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调解类节目现状分析及对策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huaw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金牌调解》为例分析了我国电视调解类节目的现状及不足,提出增强节目真实性、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调解员素质、加强人文关怀意识、适度运用电视表现手段等策略。
  【关键词】电视调解类节目 《金牌调解》 现状 对策
  一、电视调解类节目概述
  近三年来我国电视荧屏刮起一股调解旋风,省级电视台纷纷开设此类节目,但节目质量却良莠不齐、饱受争议。调解类节目脱胎于情感类节目,同时具备民生节目的特点,是以解决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为目的和导向的。细观情感类节目的发展,表现对象从名人转变为普通人,诉求重点从呈现情感到寻求解决之道。也可以说调解类节目是现阶段情感类节目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录制形式上看,可分为演播室录制和非演播室录制两种模式。演播室录制指以演播室调解为主,辅以外景拍摄、记者调查等环节。非演播室录制主要以当事人或求助者的生活场景为调解现场录制节目。
  电视调解类节目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首先,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所面临的利益之争也越来越多;其次,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但新的道德体系仍未建立,价值观在人群中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再次,节目的窥私性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人们在窥探中寻求精神慰藉;最后,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正式施行,电视媒体利用这一机遇将调解搬上屏幕。另外,限娱令的颁布也使调解类节目拥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金牌调解》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分析其成功因素可以為同类节目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金牌调解》的成功因素
  1、真人秀与谈话节目的结合
  真实问题一直是困扰调解类节目的一大疑难杂症,特别是个别节目被爆出找群众演员出演的丑闻后,虚假的当事人和虚构的故事情节,成为人们对此类节目最大的诟病。这显然与真人秀的特质背道而驰。《金牌调解》始终坚持选择真实的故事,展示真实的情感。节目取材于真实案例,邀请当事人到场调解,人物在沟通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喜怒哀乐都是真实的反应,没有事先预设。节目选题贴近生活,真实反映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冲突和困惑,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发思考热议。在现场,当事人、调解员、观察员针对某一事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观点,也为人们处理实际生活中的矛盾提供了借鉴。节目中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具备群言谈话节目的特点。笔者把《金牌调解》定位为真人秀类谈话节目,真人秀是表现形式,谈话是其本质,提供解决方法是其价值所在。
  2、高素质的调解团队
  《金牌调解》宣称以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为宗旨,实现这一宗旨的前提是它拥有高素质的调解团队。高素质不仅表现在人员的学历阅历上,更表现在调解时所展现的方法策略及人生智慧上。调解团队由一名调解员和若干观察员组成,调解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解决问题讲求艺术;观察团成员身份多样,有律师、电台主持、心理学者、青年志愿者、民政部门人员、司法干部、科研工作者、作家、大学教师等,力争从多角度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3、浓浓的人文关怀精神
  当事人参与节目,是希望得到帮助、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在沟通中,调解团成员应抱着平等的心态,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出谋划策、提供建议,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了解他们的困惑和想法、剖析问题所在,公平客观地提供意见和建议,为最终成功调解提供可能性。这一点《金牌调解》做得很到位。当现场冲突不断、暴力升级的时候,他们不是采取火上浇油、引发战争的策略来吸引观众,而是用温情加智慧来化解矛盾。调解员和现场观察员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启发和提醒当事人,生活中不仅有不如意的时候,也有值得回忆的美好瞬间,现在和你冲突的人,也可能在其它时刻温暖过你。例如某期夫妻对峙,妻子谴责丈夫不理解不关心自己,激烈处势如水火、僵持不下,这时调解员适时引开了话题,让俩人回忆美好的时光,更是现场教丈夫帮妻子擦眼泪,这种做法,让观众感受到了节目出发点的善良和美好。通过缓解当事人的愤怒情绪、缓和现场的紧张气氛,使调解继续进行并向良好状态发展,这有别于同类节目故意激怒当事人、制造看点的做法。节目关注矛盾,是为了解信息、以便提供适当的解决策略;适时制止冲突,是为了缓解情绪、把调解引向更好的方向。在给观众启示的同时,也传达出真善美的力量。
  4、弘扬正能量
  节目不以制造冲突、弄虚作假为看点,不以出卖隐私和审丑为卖点,既表现冲突,也表现温情,坚持弘扬正确的舆论导向、价值观和方法论,传达出中华民族善良、包容、智慧等美好品质,树立了电视节目传递正能量的典范。同时,节目设立了爱心基金,帮助有困难的当事人解决现实的经济难题,社会反响良好。
  5、情理交融普及法律意识
  作为普法节目,不仅调解员法制意识要强,并且要能深入浅出地融情于理、融法于理;而且现场更有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明晰的法律咨询和帮助。观众在收看的同时,会轻松地从生活实例中学到法律常识。
  6、电视元素适度运用
  电视节目通过戏剧化的叙事表现冲突、通过设置悬念吸引观众,这无可厚非,但要运用适度。《金牌调解》不以暴露隐私为兴奋点、不为可看性而过度挖掘,使节目保持了良性的包装,没有淹没在一片追逐娱乐性和观赏性的滚滚红尘中,表现不俗。
  三、调解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1、严重同质化
  随着调解类节目的泛滥,观众发现同类节目的内容越来越相像,夫妻矛盾、财产之争、亲友关系等占了大半壁江山。素材来源相似成为困扰调解类节目的一大问题。
  2、调解人员素质不高
  调解类节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解人员的素质。目前来看,该类节目调解员素质良莠不齐,有些缺乏法律常识,向当事人和观众传递错误的法律知识;有些观念相对落后,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得当,反而激化矛盾;有些在调解时预设立场,或偏袒弱者或道德审判,失去了调解的精髓和意义。   3、真实性饱受质疑
  包含两方面含义:①故事和人物的真实。某些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把调解类节目当作电视剧来编排,希望通过演员和剧本来表现所谓的生活故事,但在包装上,却故意给观众“真人”“真事”的印象。②电视呈现的真实。作为用电视手段打造的节目,不可避免会出现电视传播的烙印。某些电视台对节目进行过度包装,对事实“适当地加工”,故意放大矛盾,展示冲突的戏剧性,用冲突来制造一个又一个收视高潮。这种做法已经违背了调解类节目的宗旨。
  4、伪沟通
  伪沟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调解人员由于预设立场错误,导致调解效果欠佳。在介入当事人矛盾的时候预设了立场,或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义正辞严”地斥责另一方,或把自己作为道德制高点进行“道德审判”,这种压制其中一方的做法,很难使身处纠纷中的双方当事人敞开心扉,不利于促成和解。另一方面,某些节目对“调解”的理解过于急功近利,认为只有达成一致、和好如初才叫完成调解。其实复杂多变的纠葛想通过短短几个小时的录制完美解决,是不现实的。而电视台为了追求结果忽略了这个基本规律,强行把大圆满呈现给观众。其实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只要在调解过程中能够帮助双方当事人打开心门,建立沟通的途径和渠道,就是对当事人最大的帮助。
  5、侵犯隐私、人文意识淡薄
  当节目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等敏感话题时,很多节目并未善意保护、低调处理,反而为了自身的收视率和话题关注度,刻意夸张放大、火上浇油,通过挖掘和消费当事人的隐私换取自身的利益,人文意识淡薄。
  四、相应的对策
  1、扩大选材面
  面对同质化的压力,扩大选材面、拓宽素材范围,已成为调解类节目的当务之急。可把选材内容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等。
  2、启用高素质的调解人员
  节目组可以寻找有调解背景或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担纲,也可以公开招募,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已有的调解员。笔者總结高素质为四个方面:①态度上:不高高在上地审视,不做道德法官,客观而中立,能中肯地指出问题、平等地给出建议。②素养上:语言表述清晰流利,有阅历,有同情心和同理心,能为当事人出谋划策。③知识上: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④方法技巧上:拥有调解经验和智慧。
  3、把真实当作节目的生命线
  真人真事现场评说,不虚构不造假。此外,注意电视呈现的真实,不过度包装,不故意制造和放大矛盾,尽量还原真实的调解现场。
  4、注意沟通过程及结果的呈现
  一方面,节目要选择适当的调解方法来加强沟通;另一方面,注意不要过分追求沟通结果。调解类节目的价值不仅仅是现场结果,对当事人以及观众的启示,也是其效果之一,故沟通过程中调解精神和生活理念的传达才是重点和中心。
  5、加强人文关怀
  用仁爱心对待当事人,时刻维护他们的权益和尊严,不为收视率而放弃对人的关怀。是否公布隐私,应询问当事人的意见,不同意者可在后期加以处理。另外,要本着解决矛盾、提供帮助的出发点,放弃为寻求卖点而制作节目的心态。出发点善良、处处为当事人着想,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和长久的生命力。
  6、电视元素运用适度
  为悬念而悬念,为冲突而可以制造冲突的做法只是短视行为。节目剪辑中过度解读和解剖只能引起观众的反感,适当地运用电视元素、良性包装才是王道。
  参考文献
  ①高凯、潘佳佳、蔡之国,《调解类电视节目:私人情感问题的公众参与》[J].《声屏世界》,2011(11)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文摘类好新闻奖不仅仅只是一个奖项,也是一个平台和窗口,新闻奖的等次既是对各家报送作品的严格评审和认定,也是对文摘类报刊特色方向的导向引导和稿件选编的业务指导。本文通过对部分参评作品的评析,探讨文摘好新闻“文字虽少、精髓犹在”的选编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稿件在“高度、角度、厚度、温度、力度”上的把握。  【关键词】文摘好新闻评析  2014年度安徽新闻奖文摘类好新闻已经评出,《文摘周刊》有多篇
[摘要]中安在线的抗“疫”报道,从创新传播语态入手,通过自有的“网端报微视”传播矩阵,借助中央媒体以及第三方平台,实现了多位一体、同步发声,有效扩大了传播覆盖面,增强了网民对媒体的粘度,提升了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传播语态,公信力,引导力,有效性  在举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争中,主流网络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主力军、先锋队作用。中安在线作为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始终坚持正确政治
【摘要】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技巧背后是否具有隐藏意涵,主持人开启话轮的话语路径选择是否有规律可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提高网络综艺节目受众的媒介素养。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大牌驾到》主持人的提问类型进行多角度审视,结果表明,主持人的话语路径选择具有策略性;主持人提问方式与节目议程设置的积极互动共同促成了节目的可视效果。  【关键词】访谈节目提问方式议程设置路径选择  综艺访谈节目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闻报道日益凸显出重要性。新闻驯化是本土化在国际新闻生产方面的应用,新闻工作者采用特定的方式来叙述与本国或地区更为相关的新闻故事,从而让国际新闻更好地与本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对接,增强国际新闻报道对国内受众的吸引力。在新媒体语境下,国际新闻的驯化程度依然较高,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予了新闻工作者更大的空间来驯化新闻,经受过驯化的国际新闻在更大概率上能引起本土受众的关注
【关键词】户外运动 市场价值 媒体报道    随着近年来户外运动这一新兴体育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户外运动新闻报道也正在悄然崛起。相对足球、乒乓球、篮球等传统大众体育运动项目而言,户外运动目前还属于“小众运动”,但其近来在民间发展势头迅猛。全国体育大会中设置了攀岩、定向越野等诸多户外运动项目,各种极限运动会也在近年来应运而生,每年都举行的“全国攀岩锦标赛”、“全国登山大会”、“全国极限运动大赛”、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介传播理念、渠道、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行业报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侵占,导致其舆论引导功能不断被弱化,甚至在一些行业重大新闻中缺位失声。本文结合《中国环境报》“一图一故事”栏目的新闻实践,分析和思考当前行业报如何通过打造精品栏目,讲好行业故事,传递行业声音,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关键词】行业报;一图一故事;精品栏目  从2018年1月起,《中国环境报》根据生态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举国进入紧急状态,公共健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必须引导人们提高对事态的认知和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媒体等积极行动起来制作公益广告,发挥了鼓舞士气、安抚人心、疏导公众心理、引导公众提高科学防护能力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主题的多角度传播引导、纪实性叙事手法、细节的运用等方面阐述突发公共事件中公益广告的传播力。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公益广告;传播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
【摘要】《成都日报》的副刊“天下成都”,自创刊以来,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地方特色而深受读者喜爱。本文以“天下成都”为例,就副刊文体写作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副刊 文体 写作    副刊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特有的文学特征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报纸重要的构成部分。如今中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期如何办好报纸副刊成为很多学者报人探讨的热点。《成都日报》每周一推出的副刊“
【摘 要】一档由央视综艺频道与灿星制作团队联手推出的原创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歌曲》自首播以来赢得了各界好评。节目以全新的模式,首次聚焦原创作品,让每个音乐创作人成为主角,重塑音乐生命与原创精神。本文就对该节目从模式、内容、品质、播出时间与平台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好歌曲》 音乐真人秀 创新  2014年1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三套与灿星制作团队联手推出、《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率领原
【摘要】本研究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剖析网络流言与政府形象的互动过程,认为网络流言的传播降低和破坏了政府形象,而这与地方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一贯形象是相吻合的。因而,地方政府形象提升已经成为势所必然,政府公信力有待提高。有效了解公众舆情和及时进行信息公开成为政府应对网络流言的必然措施。  【关键词】网络流言 政府形象 互动    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舆论形态,流言研究为数不少,对流言的定义、原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