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风光“醉”迷人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lin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新胜地
  在照相器材已不是问题的今天,照什么和怎么照的问题似乎变得越发突出。在这两点上,没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只能因人而异。面对海量的“作品”,看来看去,总觉得城里的公园拍烂了,舞台上的名人拍俗了,云南西藏的蓝天白云也不过如此,难怪有人瞄上了校园风光。
  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园,尤其是占地面积广阔的大学,漫步其中,不光环境好,放眼四周,还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以及从这校园走出的名人,把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校园还真是值得一拍。
  就从近几年开始,名牌大学的校园渐成摄影爱好者施展拳脚的处女地,尤其一到夏天,校园内游人如织,校门口更成了观光景点,好不热闹。的确有些大学,其校园无论从面积还是建筑风格、环境或知名度上,都居世界前列。这样的资质,不是随便哪个公园能比得上的。比如说到美国的波士顿,能说出当地公园的人没几个,但哈佛大学却尽人皆知。
  如果单从拍照的角度看,著名大学的校园景观真是千姿百态。喜欢英式风格的,牛津、剑桥大学当然是首选,美国东部的几所常春藤名校,基本上也是一脉相承,尤其是他们的法学院和教堂,几乎是英式大学的翻版;喜欢西班牙风格的,美国西部的斯坦福大学最典型,加州明媚的阳光再配上典雅错落的红房子,确实很上相。但仍有一些顽固的摄影师说斯坦福太新(历史刚刚100年多一点)、太干净、规划太整齐、学生太斯文,拍出来的照片反而缺乏大学里年轻人扎堆、青春气息迸发的味道。
  不论排名和教学质量,单从风光摄影出发,美国东部名校康奈尔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很能出片子的,前者以田园风格著称,后者以历史悠久和精致著称,并且还可以打出爱因斯坦这张牌。但哈佛大学的名气还是要更大一些,历史也要更长一些,它建校的历史比美国作为一个完整独立国家的历史还要长100多年。哈佛大学刚建立的时候叫剑桥学院,坐落在波士顿的剑桥。所以,提到美国的哈佛也很容易联想到伦敦以北80公里处的剑桥和剑桥大学。
  人杰地灵的剑桥
  英国剑桥的名称取自当地的一条河流—剑河(River Cam,一译康河)。剑河是一条南北走向、曲折婉行的小河,两岸风景迷醉,青草茵茵,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不一的桥梁,其中以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到这里来采风的摄影人,很少有人会错过这几座名桥。剑桥大学无围墙、无校牌、无大门的三无特色,始开城市与校园没有藩篱的先河。
  剑桥的特色是田园风光与古代建筑融为一体,是难得的拍摄题材。许多大学也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却独少一条曲折蜿蜒的河。摄影人都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河,只要没被污染,在照片中都是很抢眼的。况且剑河不深,清澈见底,艳阳高照或日落黄昏之际,这里是泛舟漫游的好地方。剑桥的各个学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只有10万人左右的小镇里。这些学院建于不同的年代,最早的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其中著名的三一学院由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创立于1546年,是科学家牛顿、哲学家培根以及包括查尔斯王子在内的多位王室贵族的母校。比起牛顿、达尔文、弥尔顿和拜伦这些剑桥造就的名人,所有的现代名人都显得过于渺小,勉强提起来的只有三位:经济学家凯恩斯、发现DNA的沃森与克里克、奠定现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基础的图林。
  现在照相非常便捷,到了像剑桥大学这样的非旅游胜地,不拍个几百张谁都不会甘心。当年徐志摩的文笔再出神入化,也不如十来张好看的照片能说明问题。
  好在守旧的英国人并没有在剑桥大拆大建、力争旧貌换新颜,今天的风景跟百十年前的竟然差不多。以前照相当精贵,景点精挑细选,非标志性的不拍,现在则大不相同了。总之,到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亨利八世的石雕及三一学院的牛顿像,是一定不可错过的。偏偏剑桥三一学院的牛顿雕塑不如教科书的插图里那么“地道”,不是披肩发而是一头短的卷发,看上去更像个将军,令许多人感到有些失望,怕回去人家说是山寨牛顿。不管怎么说,牛顿都是剑桥大学的“镇校之宝”,即使在我小时候的“文革”岁月里,在“复课闹革命”时,牛顿的大名也经常被老师提起,尤其是著名的“苹果掉地”的故事,小学课本里一直都有。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知道剑桥大学和牛顿的人当然不在少数,但是知道牛顿和剑桥大学关系的人好像不多。既然这样,不妨写出几点牛顿的“个色”之处,让大家以后有机会到剑桥一游的话,再多照点儿照片。
  这就是牛顿
  牛顿可谓旷世奇才,后世比他再卓越的人也不敢自称超过了他,比如爱因斯坦。恩格斯曾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一书中认为,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而奠定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而爱因斯坦则认为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体系是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一位工作者的纲领”。牛顿的一生都交给了科学,交给了剑桥;他的部分科学成果也间接影响到了现代光学摄影和彩色摄影技术的诞生,虽然他自己没能看到。
  牛顿从他出生那天就似乎与这个世界有个约会。那是在1642年的圣诞节那天,刚出生的牛顿只有2斤8两(1.4千克),母亲汉娜怀疑这么弱小的一个婴孩,在这寒冷潮湿的乡下是否能活下去,要知道,牛顿的父亲3个月前刚去世。在17世纪的英国,婴儿死亡率相当高,条件最好的宫廷都不能幸免。牛顿母亲后来改嫁,他跟着外祖母过,几乎没受到任何系统的启蒙教育。最初牛顿上的是村里的私塾,12岁上了镇里的中学,成绩平平,除了爱做点小手工,并无过人之处。没多久,他的继父又去世了,母亲带着三个孩子返乡,她劝说牛顿不要再读那个没半点用的书了,回家帮她看孩子干农活。牛顿不得不依母命行事。眼瞧着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就要被世俗埋没,好在镇上中学的那个校长还惦记着他,他发现牛顿非常有潜质,今后可以上个大学,出来后怎么也比当个农夫强。母亲汉娜也察觉到自己的这个儿子“心不在地上而在天上”,别看锄头拿得不怎么样,鼓捣个望远镜还挺有劲头,任他去吧。这样牛顿又回去上学了。果然这小子有后劲儿,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中学毕业。随后,在众乡绅保举下,牛顿于1661年6月走进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大门,从此与这座著名的学府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的剑桥大学并不难上,成绩在中等以上交得起学费的都可以。而牛顿恰恰是属于功课还可以但交不起学费的那拨贫困生。剑桥管这些学生不叫贫困生,叫减费生,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干些课余杂活来达到减免学费的目的。牛顿在剑桥的头三年就是这样度过的。他在学校里一心只读圣贤书,既不进小酒馆,也很少外出闲逛,对与异性交往也没太大兴趣。在众人眼里,他是个不懂生活、缺乏情趣的人,而且一辈子都是。
  4年后的1665年6月,正当牛顿即将本科毕业,转入研究生(学侣)之际,一场鼠疫在离剑桥80公里外的伦敦爆发。师生们全部被疏散回乡,躲避瘟疫达18个月。谁也没想到,正是这英国历史上惨遭鼠疫蹂躏的18个月,却是一位最初连学费都拿不出来的本科生迅速成长为教授的一年半,科学史上称为改变世界的18个月。牛顿惊世的微积分、光学论、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在这黑暗的18个月中横空出世的,其中最被人熟知的苹果掉地的故事就是在牛顿回乡躲避瘟疫的那个秋天,在自家院子里发生的。给牛顿带来重大启迪的那棵苹果树,后来被移植到了剑桥大学。
  18个月后,牛顿又回到剑桥,之后的30年里,他再也没有长时间地离开这里。1669年,同样是在夏天,27岁的牛顿荣任剑桥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数学教授;29岁,他又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87年,牛顿最重要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在几经波折后问世。鉴于当时的英语词汇不能完全表达复杂的科学内容,该书初版是用拉丁语写的,直到他去世后才被翻译成英文。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基本的科学知识将成为构成一个人完整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无论他未来干什么,数学、物理和化学都是基础学科,只要是上大学的人,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1689年,牛顿迁住伦敦,这一年又是在6月,他一辈子没享到什么福的母亲去世了。很快,他不习惯纸醉金迷的伦敦,又回到“枯燥无味”的剑桥。一天,他忘记吹灭书桌上的蜡烛就出门了,回来后发现他辛辛苦苦手写的《化学》和《光学》已变成灰烬。当时的书写工具和照明条件都非常落后,写本书非常不易。但牛顿不甘心,决心重写《光学》,历经 15年该书终于问世。牛顿的每一部著作问世,都会引来一大堆不同意见和闲言碎语,有的他懒于回应,有的则费尽口舌,这消耗了他晚年不少的精力和时间。
  1722年,80岁的牛顿已疾病缠身,作为科学家,他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知道健康已与自己渐行渐远,人生即将谢幕。他好像有过一次恋爱,但从未结婚,他不善交际,生活简朴,有时还做过傻事,比如为了不再给两只大小不一的猫开门,他便在门上挖了一大一小两个洞,却不想只挖一个大洞即可。牛顿的故事为剑桥增添了一抹亮色,更使这座古老的学府打动人心。
  到一个地方去拍照,如果能够事先了解一些那里的情况,你拍摄的劲头和目标就会不一样,你会比较容易找到外部世界与你内心的结合点。如果是事后才去了解,像剑桥这样的地方,可就没北大清华再去一趟那么容易喽。
其他文献
来自重庆的女摄影师桔多淇2005年定居北京,她是个喜欢体验新意的女孩,因为想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到倾心的事情上,干脆辞职开始了她的自由创作之路。2006年初夏,剃了光头的她买了十几斤豌豆,一个人安安静静坐着剥了两天的豌豆壳,豆蔻年华少女般鲜嫩的豌豆,几乎让人产生难以释怀的心绪。她用铁丝把新鲜豌豆穿成串儿做了一条裙子,一圈项链,一个头饰,一个魔术棒,自拍了一张照片,起名为《豌豆选美》,那是她用蔬菜创作的
期刊
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是美国最重要的写实主义画家之一。在他的画笔下,一切不必要的元素都被抹去。他善于利用对比强烈的光线和大块儿几何图形来烘托画中人物的心情,有人说,用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的“陌生的尊严”,来概括霍珀所描绘的现代都市人的寂寞和疏离,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霍珀巧妙利用光线来烘托人物情绪的手法被不少摄影师所借鉴。今年7月,美国惠特尼美术馆(Whit
期刊
詹姆斯·利卡尔顿(James Ricalton,1844~1929 ),美国摄  影师,早年曾做教师,酷爱旅行和摄影,后来干脆辞职做了专职摄影师,多次漫游世界各地,拍照片卖给金士顿(Keystone)、安德伍德(Underwood & Underwood)等多家图片公司。  在庚子事变前,中国还是西方人印象中的神秘国度,这恰恰成为西方图片公司眼中的商机,便有图片公司雇佣旅行经验丰富的利卡尔顿来中国
期刊
人们常常会用这样一系列语汇来描述一张好照片:意境、唯美、高端、洋气……不过进一步深究,似乎这样的表述不足以让我们知晓摄影师是如何运用视觉魔法构建出一幅精美绝伦的画面。正如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在《论摄影》中所指出:“通常用来评价照片的语言是极其有限的,有时候还不得不借用评价绘画的标准来表述照片中能带给人的感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幅杰出作品的背
期刊
如果说每一张照片都在讲述一个故事,那么如何通过镜头讲述关于美食的故事呢?大部分好照片都胜在光线和构图,然而对于美食摄影来说,造像比捕捉更重要。  人们对食物形象的描摹和刻画,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开始了,当时上层社会的晚宴总似一场狂欢。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在古老的文化传统和自然中寻找灵感,他们描绘水果、点心以及酒杯,并把它们放在一起构成成组的静物。就在艺术家们潜心钻研圣母、圣子和使徒形象的同时,
期刊
随着数码摄影的普及,数码后期技术也紧跟着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和爱好者开始重视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各种修图方法层出不穷,可我们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样的色彩才是真实的色彩?为什么我们在屏幕上看着色彩鲜艳的照片,在输出中就会变得暗淡?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改善这种情况呢?本期爱色丽色彩管理专栏,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数码后期中您不能不知道的四个关键点。  有意识地营造有利于色彩管理的环境  数
期刊
夜色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所构建的奇幻效果和光影间的微妙变化让人百看不厌。弱光之下的长时间曝光技巧,更是为拍摄效果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期,我将为大家介绍夜景中的拍摄技巧。  把握最佳夜拍时段  拍摄城市夜景最好选择雨后天晴、大风过后的通透天气,待太阳西下,路灯和车灯刚刚点亮,就可以开始拍摄。在此时间点前后20分钟的时间里,天空会呈现出冷调的蓝色,色彩凝重、纯净、富有层次,地面灯光效果出色,所以有人称这段
期刊
路易斯·冈萨雷斯·帕尔马(Luis González Palma,下称路易斯)的作品充满沉重的悲伤之感。路易斯出生于中美洲的一个小国危地马拉,它北接墨西哥与伯利兹,南临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1960年至1996年,危地马拉发生内战。战争开始的时候,路易斯还没有上学,而战争结束时,他已经快40岁。在内战期间,超过20万人死亡或失踪,包括4~5万人“消失”了(在战争中,官方政府默许一些政治组织和党派秘密
期刊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珠江牌单反相机,父亲用不太熟练的拍摄技法为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从那时起,这个沉甸甸的神奇盒子就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我成为了一名摄影师,每天都使用着当时最先进的数码相机,但在我心中对机械相机仍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因此当我第一眼看到尼康Df时,就深深地被它打动了。  复古情怀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Df在外观上可谓赚足了眼球。高大而棱角分明的军舰部,满是拨盘的机身肩
期刊
单反摄影器材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摄影能力,而日益丰富的器材,也使得摄影包越来越满,给摄影人的肩膀造成沉重负担。从事职业摄影记者工作9年,我一方面受益于器材技术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也苦恼于摄影包的重量——日久天长地背着沉甸甸的摄影包,肩部劳损在所难免。  朋友给我试用的科摩仕3501拉杆摄影包让我感到惊喜:给摄影包安装轮子,就解放了摄影人的肩膀,使他们可以像拉行李箱一样拉着摄影器材赶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