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752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匠精神是每个技工院校学生都要发扬和践行的中国精神。本文对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技工院校要从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融入工匠精神培养,促使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工匠意识,真正做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国精神;人才培养;校园文化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所做的事情或者生产活动执着专注,对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工匠精神是每个国人都要发扬和践行的中国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面向的是企业的生产服务,每年为企业输送大量的技术人才,面对国家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新形势,在着力加强学生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他们职业素养的培育。技工院校学生作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加强他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原因分析
  一是技工院校的学生和高中生、高职生有许多不同之处。高中生经过中考的严格选拔,成绩较好,他们自律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高职生经历了三年高中,参加了高考,在年龄和心智上更为成熟,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更好。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中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他们学习主动性差,自我约束能力弱,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缺乏一丝不苟、严谨求实、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
  二是当今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技工院校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心理和思想正处在由不成熟向逐步成熟转变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但内力不够,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会更为突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们难免会形成一些浮躁、功利的心态,缺乏干一行专一行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三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就业,很多技工院校更为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虽然每个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德育课程,但是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甚至有些人认为德育课程可有可无,学生只要能学好专业技能,以后能顺利就业就好了。这些想法也是导致技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技工学校教师也一样,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工匠精神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要想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他们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必不可少。
  四是不少现代企业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即时利益,忽视了产品质量的灵魂,这也是企业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在这样的企业工作的员工,眼光不会长远,综合素质不会高。这些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学历和技能,而忽视对他们综合素质的考察。这些因素也会促使技工院校更为重视技能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降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二、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对策
  为了促使技工院校的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
  1. 人才培养体系上融入工匠精神
  技工院校需要把工匠精神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上。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办学目标、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技工院校需要在这些方面融入工匠精神。技工院校要制订为企业培养吃苦耐劳、敬业奉献、锲而不舍职业人的办学目标。
  2. 教育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覆盖全学程、融入全领域、适应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覆盖全学程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障,而学程也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技工院校要利用好课堂教学,把工匠精神融入德育课、专业课、就业指导课等教学中。
  (1)开设工匠精神课程,把工匠精神融入德育教学中
  在技工院校中把工匠精神列为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德育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比如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就把工匠精神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每位学生都要修完此门课程,才可以顺利毕业。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的《工匠精神读本》为教材,通过对工匠精神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对古往今来大国工匠事迹的解读,让学生明白匠人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与他们拥有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是分不开的,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2)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专业课教学在技工院校的教学中处于中心环节,工匠精神作为职业人的基本职业素养,应当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练好他们的内功。不仅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在日常的技能学习中拥有不服输的劲头,养成认真、踏实、严谨的做事态度。
  (3)就业指导课中融入工匠精神
  首先,就业指导课可以根据技校学生的认知、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纳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及专业特点制订含有工匠精神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主动接受实践锻炼,为以后找工作打好基础。其次,可以邀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或者優秀毕业生到学校做讲座,向学生展示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经历和体会,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
  3. 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隐形教育资源,可以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第一,利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宣传工匠精神,可以开展一些含有工匠精神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调研活动、知识问答等,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熏陶;第二,利用学校的橱窗、宿舍、黑板报、校园网站等宣传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氛围;第三,学校以省赛、国家赛为契机,每年举行专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苦练技能,形成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
  4. 学生实习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
  (1)现代学徒制中融入工匠精神
  技工院校可以利用现代学徒制加深与企业的合作,教师和师傅联手,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教师和师傅要严格要求学徒,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作品,精益求精,做到零次品,在学习和工作中促使他们养成严谨求实、锲而不舍、推陈出新的工匠精神。
  (2)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全过程
  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前让学生进入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是培育他们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不能只流于形式,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到企业实习工作,全程参与企业的生产。在企业工匠师傅的指导下,体会师傅们的精湛技术和专注精神。实习期间,企业可以定期对学生的工作技能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鼓励他们用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的工匠精神对待工作和学习。
  参考文献:
  邓庆宁.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四个维度[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8(4).
  作者简介:王芳(1987— ),女,山东枣庄人,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土木工程行业与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从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完善考核方法、开设专业英语学习第二课堂等方面阐述了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一、学习专业英语的必要性  专业英语是将英语应用在专业中的重要纽带和桥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土木工程与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主要表现在以下
"中国每100人中有12.3个人在创业,北京每万人拥有107.61家私营企业,是中国创业指数最高的城市。"这是清华大学今年3月份发布中国第一份创业观察报告显示的。"创业机制"、"创
期刊
HX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开发和高科技规模化生产于一体的新型生物制药企业,资产总额超亿元,职工500多人。近年来,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人才流动非常频繁,技术型员工离职率居
【正】"Chindia"是印度商务部长吉拉姆·拉马什自创的词汇。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中,中国(龙)和印度(象)是全球第一和第二人口大国,经济增长都异常迅速。中国经济增长起步早,
制订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并进行实战演练是消防法律法规赋予高校的法律责任,文章根据高校人员高度集中、建筑物种数量多且功能各异等环境特点,对高校内部制订灭火与应急疏散预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来看,任务型教学大多应用于写作与阅读,而直接应用于口语教学的情况较少。本文结合大学英语
摘 要:面对珠三角地区蓬勃发展的制造业,无论是外企、国企还是私有中小企业,都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技术人员。机械制图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从提高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以及教师如何结合有区域特色的教学用具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机械制图;高职;学习效果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对待本课
摘 要:随着企业对技能性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关键词: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技工院校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开来进行。理论教学往往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
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实践课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很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优化阅读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不完美,"大"也不完美,"强大"才是一种理想的组合。实现"强大"的路径,有时是"先强后大",有时是"先大后强",还有时是"边大边强"——但任何一次"强大"都无法成为"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