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37907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发展类型也要从同质化转向多元化.各高校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自己的办学背景,通过制度标准先行、实施学风建设工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以适切机遇为抓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河南科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以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为契机,推进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质量文化建设,学校办学质量持续跃升.
其他文献
思政课是理论传播的主要阵地,切实办好高校思政课意义重大.独立学院因办学性质特殊、师资和生源风格显著等特征,在推动打造活力高效思政课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教学内容单一、学生配合度不高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独立学院必须从自身特点展开思考,从整合鲜活素材融入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灵活运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增强仪式感和发挥共青团优势等途径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性和高效性.
英语通用语理论近年来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该理论挑战了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特权并提出了新的英语教学视角.当前传统的英语听力材料缺少多元口音的英语素材,很难让学生接触多元文化理念.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成人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适当选取多元文化的听力素材,帮助成人学生提高他们在真实语境中的英语听力能力.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目前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还不多,尚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与空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融合理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师队伍,推进教学模式的兼容性,推进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
通过问卷测量了303名大学生的想象接触水平和亲社会倾向水平,考察想象接触与个体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想象接触启动范式,启动学生的积极想象接触,进一步考察想象接触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想象接触与亲社会倾向呈显著正相关,消极想象接触反之;积极想象接触启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亲社会倾向.本研究拓展了群际接触理论,验证了想象性接触假说,即无须直接接触,仅仅想象与其他群体(民族)的接触就可以促进对其他族群的成员表达友善等.
因具课前准确掌控学习诉求、课中深入探究具体重难点、课后反复巩固知识点的特性,智慧教室与学习通相互融合的智慧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技术与课堂融合不契合、问题导向不明、学生满意度被忽视等问题,究其根本与教师素养、智慧教学效果测评体制构建、学生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影响智慧教学效果因素,还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校的配合作用,以期为“智慧教室+学习通”智慧教学教育模式的更好发展提供相关的资料参考.
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引入“教育实习”是当前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通过听课、备课、试讲等环节,师范生经历了完整的教学流程;通过主题班会、家访、德育辅导,师范生体验了班主任工作;通过跨校双导师反馈辅导,师范生学习了合作研学.这些探索与实践有助于师范生达成“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管理”等OBE人才培养目标.
目的:探讨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新生态范式量表、亲环境行为量表对贵州省12所高校1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对新生态接受程度较高,亲环境行为频率较高;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亲环境公领域在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亲环境私领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公领域、亲环境私领域均呈显著正相关.
阅读是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孩子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和成长的基础.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阅读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调查了解陕西省某区小学生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图书馆中的阅读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构建学校、家庭、图书馆视角的小学儿童阅读推广模式,依托公共儿童图书馆创设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通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阅读推广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费尔克劳夫(Fairclough)三维分析框架的文本分析和话语实践分析的方法出发,通过对《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成长历程、性格变迁的分析,可以挖掘出主人公成长背后的深层批评内涵.皮普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从本我的普通劳力身份,到怀疑本我,建立上流社会中绅士的身份,再到最终前程幻灭之后回归本我.这一过程深受维多利亚时期阶级矛盾的限制,中低产阶级无法摆脱上层阶级权力的桎梏,为自己赢得话语权.
有诸内,必形诸外.个人的文化心理时常通过外在符号表征.取名是人类文化心理应用于实践最普遍的行为之一,人名是文化心理的微观体现,人名中内隐着当今时代中国人变化的、整体的、矛盾的辩证思维方式和集体主义家庭观与自我观.21世纪以来,中国人名中的个体独立性逐渐增强,但人们依旧重视家族血亲间的联系,人名用字所体现的文化特色仍带有明显的东方集体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