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程序意识及其意义
程序,是指从事某种行为、作出某种决定的过程和方式。如果说“行为和决定”是内容,那么,“过程和方式”就是形式。程序意识,指人们在行动过程中要注重形式合理性,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量化,使行动过程和行动结果都能体现某种预期的价值目标。现代社会,程序意识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地要求。比如,法律要讲程序,良好的诉讼法律程序是实体法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的保障;行政决策、行政处罚要讲程序,近年来,用民意反映制度、听证制度等被广泛地采用;公司运行也要讲程序,如果董事会在决策时未按正当程序进行,决策结论往往会导致失误或利益相关人的反对。
在21世纪的今天,对中学生进行程序意识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程序意识教育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现代公民最核心的素养,就是权利和责任意识,但权利和责任意识都比较抽象,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行动和一定的结果,或者说,表现为一定的程序及其结果。比如说,我们今天提倡学生要有权利意识,有权利意识就要积极去维护权利,要维护权利首先碰到的就是一个“如何维护”的问题,而“如何维护”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程序的问题。其次,程序意识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互联网的发展和传媒、出版业的繁荣,使今天的中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对同一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谷口安平曾说:“我们的世界已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价值体系五花八门。常常很难就实体上某一点达成一致。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因人而异,因组织而异。程序是他们唯一能达成一致的地方。”最后,程序意识教育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需要。程序意识的实质,就是规范意识、秩序意识和法治意识,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不仅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有规范的执法队伍,更要有广大的懂得法律知识、具有程序意识的现代公民。
二、程序意识教育的途径
在今天的中学德育实践中,程序意识教育显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少数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有意识的想对学生进行程序意识方面的引导,又觉得缺乏合适的途径。实际上,在批判意识、权利和责任意识、对话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当中,程序意识教育可操作性应该最强,而且只要善于观察,会发现校园里到处都充满了程序意识教育的途径。
首先是言教。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讲解程序的相关知识,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进行程序教育的直接有效的方式。这里的课堂可以是各个班级的班会活动课,也可以是具体学科的课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类似于心理健康课和职业规划课这样的德育课程。就思想政治课来说,该学科有着很多的程序意识教育的契机,比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就能够结合具体的学科知识渗透程序意识教育。
其次是身教。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讲程序,重程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程序意识。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管理层面。如果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贯彻程序意识,就能够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比如学校决策的推出、规章制度的出台,如果能够有一个让学生参与的程序,那就会有利于学生对决策和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再比如学校的处分过程,很多学校在处分学生时都不太讲究程序,比较随意地处理。如果学校设置相关程序,积极调查取证,同时充分保证待处分的学生的听证权、知情权、辩论权等,一方面会有利于正确合理地作出处分,另一方面也使当事学生和周围学生受到程序意识的教育。
第二,班级管理层面。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能否做到公正和民主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来说,公正和民主,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而班主任要做到公正和民主,就要有程序意识。程序是“看得见的正义”。如果在民主选举、评优评先、班级决策时重视过程和形式,所作出的结果往往能比较容易被接受,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受到了程序意识教育。比如,在班级民主选举中,通过无记名投票之后,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表现,一种是拿选票回办公室自己统计,一种是当场由某几个学生计票,还有一种也是当场计票,但是会有分工,有学生唱票,有学生监票,有学生统计票数。应该说,后一种最具有程序意识,做到了程序上的公平正义,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受到程序意识的教育。
第三,校园文化活动中。现在的中学,校园文化相对比较丰富,活动很多,艺术节、运动会、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程序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一些比赛型的活动中,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常常会发生一些纠纷,一些小的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往往会引发更加激烈的冲突。有些学校的团委学生会设有权益部,专门解决此类纠纷,有一些固定程序,比如,争议双方须先向权益部反映问题,由权益部按照一定的方式来沟通和解决,使问题通过冷静、理性、妥善的方式得到解决。在这些纠纷解决过程中强调程序的作用,会使学生受到深刻教育。
第四,校园仪式。学校里有很多的仪式,比如,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仪式一般分两种,生命仪式和强化意识,前者主要是引导当事人顺利进入新的角色,并清楚承担新的角色,比如开学典礼;后者的意义在于强化秩序与价值观以及认同,比如颁奖典礼,强化了勤奋、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校园仪式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对一系列既定程序的尊重,程序是仪式庄严性和神圣性的表达方式。在校园仪式中强调程序,能使更多的学生接受到程序意识教育。
三、程序意识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德育实践过程中,程序意识教育的载体和途径是非常丰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程序意识教育目标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要有效地进行程序意识教育,需要学校整体规划、具体落实,同时,有一些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需要中学教育工作者格外注意。
首先,程序意识教育不是搞“形式主义”。程序意识很重视“形式”,但不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一种过分强调空洞的形式而不顾实际的思想作风和行为方式,有时也被称为官僚主义。程序意识和“形式主义”有质的区别,前者所重视的“形式”,一方面具有产生好的结果的能力,另一方面其本身也体现了丰富的价值内涵。当然,程序意识和“形式主义”也有一些联系和共同点,因此,在实践中要防止由程序意识转化为“形式主义”。
其次,程序意识教育不是不要效率。有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虑:讲程序会不会影响效率?其实,讲程序与讲效率是一致的。比如,在班级决策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不讲程序往往会比讲程序更容易作出决策,从而给人一种讲程序会影响效率的错觉。实际上,讲程序得到的结果,往往更周全,更容易获得普遍的认同,从而也更稳定,执行起来会更有效率。
再次,程序意识教育重在身教。讲程序是一种实践智慧,既不同于理论领域的理论智慧,也不同于制作领域的技艺,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重在运用和实践。通过言教讲清楚程序的价值固然重要,但要让学生真切体会程序,还是要通过在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中对“讲程序”的实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学校的教职员工必须首先要有程序意识,要让讲程序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成为一种生活和实践的方式,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最后,要防止陷入忽视程序内在价值的工具主义。程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都很重要,但有些人只注重程序的外在价值,把程序仅仅看成是能够得出好结果的工具。事实上,程序有着其独立的价值,好的程序本身即体现了一定的价值需求。因此,只有走出工具主义的泥淖,让学生深刻体会程序的内在价值,才能使其真正把握程序的价值,真正树立程序意识。
(责任编辑 黄 晓)
程序,是指从事某种行为、作出某种决定的过程和方式。如果说“行为和决定”是内容,那么,“过程和方式”就是形式。程序意识,指人们在行动过程中要注重形式合理性,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量化,使行动过程和行动结果都能体现某种预期的价值目标。现代社会,程序意识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地要求。比如,法律要讲程序,良好的诉讼法律程序是实体法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的保障;行政决策、行政处罚要讲程序,近年来,用民意反映制度、听证制度等被广泛地采用;公司运行也要讲程序,如果董事会在决策时未按正当程序进行,决策结论往往会导致失误或利益相关人的反对。
在21世纪的今天,对中学生进行程序意识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程序意识教育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现代公民最核心的素养,就是权利和责任意识,但权利和责任意识都比较抽象,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行动和一定的结果,或者说,表现为一定的程序及其结果。比如说,我们今天提倡学生要有权利意识,有权利意识就要积极去维护权利,要维护权利首先碰到的就是一个“如何维护”的问题,而“如何维护”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程序的问题。其次,程序意识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互联网的发展和传媒、出版业的繁荣,使今天的中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对同一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谷口安平曾说:“我们的世界已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价值体系五花八门。常常很难就实体上某一点达成一致。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因人而异,因组织而异。程序是他们唯一能达成一致的地方。”最后,程序意识教育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需要。程序意识的实质,就是规范意识、秩序意识和法治意识,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不仅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有规范的执法队伍,更要有广大的懂得法律知识、具有程序意识的现代公民。
二、程序意识教育的途径
在今天的中学德育实践中,程序意识教育显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少数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有意识的想对学生进行程序意识方面的引导,又觉得缺乏合适的途径。实际上,在批判意识、权利和责任意识、对话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当中,程序意识教育可操作性应该最强,而且只要善于观察,会发现校园里到处都充满了程序意识教育的途径。
首先是言教。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讲解程序的相关知识,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进行程序教育的直接有效的方式。这里的课堂可以是各个班级的班会活动课,也可以是具体学科的课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类似于心理健康课和职业规划课这样的德育课程。就思想政治课来说,该学科有着很多的程序意识教育的契机,比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就能够结合具体的学科知识渗透程序意识教育。
其次是身教。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讲程序,重程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程序意识。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管理层面。如果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贯彻程序意识,就能够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比如学校决策的推出、规章制度的出台,如果能够有一个让学生参与的程序,那就会有利于学生对决策和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再比如学校的处分过程,很多学校在处分学生时都不太讲究程序,比较随意地处理。如果学校设置相关程序,积极调查取证,同时充分保证待处分的学生的听证权、知情权、辩论权等,一方面会有利于正确合理地作出处分,另一方面也使当事学生和周围学生受到程序意识的教育。
第二,班级管理层面。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能否做到公正和民主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来说,公正和民主,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而班主任要做到公正和民主,就要有程序意识。程序是“看得见的正义”。如果在民主选举、评优评先、班级决策时重视过程和形式,所作出的结果往往能比较容易被接受,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受到了程序意识教育。比如,在班级民主选举中,通过无记名投票之后,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表现,一种是拿选票回办公室自己统计,一种是当场由某几个学生计票,还有一种也是当场计票,但是会有分工,有学生唱票,有学生监票,有学生统计票数。应该说,后一种最具有程序意识,做到了程序上的公平正义,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受到程序意识的教育。
第三,校园文化活动中。现在的中学,校园文化相对比较丰富,活动很多,艺术节、运动会、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程序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一些比赛型的活动中,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常常会发生一些纠纷,一些小的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往往会引发更加激烈的冲突。有些学校的团委学生会设有权益部,专门解决此类纠纷,有一些固定程序,比如,争议双方须先向权益部反映问题,由权益部按照一定的方式来沟通和解决,使问题通过冷静、理性、妥善的方式得到解决。在这些纠纷解决过程中强调程序的作用,会使学生受到深刻教育。
第四,校园仪式。学校里有很多的仪式,比如,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仪式一般分两种,生命仪式和强化意识,前者主要是引导当事人顺利进入新的角色,并清楚承担新的角色,比如开学典礼;后者的意义在于强化秩序与价值观以及认同,比如颁奖典礼,强化了勤奋、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校园仪式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对一系列既定程序的尊重,程序是仪式庄严性和神圣性的表达方式。在校园仪式中强调程序,能使更多的学生接受到程序意识教育。
三、程序意识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德育实践过程中,程序意识教育的载体和途径是非常丰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程序意识教育目标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要有效地进行程序意识教育,需要学校整体规划、具体落实,同时,有一些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需要中学教育工作者格外注意。
首先,程序意识教育不是搞“形式主义”。程序意识很重视“形式”,但不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一种过分强调空洞的形式而不顾实际的思想作风和行为方式,有时也被称为官僚主义。程序意识和“形式主义”有质的区别,前者所重视的“形式”,一方面具有产生好的结果的能力,另一方面其本身也体现了丰富的价值内涵。当然,程序意识和“形式主义”也有一些联系和共同点,因此,在实践中要防止由程序意识转化为“形式主义”。
其次,程序意识教育不是不要效率。有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虑:讲程序会不会影响效率?其实,讲程序与讲效率是一致的。比如,在班级决策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不讲程序往往会比讲程序更容易作出决策,从而给人一种讲程序会影响效率的错觉。实际上,讲程序得到的结果,往往更周全,更容易获得普遍的认同,从而也更稳定,执行起来会更有效率。
再次,程序意识教育重在身教。讲程序是一种实践智慧,既不同于理论领域的理论智慧,也不同于制作领域的技艺,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重在运用和实践。通过言教讲清楚程序的价值固然重要,但要让学生真切体会程序,还是要通过在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中对“讲程序”的实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学校的教职员工必须首先要有程序意识,要让讲程序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成为一种生活和实践的方式,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最后,要防止陷入忽视程序内在价值的工具主义。程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都很重要,但有些人只注重程序的外在价值,把程序仅仅看成是能够得出好结果的工具。事实上,程序有着其独立的价值,好的程序本身即体现了一定的价值需求。因此,只有走出工具主义的泥淖,让学生深刻体会程序的内在价值,才能使其真正把握程序的价值,真正树立程序意识。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