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拼一把,你不会知道人生还有另一种可能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val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蜗居在这里,有何不好★
  又开始了。
  我有些厌烦地悄悄抽出一一张草稿纸摊开在面前,用钢笔画潦草的四格漫画。
  自打考察了一个“奥赛大市”后,褚班每逢课间就开始讲种种见闻。这天周一班会课更是把它当成了主题,口吐莲花大有不到下课不终止的架势。
  褚班感慨的核心,便是那里的学生的拼劲与我们的懒散。据说,“奥赛大市”以石油开采著名,冬季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加上一年四季极度干燥的特色,害得几个考察的老师一早起来发现鼻血直流。那里的家长们都把极大的心血投入到孩子身上,坚决用财力支持他们到北京、上海参加种种奥赛培训,渴望他们成才脱离那里。因此,那里的学生都极有拼搏闯荡的韧劲儿。
  与之相反,我们这儿素来以宜居著称,地理书上“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等一系列美好的词汇,用在它身上都毫不过分。受了环境的熏陶渐染,这里的人们似乎都有着慵懒的闲适气质,路上走得缓慢,事情做得温吞,与生俱来的野心也慢慢被磨损得没了踪影。
  在这种氛围里成长,我对未来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得优哉游哉,从不拼命。平日里,第三节晚自习和假期自习能逃就逃,周六晚上背着书包回家,周一直接拎回教室,连拉链都不曾拉开过……凭着一点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成绩还说得过去,觉得做到“不错”还算轻而易举,便把放纵慢慢变成了习惯。
  我继续漫不经心地涂写着,不经意间抬头看过去,恰好迎面撞上褚班掠过的犀利眼神。我微微一惊,背挺得直了些,放下了手里的钢笔。
  可那天我终究也只停留在听听而已。我暗自想:就一直蜗居在这个风水宝地,又有什么不好?
  ★你是不是不行了★
  名次不温不火地持续了一个学期,依然停留在年级四十多名的飘忽状态里。前座好友阿忆却成了黑马,从数百名杀入前五十。我们学校有个规定,前五十名免去这学期的学费,所以“五十名”成了优等的衡量标准。
  出成绩那天,我本以为褚班会走过去鼓励阿忆,没想到他在我桌子前停下了脚步。他淡淡地问了一句:“你是不是不行了?”我没应声,低下了头。我太清楚他对我寄托的希望了,毕竟我是他特招到自己班的所谓尖子生。
  他叹了口气,拎着名次表转身离开。我面部表情没什么变化,甚至还和同桌笑了下说了句“莫名其妙”,心里却起了波澜。以前别人总告诉我,我自己也以为,这样的成绩足够了。而这一刻,突然有个人对我说,这不够,远远不够,因为你本来有足够的能力做到更好的。
  为了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我想去证明“我可以”。
  那节自习课我没写一道题,盯着阿忆的背影出神。阿忆当真是个极努力的人,谈不上聪明,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一早在初中便是如此。中考失利后她抱着我痛哭一场,但并没被打倒,而是转身投入了这场新的战役。事实上,这仗她也的确越打越漂亮了。
  阿忆常同我讲自己的梦想:做一个优秀的翻译。每当此时,她的眼睛便闪闪发亮,说“翻译”两个字的时候既神圣庄重又欢欣鼓舞,唇齿间洋溢着水蜜桃的清甜。
  阿憶同我住一个小区,更因同学数年,两家人常来常往,熟悉得很。听她母亲说过,她每天三节晚自习做完作业,回去还要补各色习题。她来上课的时候也是困倦的,便喝点儿咖啡撑着,实在困了就站到走廊上去吹吹冷风。下了课,甚至吃饭的时间,她也总是在讲台前、办公室抓住老师问问题。
  多数同学只感叹阿忆这次考试是个“意外”,可我知道,她是厚积薄发,或者说本当如此。我抬起头来,悄悄搜寻了一下窗外,发现没有褚班的影子,便又望向前排的阿忆。她低着头奋笔疾书,脊背有些弯曲,刘海被夹子卡在后面。我看不到,但能想象出她的眼神,刚强坚毅。
  我第一次感到危机,那是种清醒又不安全的感受。也许,所谓的没有野心,只是我太把自己现在轻而易举拥有的一切当作理所应当,当作恒定不变,事实上一旦自己彻底被这舒适的旋涡吞没,等到把老本吃光,那么距离这“理所应当”彻底离开我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我一定可以的★
   正式放假前我买了个小本子,在扉页上郑重地写下褚班的话:你是不是不行了?然后又补上了我郑重其事的回答:我一定可以的!
  那个寒假,我在小本子的页脚写了不少激励人心的语录,或直白激烈,或娓娓道来,或诗意翩跹。高考后收拾出来一看,不禁觉得那时的自己可笑又可爱。
  小本子的主要功用是拟定计划,在假期内刷完厚厚的语文“五三”,自然也少不了雪花般的作业试卷。计划有这样的特性,开始的几天执行兴致很高,日子久了惰性就开始探头。我努力地不让闲散的惯性再次占上风,企图把忙碌的学习从本子上的日程变成融在骨子里的习惯。用完一叠草稿纸,使完一支签字笔芯,整理完十几页笔记,我感到的都是前所未有的满足。这或许说明,我之前实在是太懒惰了。
  那些日子,窗外纷飞的大雪记得,雪后明媚的阳光记得,夜里昏黄的路灯记得,胸膛里那腔奔涌的热血和那颗跳动的心,全都记得。
  然而,开学考试的时候我非但没有取得进步,反而倒退到了一百多名。当下也感到不安和急躁,心想,上学期平时没怎么学习,都轻松考进五十名,这个假期这么努力,怎么就不进反退了呢?但随即便意识到这样的质疑于己无益,便慢慢摆平了心态。
  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如语文老师上课爱读的贺舒婷那般,一努力就成功,进步来得猝不及防轻而易举。一时的不如意,不该也不能成为我们怀疑自我、停滞不前的理由。
  
  ★打一场漂亮的仗★
  后来,我经常和阿忆一同上下学。早上六点多离家,晚上九点才回去。从车站到家门口五百多米的距离,承载了属于我们的回忆。暗红的大门前,阿忆曾畏缩着不敢进去,怕楼道里窜出来的小猫小狗咬人,我便带头往里走;昏暗的街灯下我们曾为一道数学题争执不休面红耳赤,甚至不顾寒风萧瑟掏出演算纸趴在墙上直接验算……就这样,我们把一路橙黄的街灯、粉红的砖墙和繁茂的梧桐,都在岁月的笔记里写成了一首诗。   我学着她身上的那份踏实和坚韧,把放学路上兜兜转转的玩乐变成了学习探讨。我将时尚杂志封存进了纸箱,将彩妆封锁在抽屉深处,穿着最平常的白衬衫牛仔裤,头发随意扎成一束最简单的马尾,结束了一段暖昧的感情,过起了心无旁骛的日子。
  我放弃了周日原本雷打不动的美剧,常常为了一道题在书桌前坐整整一夜,用了无数张演算纸,没思路的时候就不断回顾学过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延伸概念,试图抽丝拨茧。最后的最后,柳暗花明,寻到做法,得出结果,发现和答案一致的那一刻,我不由得欣喜若狂。瞥一眼墙上的时钟,已是夜里两点。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也要打一场漂亮的仗。我对自己说,一字一句,神情坚定。
  ★你想上北大吗★
  从高一下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开始,我慢慢找到了感觉。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我竟冲进了年级前十,战胜了不少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高手。
  我依然努力,依然勤恳。
  高一结束的时候面临文理分科。我们学校一贯重理轻文,史上文科生只两个进过北大。然而,我的兴致全然不在化学方程式和木块受力分析上,而是在文史哲上。在矛盾纠葛里,学校当年的高考情况帮我下了决心。
  当时高三的风云人物是林策,他是理科班常年的第一,尤擅长大部分奥赛尖子头痛的语文。也许是因为他的成绩太让人放心了,学校并没有把额度最高的加分名额——校长实名推荐——派给他,而是给了一个成绩不那么穩定的学姐。
  可是那年高考,林策遭遇了滑铁卢,自主招生的30分也救不了他。他最后去了南开大学,虽然在我们眼中也是很好的学校,但与北大清华终究还是有段距离。
  阿忆母亲与林策家人相识,我在一次放学路上听了阿忆的讲述。林策当初本来想选择文科,可是本身成绩太好,班主任不愿意放,便在理科扎下了根。他妈妈颇为惋惜地说,要是儿子当初选择了文科,高考成绩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波动。
  我决定遵循心灵的指引。
  暑假里褚班找我谈了次话,问了将来的打算。我说理科班竞争太大,想去学文,他沉默了会儿,说老师总想把好学生留在自己这儿,但要是学生自己想好了,对未来发展好,老师也不可能拦着。
  “思蓓,你想上北大吗?”他忽然郑重其事地问。我脱口而出:“想。”我被自己坚定的语气吓了一跳。那天我们聊了北大,聊了外面的世界。心里那个原本模糊的对未来的想象,还有对外面世界的粗浅认知,慢慢被那番话,以及那番话里的人和事,勾画出了一个具体的模样。
  进了文科班,我退出了数学竞赛,并没有在奥赛上取得什么成绩,但那份韧劲同心中憧憬的灯火一起一直伴随着我,让我在最苦最累最水深火热的日子里,都不轻言放弃。当那份野心与期盼足够强烈的时候,任何重压,任何挫折,都不成阻碍。
  在路上的我,试着为了某个遥远的梦去拼去闯,步伐稳健,神情坚定。高二的暑假,我参与了北大优秀中学生夏令营,认识了一些来自各地顶级中学的尖子生。隔壁宿舍有个清丽温婉的上海姑娘想报考中文系,她的广博见识和漂亮文笔令我咋舌。本来在我们那个小地方,我自以为读书见识不输给谁,可到了这里,方知过去自己所处的,不过是井底之蛙眼中的小世界。
  离开前的夜晚我坐在未名湖畔,一年后到这里来读书的心情无比迫切。倘若不拼一把,不累一次,也许我永远以为自己眼前的便是整个世界,永远都不会知道还有那样一种可能。
  ★如愿以偿的人生最美★
  一年后我如愿到了燕园,在一个小众的社科院系继续摸索着前进。阿忆去了湖南大学,我毫不怀疑她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翻译。假日闲来看到热映的《翻译官》,“翻译”两个字会让我情不自禁想到她安静的背影和坚定的神情。
  夏天的时候我常回母校走走。夏日的校园,枝头依旧绿得繁华。一树桐叶,静美温凉,仍似昔时。没料到的是,此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勾起的,尽是与旧时光相关的回忆。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努力,绽放过。甬路旁静默的银杏树记得,承载我日夜伏案奋笔疾书的木头课桌记得,沾着我的汗水的那支钢笔记得……胸膛下那颗跳动的心,那腔奔涌的热血,全都记得。
  那些时光啊,不曾说,不曾想,可也不曾忘。
其他文献
昨晚和朋友吃饭时,他问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努力呢?”  我说:“我害怕我未来身边都是一群我最厌恶的人,也害怕自己活成那样,爆着粗口,恶俗的审美和爱好,成天宅在脏乱的破出租房里油腻着头发看片,眼光永远那么狭窄。”我不允许自己活成这个样子。  前些日子,我问一个相识十二年的朋友:“你最努力时,到什么程度?”  她说:“准备GAM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每天早上五点起来,从没有睡过一天懒觉。
期刊
现在终于轮到我来记录这一年所走过的路,没有电影情节中的时尚与热烈,有的只是为梦想与信仰而战的骄傲。  一幕幕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人、那些事,咖啡与苦茶、难题与倒计时,一日复一日的奋笔疾书,伴着星辰和微凉的早风。在那段不见天日却异常坚定的岁月中,不断疯长的分数成为我唯一的寄托,所有的努力都是有用的。一步一步带着梦想,带着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信念去迎接挑战。  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一七届的学子刚刚参
期刊
群里的小伙伴起哄非要看我写的卷首和最榜样的推荐语,一时间真的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一年下来你们像当初认可雨欣一样认可了我,哪怕才华不济,也以真情走进了你们心里。但同时我也很忧伤,因为我写一篇文真的是要头秃的节奏。  高考前的最后一期杂志(高考后,我们继续约啊,大学栏目一边指导你开挂,一边等你来稿哦),像在学校的最后一堂课一样,这节班会我被架起来代班,但真的要讲什么我也没有完全想清楚。  作为一个老妈
期刊
如果要问高考究竟教会了我什么,大概就是从“上天注定”到“事在人为”的转变。我非常清楚,为了博眼球,为了吸引读者,我应该把我的经历写得更加戏剧化,更加神乎其神,更加像一个偶像而非曾经也痛苦迷茫挣扎的普通人,然而那些都不是我,因为我的高考,确确实实是一部苦情戏。  2012,2013。我参加了两年的高考。于是相比于一般人,我更能体会所谓的“十年辛苦付之一炬”和“痛定思痛苦尽甘来”。  “林怡,加油,以
期刊
说起毕业季,你会想到什么?漫无边际的试卷、滔滔不绝的老师、鲜红的高考倒计时日历、一群志同道合的损友、亦或者是那个藏在日记本里的TA……时光是最好的美容师,它总是会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淡化你记忆中悲伤的情节,所以多年后,当我们回想起來,依然会笑容满满。  无论我们走多远,那些经历的岁月都会化成路牌,一边储藏芬芳的过往,一边指引我们去远方。想对默默陪伴我们的人说,高三是一场苦旅,感谢你,陪我走完最
期刊
【虽然并未成为万众瞩目的火影,心中依然跳动着平凡世界的英雄梦想。】  高中第一节课,班主任飘哥让我们谈谈自己的理想。我站在讲台上,在一片陌生而好奇的目光里,大声说:“我要和鸣人一样成为火影,当个伟大的人!”教室爆发哄笑,飘哥更是神情复杂。  “飘哥”名号由来已久,他以一双走路似飘,迅速且无声的“无影脚”走遍江湖。而我瘦得像一根豆芽菜,成绩又整日蔫枯拉朽。大家都以自己的座位为圆心,画大大小小的圆作为
期刊
【青春短暂,高三不过一年,何必用来纠结过往的不足】  成绩发表的那一刻,我意识到周围同学看我的眼神明显改变了。全班第8,年级名次151,这成了我高中入学以来最好的成绩,朋友们有的跟我道喜,有的要我分享秘籍,而被围在中间的我脸上挂着窘迫的笑,一句话也说不出。  很多人是抱着付出一切的决心来面对高三的,每场考试都寸分必争,我却抱着赌气心理,正式成为过独木桥大军中的一员。因此首轮测验中取得这样成绩,我不
期刊
埃克多·马洛的小说《苦儿流浪记》里描写了这样一段情节:主人公和几名矿工在工作时遇难了,大家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在这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他们随时可能丧命。为了节省体力,大家决定关了灯休息,让其中一名佩戴了手表的工友每隔一段时间报一次时间。  最后,救援队来了,他们都被成功地解救了出来,但只有一个人死了,就是那个报时间的矿工。 原来,刚开始他都是准时上报时间,可是当他发现同伴们的异常后,也就是每个人
期刊
夜深寒风起,回想自己的高考之路,总想说些什么,就先说说理想吧。我素来是理想驱动者,幼年时对明信片上北大未名湖的惊鸿一瞥就是理想的开始,高中时我也常常用“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来形容北大之于我。那时候云淡风轻,年少的我天真烂漫,一面享受着少年时代独有的放纵恣肆,一面坚信自己可以考上北大。直到第一次高考,我才知道这个理想对我意味着什么,才明白“北大”二字所承载的重量。  我想回去复读  2015
期刊
作为一个偏科偏到令人发指的乖学生,我的整个学生时代都在与数学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我的高中是一所数得上的省重点,可山东的高考总是很让人感慨。学校看似青山绿水其实像一座小型监狱,谁念谁知道。早晨6点多就会开始一门考试,晚饭后要上5节晚自习。晚上10点下课,写完作业随随便便就到了12点,就这样还有想偷偷努力背会儿知识点的同学。早上5点起床、6点出门,日复一日。高一拜理科所赐,班里60多人,我一般排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