞄上了校园风光。  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园,尤其是占地面积广阔的大学,漫步其中,不光环境好,放眼四周,还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以及从这校园走出的名人,把这几个因素加在
期刊
OM-D系列是奥林巴斯无反相机产品线中的旗舰系列,代表着奥林巴斯电子影像与光学技术的最高水平。在继E-M5和E-M1之后,奥林巴斯又推出体积更加小巧,价格更亲民的E-M10,同时在性能上并没有“缩水”。  经典复古设计的紧凑机身  E-M10延续了OM-D经典的复古外观设计,虽然体积更加小巧,但握在手中并没有过小而不舒适的感觉;各种按键被合理地布置排列,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丰富的操控功能。  强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