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的一番厚重,往往当时不自知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uo12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偏科偏到令人发指的乖学生,我的整个学生时代都在与数学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我的高中是一所数得上的省重点,可山东的高考总是很让人感慨。学校看似青山绿水其实像一座小型监狱,谁念谁知道。早晨6点多就会开始一门考试,晚饭后要上5节晚自习。晚上10点下课,写完作业随随便便就到了12点,就这样还有想偷偷努力背会儿知识点的同学。早上5点起床、6点出门,日复一日。高一拜理科所赐,班里60多人,我一般排在15名开外。
  高二文理分科,情况好了很多,可数学对我来说依然“阴魂不散”。爸妈曾祈祷了好几天,希望我新的班主任是一位嚴厉的数学老师,好督促我学习数学,直到老袁踏进教室声明领地的那天才作罢。
  班主任老袁,28岁,语文老师。虽然我们叫他老袁,可他算是教过我的很年轻的帅哥老师了,他的长相神似严宽,身高一米八,板寸头,五官很分明。虽然人长得帅,却比家里的长辈还要婆婆妈妈。不然,我们班的女生就不用去追别的“男神”了,整天追他就行。
  老袁表面上文质彬彬的,可总给我们传授一些“糟粕”复习法,比如见我们课间喝牛奶、吃煎饼果子,就敲着黑板说:“我觉得边吃饭边看知识点这个习惯很好!知识点可以就着饭吃进肚子里,你们要好好利用碎片时间!”以至于后来我每次吃饭时如果手边没有几个写着文综知识点的小纸条,都会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那会儿学校有一场声势浩大的抵抗食堂运动,第一把火就是由我们班点起来的。
  学校有3个食堂,菜做得又油又咸,刚开始的几个月觉得很治愈,一段时间后便味同嚼蜡,顿觉人生一点盼头也没有了。咋办呢?我们班选择了集体抗议。班长牵头,学习委员写抗议书,全体同学都不去食堂吃饭,到了饭点儿就留在教室里静坐。我们把抗议书贴得校园里到处都是,还鼓励邻班同学加入我们,这把抗议的火果然越烧越旺,不到一下午,8个文科班都不去食堂吃饭了。
  老袁知道后,忧心忡忡地叫班干部开了个小会,又用了一节语文课苦口婆心地劝我们要好好吃饭,还喊出那句“努力加餐饭”的口号。学生的抗议很少有成功的,不过食堂的口味的确是略变清淡,尽管价格没怎么变。后来听说老袁在教师会上被点名批评了,我们班那年也没评上优秀班集体,估计和这件事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件事过后,班里的同学倒是对老袁多了一分欣赏,觉得他表现得很男人。我也这么想。
  人总是经不起表扬,没过几天,我见到老袁时就特别尴尬,因为他无意中发现我喜欢我们学校的“男神”。
  学校另一大劳逸结合的运动,就是课间跑步——每个班级整齐列队,浩浩荡荡地绕着操场跑上几圈,足以让每个人热血沸腾。我们文科班有一大特色,跑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随手拿着小字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知识点——这是老师们想出来的方法,说可以边跑步边记忆,不断地巩固学到的知识。我当时字写得不错,笔记又记得认真,经常有同学复印我的字条跑步时背诵。我做过的最勇敢的事,就是为“男神”写了份笔记送过去,与“男神”目光交汇的那刻,他微笑着收下还说了声“谢谢”。这时上课铃声响了,我们匆匆告别,转过身,我那一脸窃喜的样儿正好被老袁撞了个正着。
  苍天啊,空旷的操场为什么没有一道地缝?老袁显然也很尴尬,忍住笑走近我,故作严肃地说了句:“赶紧回去上课吧!”想来,那真的是我学生时代为数不多的尴尬时刻了。
  无独有偶,一次市里的作文大赛,学校很重视,我和“男神”两个被选作学校代表参赛。比赛前有几次突击演练,老师随便说主题让我们快速作文。拥挤热闹的语文组办公室里,老师们聊天“吐槽”这届学生有多不争气,我却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那天练习结束后已到晚饭时间,“男神”突然对我说:“紫健,一起去食堂吧。”感谢自己这个不曾被重视的特长,即将促成我和他的第一次“约会”!我们下楼时一前一后保持着不被“八卦”的距离,可是,向打饭窗口走近的那一刻,我看到了熟悉的身影——老袁。
  他若无其事地走到我们身边,云淡风轻地说:“你们也在啊,那一起吃吧。”自此,我对老袁的敬佩都化为满腔仇恨。
  我真的恨过他,比如他知道我们班数学成绩低,就和英语老师协商,把很珍贵的英语早自习改成数学习题课,害我每天早上6点半到教室后必须狂做一个小时的数学题——做完一对答案,连早饭都吃不进去了。
  他真的很热爱文学,讲到鲁迅的时候语气像个老爷爷,一遍一遍地给我们解读他最爱的《祝福》,再附加上很多背景文章一起感受。若遇到不喜欢的课文,他就会画完知识点后一带而过,爱憎分明。对了,很加分的是,他写得一手好粉笔字。我小时候也跟着爷爷练字,这么多年,爷爷的字第一,他的可以算第二。
  后来,我考上了一所还不赖的大学,如愿读了中文系。当看到古代文学史的老教授面不改色讲满两小时的时候,我恍惚间好像看到了老袁的身影。我想,老袁这样的人,或许更适合这样的课堂吧。
  可那时我每天都很着急,着急听课,着急背单词、考GRE,不太满足于学校的氛围,着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高中那几年的事儿好像被点了穴一样,被我遗忘了好多年,包括对老袁的记忆。
  再后来,我如愿去了美国。我发现教授们对学术的热情和专注是一种常态,对老袁的记忆好像又被唤醒了,好多次我都想隔空给他鼓掌,也好像一头扎进时光隧道,和年少的自己劈面相逢。只可惜,当时的我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高不瘦不漂亮,带着一丝稚气,天天把数学看得比什么都重,还沉迷于做梦。
  那年高考结束后,我们一群玩得好的同学请老袁去吃那些年很火的巴西烤肉,他很有原则,只准我们喝汽水,说喝酒还没到时候。
  “老袁,谢谢你给我充足的时间学数学!”我敬了他一杯橙汁。
  “好好写文章,等着将来看你出的书!”老袁对我说。
  后来我真的出了书,可并没有寄给他,因为我觉得写得还不够让他指点或者纪念的程度。前不久听老家的同学说老袁依然在教书,也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不禁很佩服。这些年也看过了太多徒有其表的才华横溢,才从心底更欣赏那些笨拙的坚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对自己热爱的东西矢志不渝,其实是难能可贵的事。
  真的如此吧,有些时光就像卤水点豆腐,一刹那就是一生。年少时总以为很多事是可以重复的,做了这次还有下一次,比如在书山题海中抄作业,跑操时看喜欢的男生,和同学在课堂上传字条——其实不是的,那些寻常早就是此生的最后一次。
  生命里的一番厚重,往往当时不自知。
其他文献
亲爱的莉莉姐姐:  你好!我是一名即将升高三的女生。几天前,我刚刚结束学校为期25天的补课。说实话,从补课开始到结束,这中间好几次我都想放弃,想着干脆不学算了,但是,当我麻木不仁地和家长说这些的时候,他们开始也是劝我好好学。  我说我想写小说,然后他们就说不可能,整天在家抱着手机不现实,而且写小说这种事情不是你写一下两下就有结果的。我想也是,虽然我很想写小说,但要多长时间呢?五年?十年?甚至更长,
期刊
昨晚和朋友吃饭时,他问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努力呢?”  我说:“我害怕我未来身边都是一群我最厌恶的人,也害怕自己活成那样,爆着粗口,恶俗的审美和爱好,成天宅在脏乱的破出租房里油腻着头发看片,眼光永远那么狭窄。”我不允许自己活成这个样子。  前些日子,我问一个相识十二年的朋友:“你最努力时,到什么程度?”  她说:“准备GAM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每天早上五点起来,从没有睡过一天懒觉。
期刊
现在终于轮到我来记录这一年所走过的路,没有电影情节中的时尚与热烈,有的只是为梦想与信仰而战的骄傲。  一幕幕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人、那些事,咖啡与苦茶、难题与倒计时,一日复一日的奋笔疾书,伴着星辰和微凉的早风。在那段不见天日却异常坚定的岁月中,不断疯长的分数成为我唯一的寄托,所有的努力都是有用的。一步一步带着梦想,带着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信念去迎接挑战。  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一七届的学子刚刚参
期刊
群里的小伙伴起哄非要看我写的卷首和最榜样的推荐语,一时间真的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一年下来你们像当初认可雨欣一样认可了我,哪怕才华不济,也以真情走进了你们心里。但同时我也很忧伤,因为我写一篇文真的是要头秃的节奏。  高考前的最后一期杂志(高考后,我们继续约啊,大学栏目一边指导你开挂,一边等你来稿哦),像在学校的最后一堂课一样,这节班会我被架起来代班,但真的要讲什么我也没有完全想清楚。  作为一个老妈
期刊
如果要问高考究竟教会了我什么,大概就是从“上天注定”到“事在人为”的转变。我非常清楚,为了博眼球,为了吸引读者,我应该把我的经历写得更加戏剧化,更加神乎其神,更加像一个偶像而非曾经也痛苦迷茫挣扎的普通人,然而那些都不是我,因为我的高考,确确实实是一部苦情戏。  2012,2013。我参加了两年的高考。于是相比于一般人,我更能体会所谓的“十年辛苦付之一炬”和“痛定思痛苦尽甘来”。  “林怡,加油,以
期刊
说起毕业季,你会想到什么?漫无边际的试卷、滔滔不绝的老师、鲜红的高考倒计时日历、一群志同道合的损友、亦或者是那个藏在日记本里的TA……时光是最好的美容师,它总是会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淡化你记忆中悲伤的情节,所以多年后,当我们回想起來,依然会笑容满满。  无论我们走多远,那些经历的岁月都会化成路牌,一边储藏芬芳的过往,一边指引我们去远方。想对默默陪伴我们的人说,高三是一场苦旅,感谢你,陪我走完最
期刊
【虽然并未成为万众瞩目的火影,心中依然跳动着平凡世界的英雄梦想。】  高中第一节课,班主任飘哥让我们谈谈自己的理想。我站在讲台上,在一片陌生而好奇的目光里,大声说:“我要和鸣人一样成为火影,当个伟大的人!”教室爆发哄笑,飘哥更是神情复杂。  “飘哥”名号由来已久,他以一双走路似飘,迅速且无声的“无影脚”走遍江湖。而我瘦得像一根豆芽菜,成绩又整日蔫枯拉朽。大家都以自己的座位为圆心,画大大小小的圆作为
期刊
【青春短暂,高三不过一年,何必用来纠结过往的不足】  成绩发表的那一刻,我意识到周围同学看我的眼神明显改变了。全班第8,年级名次151,这成了我高中入学以来最好的成绩,朋友们有的跟我道喜,有的要我分享秘籍,而被围在中间的我脸上挂着窘迫的笑,一句话也说不出。  很多人是抱着付出一切的决心来面对高三的,每场考试都寸分必争,我却抱着赌气心理,正式成为过独木桥大军中的一员。因此首轮测验中取得这样成绩,我不
期刊
埃克多·马洛的小说《苦儿流浪记》里描写了这样一段情节:主人公和几名矿工在工作时遇难了,大家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在这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他们随时可能丧命。为了节省体力,大家决定关了灯休息,让其中一名佩戴了手表的工友每隔一段时间报一次时间。  最后,救援队来了,他们都被成功地解救了出来,但只有一个人死了,就是那个报时间的矿工。 原来,刚开始他都是准时上报时间,可是当他发现同伴们的异常后,也就是每个人
期刊
夜深寒风起,回想自己的高考之路,总想说些什么,就先说说理想吧。我素来是理想驱动者,幼年时对明信片上北大未名湖的惊鸿一瞥就是理想的开始,高中时我也常常用“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来形容北大之于我。那时候云淡风轻,年少的我天真烂漫,一面享受着少年时代独有的放纵恣肆,一面坚信自己可以考上北大。直到第一次高考,我才知道这个理想对我意味着什么,才明白“北大”二字所承载的重量。  我想回去复读  201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