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化的“反向运动”与基层治理的中国逻辑——基于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理论思考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601287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波兰尼看来,现代社会中的市场扩张与保护性的“反向运动”同时存在,是任何存在市场经济的地方都会面临的问题.城市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引擎,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市场扩张与“反向运动”的比例分配和实现程度,形成不同的治理要求,决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上海通过基层治理的各项举措,回应了市场经济的挑战,因而具有普遍意义,对城市基层治理的中国逻辑形成四个方面的关照:保护性的“反向运动”要求将基层治理拉回“以人民为中心”的视野,治理内容、治理对象相应转向社会关系和群众事务,实现从向上对应到向下着眼的重大转变;治理主体和治理中心的多元化是打破经济轴心后的必然现象,但不是强调多元本身,而是呈现多元合作;治理手段、治理方法必然要适应多元化的治理要求,适应人的、社会的需要;治理目标、治理成果则与社会主要矛盾相一致,致力于形成“人民建”“为人民”的现代城市.
其他文献
伴随着法律与社会科学交叉性研究的进展,法学研究与司法实践都不断对社会科学开放.社会科学主要在案件事实论证领域发挥作用,通常被用以确认裁判性事实,除此之外还可以被用以形成立法性事实或提供社会框架背景.从方法论上来说,司法裁判的社会科学化至少面临三个层面的批判:在法概念论上,坚持一种还原论立场,以外部描述性方法消解法律规范性;在功能属性上,以对专业性和权威性知识经验的垄断,实际上发挥着一种修辞性的功能;在思维方式上,依循一种后果导向的推理思路,极易导向一种超越法律的法外裁判立场.在承认司法裁判社会科学化合理性
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理论反映和知识结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与经济强劲发展和综合实力相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还有很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5
期刊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逐渐调整纵向的权力分配结构,试图通过集中行政权,自上而下地塑造基层治理的统一规则体系.然而,行政权的集中与合理化困境,强化了行政体系对政治动员机制的依赖.基层政府逐渐被置于自主性收缩的强动员结构中,不得不应对日益膨胀的治理任务.在此过程中,"多中心工作"模式的启动,重组了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这一模式的形成代表着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走向刚性化,从双向关联国家与社会的多元有机体,日益成为单一对上负责的压力应对体系,损耗了国家在基层的可持续治理能力与合法性生产能
关于"刑事诉讼认识论"的理论争鸣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似是而非的证明标准、僵化误用的证明模式以及异化失灵的程序设计均表明,"刑事诉讼认识论"并未对立法与司法实践产生足够积极的影响,理论实效不如预期.因此,亟需在我国刑事诉讼认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合理吸收域外成果,拓展知识边界,探索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可能.其中,将具有"硬科学"依据的认知科学引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并与"刑事诉讼认识论"有效对接,是知识创新的可能路径."刑事诉讼认知论"与"刑事诉讼认识论"在知识背景、理论自洽性以及对立
马克思在谈到农民阶级的自在性和自为性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①当被别人来代表时,便意味着主体性的缺失.主体性要通过表达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