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安慰剂效应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aro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哈佛大学医学院找来270位患有慢性上臂痛的病人进行实验。这些病人被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口服一种新的药物,并被告知此药有很好的疗效,不過会产生嗜睡、口干、失眠、头晕等副作用;另一组进行针灸治疗,并被告知针灸会引起疼痛,甚至拔针后还可能会持续疼痛,同时局部可能出现红肿。
  实验开始两周后,几乎所有病人都报告称上臂痛的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但这些病人不知道的是,他们所吃的“药物”其实只是裹着糖衣的玉米粉,并没有任何药物成分;而“针灸”用的也是一种特殊的针,这种针一旦接触到皮肤,针尖就会自动缩回去,根本不会扎进皮肤。显然,病人报告的疼痛缓解应该来自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产生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这并不令人奇怪。真正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有1/3左右的病人向医生报告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在服药组,有病人报告失眠;在针灸组,有病人报告局部皮肤红肿、持续疼痛。这些副作用与医生事前的告知相吻合。
  上述实验不仅揭示了众所周知的安慰剂效应,还揭示了相对来说人们还不甚熟悉的反安慰剂效应。顾名思义,反安慰剂效应与安慰剂效应相反—相信药物会产生有害的副作用,有害的副作用便会产生;相信自己生病了,自己便真的会生病。
  反安慰剂效应既可能来自他人及自我暗示的影响,也可能源于条件反射。例如,对于那些先前接受化疗并出现过严重呕吐反应的病人,当他们接受安慰剂治疗时,竟有高达三成的病人仍会出现严重的呕吐反应,这说明服用药物诱发呕吐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在生理层面,密歇根大学教授苏维塔的研究表明,安慰剂效应通过增加多巴胺和类鸦片活性肽的活跃度缓解了疼痛感;与之相反,反安慰剂效应通过降低多巴胺和类鸦片活性肽的活跃度增加了疼痛感。
  令人不安的是,反安慰剂效应还有可能“传染”,酿成“群体性癔症”。一个典型案例是,1998年11月,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位高中教师闻到一股“汽油味”后,产生了头疼等一系列症状。紧接着类似症状在她班级里的几名学生身上出现,最后迅速蔓延到整个学校,病人甚至包括一名前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一年之后,调查此事的科学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对这次事件进行了总结,认为“病人并没有接触到任何有毒物质,而是因受到某种强烈的暗示产生了一系列类似中毒的症状”。
  反安慰剂效应对医生提出了挑战,因为这往往让他们陷入两难境地—为了满足病人的知情权,医生必须事先告诉病人某种药的副作用。但若直言相告,又会增加副作用的发生概率和强度。心脏病学专家伯纳德·朗博士曾说:“语言是一个医生最为强大的工具,但是,语言也是双刃剑,既能缓解病情,也能带来伤害。”因此,对医生来说,除了提高医术水平,掌握医患沟通技巧也很重要。
其他文献
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每周都会按时去医院出门诊,慕名而去的病人不计其数。  已去世的老伴吴佩煜曾这样形容吴孟超:“他吃东西一点也不讲究,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其实,这“不讲究”里也藏着不少学问。护士长程月娥跟随吴孟超工作已有20多年,对他的饮食习惯十分了解。吴孟超的午餐是在医院里吃的。如果是上午手术刚结束,吴孟超感觉有些累,会喝上一碗大米粥或小米粥,比
期刊
鞋子分左右脚,这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如果回到100多年前,分左右脚的鞋子,古人称之为“运脚鞋”,是不穿的。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古人穿鞋始终不分左右。  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難穿?非也!古代制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软,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动物皮也处理得很柔软。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对宽松,尺码比较大,不会有穿不上的现象。古代鞋子不讲尺码,只说鞋号,称“脚第几”。因为鞋子不分左右,古代制鞋用的鞋楦
期刊
在一些老字号里吃早点,除小笼包、烧卖、煎饺之外,总是少不了再叫上一碗煮干絲。街头小摊子上或是那种夫妻档的小吃店堂里,煮干丝则被装在一个小半人深的白铁桶里,有顾客要,掀开桶盖,拿长柄勺子搅一搅,手腕一翻,连带汤水舀起,正好是满满的一青花碗。煮干丝是一道特色小吃,配以熟虾仁、火腿丝、黑木耳等,色彩鲜艳,干丝绵软,配菜香嫩,味道清而不素,鲜而不过。顾客吃完、喝完,满意地擦擦嘴,喊一声:“老板,给你钱!”
期刊
一位“洋教授”凭着直播化学实验迅速走红网络,吸引了超过200万的粉丝观看。视频中,这位“洋教授”穿梭在瓶瓶罐罐的化学药品和各式各样的化学器材之间,制作出了“大象牙膏”“穿云箭”“腾云驾雾”等多种神奇现象,单条视频最高点击量超过1500万。这位走红的“洋教授”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戴伟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的他,22年前来中国任教,现在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在视频直播平台展示“腾云驾雾”特效  “洋教
期刊
德国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玩模型的了。我曾经观摩过德国的模型博览会,从汽车、轮船到飞机、火车甚至潜艇,从静态展示到动态竞技,从历史事件到科幻题材,几乎无所不包。各种民间模型社团毗邻而居,暗中较劲。有的发烧友为了制作出独一无二的火车模型配件,不惜花费20多万欧元购买简易数控机床;还有退役军人定期在篮球场大小的场地上用遥控车辆来模拟团级规模的装甲兵作战和补给、维修……而在德国的各种模型展览中,最有名
期刊
在阿姆斯特丹运河上坐游船,一位老太太引起了我们一行人的注意。粉衣、银发、红唇、珍珠项链,勾勒出她的形象。她身材苗条,腰挺得笔直,头略略低垂,在和身边的老先生低语,恍惚是《唐顿庄园》里派对上的贵族夫人。  她看上去介于65到70岁之间,完全没有放弃自己女性的矜持和娴静,脸上还隐隐有一些少女感,坦然接受着老先生的照顾。  我们就她是来自英国还是法国讨论不停,最后一位友人说:“法国老太太更时尚些,而且会
期刊
33岁的陈美桂是神经内科的一名护士,由于扎针技术一流,被患者送了个外号“陈一针”。其实,陈美桂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号—护士发明家。  为解病患疾苦,埋头研究发明  2010年7月,24岁的陈美桂从武汉大学医学院临床护理专业毕业,进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做护士。  陈美桂不但待患者和蔼可亲,扎针技术更是一流。无论老人还是孩子,无论血管多么细、多么难以辨认,她都能“一针见血”。患者亲切地称她“陈一针
期刊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各种自相矛盾的营养学研究令人抓狂。就算是针对“吃鸡蛋对健康好不好”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也会不断冒出观点截然相反的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最近载文称,营养学研究看似乱象重重,其实,只要了解相关研究的运作方式,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不被耸人听闻的标题误导。  以饱和脂肪为例,有些研究认为它会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也有研究认为它不会。为什么存在如此明显的分歧?这可能与三个无法直观感受到
期刊
钟世镇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现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是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  他的办公室朴素而又明净,几案正后方悬挂着“配角人生”四个字,这是钟世镇的自况。  钟老一生利人而不争。他所投身的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外科的辅助学科。然而,就在这个不受人重视的夹缝地带,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在他的引领下具有了国际影响;甘当“配角”的他,最终成为这门学科的中流砥柱。钟世镇说:“把冷
期刊
一头时髦的短发,脸上红润有光泽,牙齿整齐,着装新潮。很难想象吧,笹本恒子已经104岁了。  这位日本第一位女性摄影记者的经历,完美诠释了“生命不息,折騰不止”:86岁忙着恋爱,97岁写了自传,103岁拿下“摄影界的奥斯卡奖”,104岁还在办摄影展……恋爱、出书、摄影,这位“百岁少女”一样都没落下。当问及她的力量来源时,她答:“是好奇心。”  2 0世纪4 0年代的日本,很多女生都立志当个好太太,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