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获得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时的思维活动。它具有独创性、发散性、跳跃性和直觉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质量的思维方式,人们通过训练可以获得。
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语文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发现、解决新问题,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并把这些新知识、新思想转化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交际操作、竞争、协作等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获得愉悦和满足的语文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教师一个人在讲台生当主角,学生只是充当配角,传统模式,固定思维,机械的理解记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导致学生想象力贫乏,甚至毫无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新意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充分体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训练,可启发学生就文章要点某些关键词句或优美画面进行思维拓展,进行再造性想象,使无声的铅字变成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如:教读《风景谈》时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想象以绘画的形式再现六幅“画面”的内容。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创作,把文字符号变成了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绘制出了“沙漠驼铃”等六幅图画。或简洁生动,或细腻感人,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予以生动地再现和渲染。通过这个训练,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文章的更高层次,增强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更使学生活跃了思维,开拓了思路。
二、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学习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只会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粗浅的理解,死板的记忆,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运用并做进一步的发挥、创造,更不会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疑问,提出否定。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曾经说过:“在社会学科中,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答案。”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求异。所谓求异,就是探讨现象与本质之间差别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比较之中,选择具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如:学习《包身工》一文时,学生提出质疑,认为此文已无必要学习,借此,我设计了“《包身工》学习之我见”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各持己见,发表观点,学生敢于思维,敢于发言,有的同学认为本文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我们渴望学习反应新时代的新作品,想了解新时代打工族的生活、经历、磨难、创业。有的同学认为,本文虽然陈旧,但它是一段历史,作为当代的学生有必要了解。还有的同学认为要辩证的来看待,提出了学习之处的根据,删掉之点的理由。总之,学生思维活跃,各持己见,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权威,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东西,达到了求异思维的训练目的,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
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因而人们的思维习惯也是顺理成章,继承沿袭,固定单一。逆向思维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势,往往从事物的反方向、反方面、反结果去思考问题,如:“小草”的不足,常言道“本性难移”我就让学生谈谈“本性能移”出自《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说法可以说根深蒂固,毫无意义,我就让学生写写“己所不欲,也可施于人”学生敢于思维,合情合理。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是这样写的“自己不喜欢的,也可让予他人。有一次学校举行大型文艺汇演,班级文委怕麻烦,不喜欢也不愿组织参加,就硬安排给与其不错的一普通同学。该同学起初不愿意,但碍于情面又想到班级,就负起责任,多方奔走,寻请舞蹈老师组织同学排练。最后,经过她的努力和付出,班级节目在校文艺汇演中获得了第二名。试想,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班级会有这个节目吗?班级会取得如此荣誉吗?因此己所不欲,也可施于人”。该生论述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教师对其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四、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学生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难于拓展,思维方法单一,对问题认识肤浅,严重地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敏捷、机智、灵活。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指出:“头脑风暴”,就是将不同专业和背景的人集中起来,互相切磋,进行思维共振,达到智力互补。发散思维也就是一个问题多种答案,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扬州慢》序中说“黍离之悲”,经过同学们讨论,“黍离之悲”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同学们经过讨论有以下四种答案。①名城遭到外族的践踏。②宋军城防空虚,导致金兵入城。③南宋朝廷不想恢复。④诗人哀时的伤感。应该说,同学们说的有道理,互相切磋之后,学生受益匪浅,正如学记中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经过思维发散,学生思维活跃,领会了文章主旨,学生指出四种观点,虽找不出佐证,但却有蕴藉之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渔,只供一饭只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将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当他参加工作后,就会运用创造性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在所从事的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语文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发现、解决新问题,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并把这些新知识、新思想转化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交际操作、竞争、协作等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获得愉悦和满足的语文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教师一个人在讲台生当主角,学生只是充当配角,传统模式,固定思维,机械的理解记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导致学生想象力贫乏,甚至毫无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新意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充分体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训练,可启发学生就文章要点某些关键词句或优美画面进行思维拓展,进行再造性想象,使无声的铅字变成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如:教读《风景谈》时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想象以绘画的形式再现六幅“画面”的内容。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创作,把文字符号变成了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绘制出了“沙漠驼铃”等六幅图画。或简洁生动,或细腻感人,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予以生动地再现和渲染。通过这个训练,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文章的更高层次,增强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更使学生活跃了思维,开拓了思路。
二、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学习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只会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粗浅的理解,死板的记忆,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运用并做进一步的发挥、创造,更不会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疑问,提出否定。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曾经说过:“在社会学科中,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答案。”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求异。所谓求异,就是探讨现象与本质之间差别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比较之中,选择具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如:学习《包身工》一文时,学生提出质疑,认为此文已无必要学习,借此,我设计了“《包身工》学习之我见”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各持己见,发表观点,学生敢于思维,敢于发言,有的同学认为本文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我们渴望学习反应新时代的新作品,想了解新时代打工族的生活、经历、磨难、创业。有的同学认为,本文虽然陈旧,但它是一段历史,作为当代的学生有必要了解。还有的同学认为要辩证的来看待,提出了学习之处的根据,删掉之点的理由。总之,学生思维活跃,各持己见,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权威,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东西,达到了求异思维的训练目的,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
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因而人们的思维习惯也是顺理成章,继承沿袭,固定单一。逆向思维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势,往往从事物的反方向、反方面、反结果去思考问题,如:“小草”的不足,常言道“本性难移”我就让学生谈谈“本性能移”出自《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说法可以说根深蒂固,毫无意义,我就让学生写写“己所不欲,也可施于人”学生敢于思维,合情合理。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是这样写的“自己不喜欢的,也可让予他人。有一次学校举行大型文艺汇演,班级文委怕麻烦,不喜欢也不愿组织参加,就硬安排给与其不错的一普通同学。该同学起初不愿意,但碍于情面又想到班级,就负起责任,多方奔走,寻请舞蹈老师组织同学排练。最后,经过她的努力和付出,班级节目在校文艺汇演中获得了第二名。试想,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班级会有这个节目吗?班级会取得如此荣誉吗?因此己所不欲,也可施于人”。该生论述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教师对其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四、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学生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难于拓展,思维方法单一,对问题认识肤浅,严重地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敏捷、机智、灵活。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指出:“头脑风暴”,就是将不同专业和背景的人集中起来,互相切磋,进行思维共振,达到智力互补。发散思维也就是一个问题多种答案,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扬州慢》序中说“黍离之悲”,经过同学们讨论,“黍离之悲”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同学们经过讨论有以下四种答案。①名城遭到外族的践踏。②宋军城防空虚,导致金兵入城。③南宋朝廷不想恢复。④诗人哀时的伤感。应该说,同学们说的有道理,互相切磋之后,学生受益匪浅,正如学记中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经过思维发散,学生思维活跃,领会了文章主旨,学生指出四种观点,虽找不出佐证,但却有蕴藉之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渔,只供一饭只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将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当他参加工作后,就会运用创造性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在所从事的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