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治病先治神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40364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治疗心病确实有一套。他们只是用一点道具,三言两语就把心病搞定了。真是应了《黄帝内经》上的那句话,治病“必先治神”。
  其实中医学家早就说过,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再次则医其未病。“心病”更是如此,只有把“心”治好了,才能“药”到病除。
  明代吴球的《诸证辨疑》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士人醉卧自家井边,半夜口渴,恍惚喝了石槽里的积水。天亮醒来发现石槽中游动着不少红色的蠓虫,从此胃中不适,茶饭不思,身体慢慢消瘦,人间的药用尽了也不见好转。吴球了解了他的病情后,特配了一副“好药”让他服下。不久,士人就泻下很多红色的“虫子”。士人见了,胃中的胀痛霍然而止。可是他哪里知道,他泻下的“红虫”都是吴球事先放入便桶里的红线头。
  把握病机,洞知病源,用情志相胜之疗法,不用一药一方,就能达到调养形神、祛病疗疾之目的,这是很多著名医家治心病的绝招。他们的妙药不在药架上,不在药箱里,而在他们智慧的心里。“行宽心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忿恨自制是一药,解散思虑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清代医学家程履新曾说:“大凡病源七情而起,仍须以七情胜服化制以调之。时者不悟,徒恃医药,则轻者增重,重者危矣!”
  也就是说,真正的心病是不能用药解决问题的,用药有时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加重病情。
  清代养生学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颐养部》中曾提到“治情理性”的七种方法,将“本性酷爱之物”和“一心钟爱之人”都当作“治情理性”的良药。
  我们从明代医家万全的《幼科发挥》中也能看到这样的医案:一小儿忽然闷闷不乐,天天昏睡,不食母乳。万全望神诊脉后,认为患儿是“有所思,思则伤脾所致”。其乳母恍然大悟说,自从与他朝夕相处的童子离去后,孩子就病了。其父忙召回离去的伴童,患儿遂喜笑颜开,病症顿消。另一个患儿整日啼哭不止,万全诊察后认为他并无疾病。患儿的父母非常奇怪:没病他哭什么呢?万全问孩子平时喜欢什么东西,其母说喜欢玩马鞭子。万全让人取来,孩子一见到马鞭子,欣喜异常,果然停止了哭泣。
  南北朝时,鄱阳王被齐明帝杀害后,王妃极其悲痛,以致神思恍惚,一病不起。王妃的哥哥南康郡守刘滇多方寻医觅药,也难起沉疴。后来,他请画师画了一幅鄱阳王的肖像,画面上是鄱阳王生前与一位宠妃在镜前调笑的丑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王妃一见,突然从病榻上坐起,满面愁容一扫而光,身体竟渐渐好了起来。
  明代吴崑在《医方考》中也记载了一位女儿失去母亲后悲伤欲絕、卧床不起的案例。名医韩世良接诊后,认为应当另辟蹊径,用“情志”治本。他从其丈夫那里知道这个女人平时信奉巫术,喜欢烧香拜佛,便请来一个巫婆,谎称能招来其母的“亡魂”。袅袅青烟中,巫婆对正哭诉的女子说:“我生前是你的母亲,死后与你是仇敌,用重病来惩罚你。”女子听了大为惊愕,气愤地说:“我因为思念你而生病,你反而变成厉鬼来害我,我真是自讨苦吃!”从此断了思念之情,身体逐渐康复。
  不单医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很多文学名著中也有这样的记叙。就拿《红楼梦》来说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病”很多次都是用“心药”治的。第89回,当黛玉知道宝玉已经定了亲时,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可一听到雪雁、紫鹃、侍书三个人闲聊,侍书说到“二奶奶说宝玉的事,老太太总是要亲上作亲的,凭谁来说亲,横竖不中用”,黛玉顿时阴极阳生,心神清爽很多,等凤姐来看她时,她已经能勉强答应一二句了。这都是因为“心药”见了效。
  还有第57回紫鹃谎称黛玉要回苏州,宝玉听了如头顶上响了焦雷一般,一头热汗,满脸紫涨,呆呆的,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一副标准的呆相。此时如果用药物治疗肯定不起作用。怎么办?袭人也成老中医了,她笑着对紫鹃说:“都是你闹的,还得你来治。”于是紫鹃就向宝玉说明了她讲瞎话的原因和目的,宝玉明白后,“病”立即就好了。
其他文献
在阿姆斯特丹运河上坐游船,一位老太太引起了我们一行人的注意。粉衣、银发、红唇、珍珠项链,勾勒出她的形象。她身材苗条,腰挺得笔直,头略略低垂,在和身边的老先生低语,恍惚是《唐顿庄园》里派对上的贵族夫人。  她看上去介于65到70岁之间,完全没有放弃自己女性的矜持和娴静,脸上还隐隐有一些少女感,坦然接受着老先生的照顾。  我们就她是来自英国还是法国讨论不停,最后一位友人说:“法国老太太更时尚些,而且会
期刊
33岁的陈美桂是神经内科的一名护士,由于扎针技术一流,被患者送了个外号“陈一针”。其实,陈美桂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号—护士发明家。  为解病患疾苦,埋头研究发明  2010年7月,24岁的陈美桂从武汉大学医学院临床护理专业毕业,进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做护士。  陈美桂不但待患者和蔼可亲,扎针技术更是一流。无论老人还是孩子,无论血管多么细、多么难以辨认,她都能“一针见血”。患者亲切地称她“陈一针
期刊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各种自相矛盾的营养学研究令人抓狂。就算是针对“吃鸡蛋对健康好不好”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也会不断冒出观点截然相反的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最近载文称,营养学研究看似乱象重重,其实,只要了解相关研究的运作方式,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不被耸人听闻的标题误导。  以饱和脂肪为例,有些研究认为它会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也有研究认为它不会。为什么存在如此明显的分歧?这可能与三个无法直观感受到
期刊
钟世镇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现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是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  他的办公室朴素而又明净,几案正后方悬挂着“配角人生”四个字,这是钟世镇的自况。  钟老一生利人而不争。他所投身的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外科的辅助学科。然而,就在这个不受人重视的夹缝地带,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在他的引领下具有了国际影响;甘当“配角”的他,最终成为这门学科的中流砥柱。钟世镇说:“把冷
期刊
一头时髦的短发,脸上红润有光泽,牙齿整齐,着装新潮。很难想象吧,笹本恒子已经104岁了。  这位日本第一位女性摄影记者的经历,完美诠释了“生命不息,折騰不止”:86岁忙着恋爱,97岁写了自传,103岁拿下“摄影界的奥斯卡奖”,104岁还在办摄影展……恋爱、出书、摄影,这位“百岁少女”一样都没落下。当问及她的力量来源时,她答:“是好奇心。”  2 0世纪4 0年代的日本,很多女生都立志当个好太太,2
期刊
2006年,哈佛大学医学院找来270位患有慢性上臂痛的病人进行实验。这些病人被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口服一种新的药物,并被告知此药有很好的疗效,不過会产生嗜睡、口干、失眠、头晕等副作用;另一组进行针灸治疗,并被告知针灸会引起疼痛,甚至拔针后还可能会持续疼痛,同时局部可能出现红肿。  实验开始两周后,几乎所有病人都报告称上臂痛的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但这些病人不知道的是,他们所吃的“药物”其实只是裹
期刊
退休后,有了许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以往无暇顾及的问题和烦恼一下子涌来了。这时,最好的解脱办法是读书。  我独自一人沉浸在阅读中。淡淡的油墨香味,柔和的鹅黄色的纸张,只有我和书,多清新愉快啊!为了读书,我配了几次老花眼镜,还买了放大镜。老来读书,是一种修身养性,是一种爱好,是一种情怀。  书和我交谈,心灵的交谈把我带入生活。我也回答书,在书上写写画画。这是我在与书玩交流意见的游戏,我在书上印上了自己
期刊
到意大利旅游,随便找个饭馆坐下来,打开密密麻麻地写着前菜、头盘、主菜、甜品的菜单,头就已经开始疼了。边翻边想,这是要逼死“选择障碍症”患者啊!简单点儿不好吗?  意大利人的答案是:不好。  意大利有着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很多作物甚至不用人们费什么劲就生长得味美可口。而意大利人也花费了很多心思研究怎样才能吃得更好、更天然、更美味。  意大利菜从北到南有上千种,味道和烹饪方法千差万别,
期刊
半夏是一种健脾化湿类中药,入药很早,《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之药。半夏属天南星科植物,野生于山坡草叢或丛林中,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但是半夏生食有毒,误食者甚至会危及性命。  关于半夏的由来,有个有趣的传说。  话说很久以前,闽南有个胡姓樵夫,一日卖柴回家后感到饥饿,就吃起了冷饭冷菜。谁知捧起饭碗吃了没多久,樵夫就口吐白沫,倒地身亡。妻子见状号啕大哭,引来众邻围观。  对于樵夫的死因众说纷纭
期刊
“十字令”是以数字一至十开头、十句为一组的一种小令。十字令通俗易懂,往往与现实紧密结合。  有一则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十字令谜语:“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不认,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九)坐不动,十分无用。”谜底是泥塑菩萨。此令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泥菩萨外强中干的实质。  《红楼梦》里曾用十字令为一名清客画像:“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围棋,六出昆曲,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