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的诗意江南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m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让人们自由选择中国任一文化区域居住的话,江南无疑将是最让人们向往和心动的对象。因为它不仅一直是令人艳羡的富庶之地、山水清丽的秀美之地,而且历来关于它的字里行间总是能让人产生无尽的诗意想象与美妙审美愉悦。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教授的新著《江南诗性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既以独特的江南诗性文化理论精辟阐释了江南文化的精髓本质,也以丰富细腻的感性体验生动描述了江南生活的文化呈现。
  刘士林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一大理论创造,就是提出中国文化是以诗性智慧为深层结构的诗性文化,其最大特点是以诗性思维和情感而非以逻辑思维和理性应对现实一切需要。在江南文化研究上,他延续了其理论,认为江南文化属于诗性文化,是富有诗意和情感的文化。他认为中国北方文化是政治-伦理为核心的诗性文化,其特点是从实用理性出发,以道德代替审美,而忽视人的精神自由;而江南文化是以经济-审美为核心的诗性文化,其特点是从审美需要出发、以感性审美实现生命自由,充分重视人的心灵自由。正如书中所言:“一般说来,富庶的物质基础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已经够幸运了,特别是在多半属于孟子说的‘救死恐不赡’的古代历史中,但江南文化的‘诗眼’,使它与其他区域真正拉开距离的,老实说却不在这两个方面,而是在于,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儒家最关心的是人在吃饱喝足以后的教化问题,如所谓的‘驱之向善’,而对于生命最终‘向何处去’,或者说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基本上没有涉足。正是在这里,江南文化才超越了‘诵风之声不绝’的齐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这是作者贯穿于本书的基本理论前提,也是对江南文化的最精辟的理论阐释。
  历来在叙述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容易会陷入一种宏大的叙事模式导致的认知偏差,即凡是中华文化都是黄河文明向外延伸的结果。然而,刘士林教授研究认为江南文化并不是黄河文明扩张的结果,而是长江文明的古老文化遗传。江南文化由于历史源头的不同,自娘胎里带来了一种文化机能,即审美自觉,而与北方文化有别。“江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机能的真正代表,它从一开始就独立存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而不是后天积淀的经验产物。换言之,江南诗性文化不是在历史实践中逐渐与政治、伦理等实用精神分离出来的,而是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本体内涵,是它自身在时间长河中不断发展、生长和走向澄明的结果”。尽管篇幅短小,作者却将江南文化的早期文化源头的特质非常清晰地勾勒和区分了出来。而在对江南文化的转型发展认识中,刘士林教授又提出江南文化轴心期这一理论,认为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江南文化实现了脱胎换骨,走向了精神独立,将审美机能发展得异常强大。在轴心期,江南文化不仅成功应对了生死存亡的巨大生存挑战,将先秦那种轻死好勇的性格淬炼成尚文好礼的文化气质,也终于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精神生活方式。正如书中指出:“江南轴心期所带来的最根本的精神觉醒则是唤醒了个体的审美意识,它使人自身从先秦以来的伦理异化中摆脱出来并努力要成为自由的存在。”“与中国文明的轴心期所唤醒的那种伦理精神不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它是在死亡意识的心理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如何在情感上超越死亡的审美意识。”作者从历史最为动乱的时代的观察中发现了江南文化最为关键的生命转变过程,揭示了江南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形态,这为今天我们深入了解江南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新的理论起点。
  审美自由是江南文化区别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的独特本质,是江南文化精神的生命所在。正如书中所说:“只有在审美自由这一点上,才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文化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是其他区域文化不能替代的。”审美自由是江南文化发育出高度发达的审美功能和诗性审美主体的根源力量。而江南文化的经验实质就是去政治-伦理化的审美自觉实践,有机平衡了个体功利需要与非功利审美之间的关系,使个体有了超越现实政治、伦理的制约而实现精神自由与生命愉悦的可能。“对个体生命来说,它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伦理与审美两种机能的融合,因而,它的审美创造活动,不是反抗或超越政治伦理异化的结果,而是像春蚕吐丝一样源自江南人与生俱来的艺术天性”。这种爱美的自由天性让江南诗性文化主体成为最为自觉的和感知敏锐的诗性主体。
  该书除了对江南文化有独创的理论贡献外,也是一部非常通俗易读的学术札记。虽然书有三编,“上编”和“中编”是对江南文化的理论建构与阐述,“下编”是从具体对象的感知体验来阐释江南文化的意蕴和感知认识。随手摘录一例为证:“关于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就可以通过与其他区域的比较来发现。从这个角度出发,第一,仅仅有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即政治家讲的‘财赋’,并不是江南独有的特色,在中国,‘天府之国’的巴蜀,在富庶上就可以与它一比高下。第二,政治家讲的文人荟萃,也不能算是它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孕育了儒家哲学的齐鲁地区,在这一方面是更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的。江南之所以会成为中华民族魂牵梦绕的一个对象,恰是因为它比康熙最看重的‘财赋’与‘文人’,要再多一点东西。多一点什么呢?这也可以从比较中去发现。比如,我们可以说与生产条件恶劣的经济落后地区相比,它多的是鱼稻丝绸等小康生活消費品;而与自然经济条件同等优越的南方地区相比,它又多出来一点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这样的文字表述在如拉家常的谈话当中讲出深刻的理论认识,而通俗易晓的理论表达让人自觉亲近。而其语言又富有诗意美感,让人读之如沐诗海,这是贯穿整书的风格。其“下篇”中的“碧螺春”、“莼鲈之思”、“莫愁湖”、“吴侬软语”、“江南的书与江南的人”等,更是一篇篇对江南具体物象的文化感悟的美文。
其他文献
清嘉庆六年,即公元1801年,归乡途中客寓江宁(今南京主城西部)的著名学者、诗人、方志家檀萃,以七十六岁高龄溘然长逝。消息传出,正在外地游学的姚鼐弟子,后来成为著名散文家的管同十分伤感。就在半月前,管同从家乡上元(今南京主城东部)步行数里,然后跨过秦淮河,特地拜见了檀萃,并录下这样的文字:“伊我幼稚,闻名有公,顷岁相逢,于大江东。”那次一席倾谈,他对檀萃的人品和学问大为折服,并对檀萃的宦海遭遇打抱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报纸、图书和期刊曾有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一提法。直到1992年2月11日,《光明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知识改变命运》大型公益广告片春节播出。”随后的几天,一组主题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公益广告通过中央电视台的荧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中的故事娓娓动听:草根如农村小姐妹抽签上大学、大腕儿如导演张艺谋谈自己的成就归因,都讲到了知识对人生的重要性。广告的结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夏济安在台湾大学任教期间,由于薪水不高,为了贴补家用,为美国新闻处翻译了不少作品。所谓的“美国新闻处”(USIS,简称“美新处”),是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文化宣传机构,为了拉拢和吸引流落于中国台、港的文化人,美新处为他们提供了十分优渥的稿费。当时,不少离开大陆的知识分子为生活所迫,也参与了美新处的翻译工作,如张爱玲、宋淇、姚克等。夏济安在台湾的好友如吴鲁
家里原来有个旧书柜,里面放着一些书。从我记事起,它就摆在那里,深咖啡色,上、下两层。每层中间由隔板隔开,外面是透明玻璃拉门,而且和家里的床、书桌一样,在某个不显眼的地方钉有一块铝牌,上面有单位名称,还有编号。母亲在“文革”前一直在市委工作,据她说这些家具都是从机关租来的,租金要在每月的工资里扣除。后来过了许多年,这些公家的东西才作价给了个人。  还是说说书柜里的那些书吧。那些书在我小时候就经常翻,
早期美国汉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产生了多对父子汉学家。研究清末社会运动的传教士李佳白(Gilbert Reid),儿子是加州柏克莱大学教授李约翰,以研究清末对外关系著名。传教士富善编撰多种语言学著作,儿子富路特是哥伦比亚大学汉学教授,与房兆楹主编《明代名人传记词典》。传教士芳泰瑞(CourtenayHughes Fennel)编撰的汉语字典曾流行一时,儿子芳亨利是耶鲁大学汉语教材的主要撰写者。孙中山
文学之古典美,在意境,在文字。  唐诗宋词中的月色,楚楚动人,文字之美自不待言。  文言洗练,小品不拘一格。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情若隔世恍惚而字如珠玑玲珑,读来令人唏嘘,又忍不住击节称叹。  且看“崇祯七年闰中秋”那片月色——“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水可掬,月光可浴可泳,这是怎样的“情景”!浸润其中,天人合一又超然物外,高洁“境界”自然生成。联系东坡居士与友人夜游承天寺的“情
弗洛伊德在他的代表作《性欲三论》中认为,男女性器官的差异能够产生男孩的优越感,特别是可能造成女孩的自卑感。他认为,在女孩的眼中,自己的性器官就像是“阳具”被割去后留下的伤口,因而感到压抑和自卑,形成所谓“阉割焦虑”,这种童年期的经验可能对人的一生都存在重要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弗氏的理论受到不少人的追捧,也受到不少人的质疑。质疑者们提出的问题是,弗氏的结论主要是根据对精神病人的研究,而在
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长期存在正史与家史融合的现象,历史叙事的内容会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悄然发生改变。正史在早期几乎就是帝王的家史,某种角度来看,正史可以是家史,而家史也可以是正史。本文所谓的家史是指由有血缘宗亲关系的人来书写的家族历史,包括家谱和族谱等相关材料。  旧时写正史,家谱、族谱向来是资料的来源之一,正史、方志、家史往往鼎足而立,互相影响。然而在家史中的叙事内容有时却难免与正史矛盾,那么这
方言之于文学,好比盐之于饭菜。一顿饭有各种吃法,“舌尖上的中国”百味杂陈,可总也少不了一点盐——有盐才有味儿。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有诙谐风趣的淮安方言,《水浒传》有豪爽劲道的山东方言,《红楼梦》苏北、常州、南京、北京等地的方言大放异彩,穿插自如,恰似一道“满汉全席”。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当然跟作者籍贯、出生地、生活地紧密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方言成一家“盐”,文学作者自然而
一  泰戈尔及其文学、诗学理论、和平思想经过翻译、介绍和研究,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作家,其中很多现代作家就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才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他们的创作实践明显受泰戈尔影响,形成了中国现代作家群体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也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因为他们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泰戈尔色彩,可以将这一现代作家群体规而约称为“中国泰戈尔作家群”,代表作家主要有郭沫若、冰心、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