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mit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是以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和谐发展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变被动应付学习为主动探索和创造的人本思想,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应把这一教育新理念落实到写作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写作的习惯。实践证明,写作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一、注重情感领域的兴趣引导,激发感情,激起表述欲望,养成情动笔动的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法。那么在写作上,就要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写作欲望,注重情感性引导,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反应,形成写作的情感动力。兴趣是创造的前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情感形式,情感渗透使学生心理获得某种价值和满足,从而产生表述这种心里的愿望,达到创造目的。情感教学要求从各个方面(教材、阅读、艺术欣赏等)发挥情感因素,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诱发学生的“移情”,用“动情”的语言表述“动情”的事理,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得到感化,产生共鸣,激起表述欲望。首先是调动学生自身情感领域的激情。任何正常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心理素质。写作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自身各种情感信息,从观察、认识、分析、反映情感信息入手,体验塑造生活。譬如写自己的心理感受:“真的好高兴!”那么你为什么“高兴”?怎样“高兴”的?你又从中悟到什么?如果某个同学正处于这种心态时,他就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表述这种“高兴”,因为这种“高兴”情感正像放纵的潮水冲击着他的大脑兴奋中枢,使其不吐不快。把他的表述进行整理加工则是作文,其他情感也是如此。丰富的情感领域为写作能力提高提供了动力源泉,只要经常不断地捕捉情感信息,情动笔动,养成习惯,久之,学生就能掌握打开写作宝库的钥匙,形成终身受益的写作志趣。其次是创设情境,引发激情。新课改使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如果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创设特定的情境,就能把学生带入各有特色的境界之中,引发他们内在的激情。兴之所至,不鸣何为?譬如我在课堂上给学生阅读《男儿当自强》这篇文章,声调随着课文的不同情境而变换,或低沉慢,或高亢激昂,读到一半时,许多学生都已进入角色,有的沉思,有的泪水滚滚……读完文章后的两三分钟时间内,整个教室没有一点儿声音,连平时最不喜欢语文的学生也似乎动了感情。没等要求,学生课下都写了自己的听后感受。文章丰富的感情因素与创设情感环境的有机结合,焕发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激活了他们写作的潜能。如果经常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形成情动笔动的定势,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用真诚谱写鲜活灵性的文章
  学生写不出优美的作文,老师们也抱怨:“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写作的学生好无奈。苍白无力太乏味,灵气美感又不在。”究其原因,是由写作主体“审美家园的失落”所致。“作文源于生活”,自然万物、社会人生都蕴含丰富的素材、无限的深意和无边的深情。当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体验生活、感悟美好时,那么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具有了活力。为此,我首先打破课堂作文模式——老师课堂命题,学生瞎编乱造,让学生走出去,拥抱大自然,寻找生活的真谛。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外写作小组,每周进行一次校外采风,范围绝对自由——叙事、游记、议论、抒情、描写会语、刻绘人物等,内容概不限制,唯求真而已。其次以课外写作小组为主,创办班级“采风报”,相互交流采风心理。再次组织学生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写出实践活动的收获。课外活动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生活素材,但写作表达却不近人情:语言贫乏,词不达意。为此,我采用课外读写互动训练方式,以读促写,读中求悟,吸收表达,读写一体。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的研究表明:“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基于此,我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听听广播,看看新闻,翻翻报纸、读读杂志;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会:唐诗品评、宋词鉴赏、聊斋重谈、今古奇闻……开展了一些生动活泼、自由自在,大量而持续的课外阅读。学生从阅读中领悟艺术精华和情感表达,促使他们读中学写,将读、写融为一体。
  第二课堂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还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三、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创新思维,强化能力训练,培养良好写作习惯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关键。在写作教学中,要始终抓往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诱发他们的创作兴趣。除了前面提到的情感兴趣引导外,我还注重在观察兴趣、拓展思维兴趣等方面综合训练,尤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新课改写作教学方向。鼓励学生在写作上突破思维定势,拓宽思维视觉,敢于求新立异,发展思维个性,逐渐养成习惯性发散求异写作。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自学习惯方面做了大量探索,获得了成功。结合魏书生老师的方法,我进行了培养学生写作习惯的尝试:首先培养学生观察和阅读习惯;其次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习惯;再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解难质疑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用笔说话、有说必写的习惯。经过有计划的训练,学生的写作习惯逐渐养成,作文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讲解课文,视野都很开阔。以苏教版《钱学森》为例,笔者在很多不同层次的研究课、示范课展示中发现,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品味钱学森的两处语言,感悟人物
该文在自行建立的具有三个站的,以单板机为前置处理机的环形子网上,进行了性能的学时测试,并用BASIC语言模拟证实了两者结果的一致性。本刊录)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其意思是,一个人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随风倒、随大流,才是一个为众人接纳、激赏的君子。作文也如此,千篇一律,会让你“泯然众人矣”;绝对的“不同”,违背了规则,会让你付出惨重代价。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如何鼓励学生创新?怎样创新?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生活感悟,把握时代脉搏  如今的高考作文,正在“峰回
摘 要: 在规范议论文写作方法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名言困局。语文教师可从“一材多用”思维中借鉴,指导学生进行名言定向转换,实现“一言多用”。  关键词: 定向转换 模糊性 一言多用 议论文写作  近年来,规范文体意识的呼声愈演愈烈,分析说理居议论文的主体地位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例证代替论证的伪议论文渐渐退出舞台。然而,当下不少学生议论文写作却陷入了名言困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为“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的作用显得非常突出。小学语文教师要一切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作为“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的作用显得非常突出。小学语文教师要一切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不断激
该文论述大批量、多品种、多工序、工序分散型企业的利润分析系统。该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使企业领导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组织生产,生产对企业有利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利润。在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