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英九第二任期积极推动台商返台投资,并规划“自由经济示范区”,希望通过扩大投资重振台湾经济。据台官方日前公布的数据,2013年台湾民间投资有望创下2.3万亿元(新台币,下同)的历史新高。
面对美好蓝图,岛内企业界却没有那么乐观。他们质疑现行环评审查严重失控,已成为“投资杀手”和“经济路障”。曾让台湾引以为傲的环评制度,为何如今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采访了曾任环评委员的台湾大学教授徐光蓉,以及民进党前“立委”郭正亮。
“环评制度应该回归创立环评制度精神,最终开发与否改由事业主管机关决策,‘环保署’只提供专业的环评意见。”台“环保署长”沈世宏曾如此表示。
台湾环评制度本是“偷师”美国而成,引进台湾后,却交给权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环保署”管理。“环保署”建议全盘仿照美国做法,让开发主管机关主导环评事务,“环保署”只提供专业意见,不负最后决策责任。显然,面对越来越多的矛盾和争议,“环保署”想撂挑子了。
而对于“环保署”近乎“自宫”的行为,台湾环保团体明显是 “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我觉得‘环保署’干脆自己关门算了,因为它根本没有在保护环境,就想推卸责任。”同时也是台湾环保联盟成员的徐光蓉教授悲愤地说,“这等于倒退回去30年了,以前没有‘环保署’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
环评背负太多“黑锅”
看似公平公正的环评制度,却无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天平,究竟问题出在哪呢?曾担任环评审查委员的徐光蓉教授认为,“环评法”本身不错,但问题就在于能不能好好地执行,“首先,它让开发单位写环境影响评估书,但开发单位如果有问题,我想大概不会详实地写出来吧。其次,环评审查委员由官方指定,委员的配合度不高”。
对于环评过于严苛的质疑,徐光蓉也毫不客气,“乱讲,一点都不严苛”。在她看来,这几年的开发案大部分都是有条件通过,只要把这些附加条件改进了,过一年半年,送一个环境差异分析即可。而针对厂商抱怨的环评过慢,她也表示很委屈,“我做委员的时候,开发单位只要是政府支持的计划,在审查的时候就会拖拖拉拉”。
在她看来,环评制度其实背负了太多与其无关的压力和责难。
在“台湾钱淹脚目”的年代,台湾曾因忽略环保付出不小代价;如今出现的“环保挂帅反扑投资”的氛围,更像是社会发展“钟摆”的过度回荡。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台湾和大陆一样,都在持续探索的路上。
面对美好蓝图,岛内企业界却没有那么乐观。他们质疑现行环评审查严重失控,已成为“投资杀手”和“经济路障”。曾让台湾引以为傲的环评制度,为何如今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采访了曾任环评委员的台湾大学教授徐光蓉,以及民进党前“立委”郭正亮。

“环评制度应该回归创立环评制度精神,最终开发与否改由事业主管机关决策,‘环保署’只提供专业的环评意见。”台“环保署长”沈世宏曾如此表示。
台湾环评制度本是“偷师”美国而成,引进台湾后,却交给权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环保署”管理。“环保署”建议全盘仿照美国做法,让开发主管机关主导环评事务,“环保署”只提供专业意见,不负最后决策责任。显然,面对越来越多的矛盾和争议,“环保署”想撂挑子了。
而对于“环保署”近乎“自宫”的行为,台湾环保团体明显是 “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我觉得‘环保署’干脆自己关门算了,因为它根本没有在保护环境,就想推卸责任。”同时也是台湾环保联盟成员的徐光蓉教授悲愤地说,“这等于倒退回去30年了,以前没有‘环保署’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
环评背负太多“黑锅”
看似公平公正的环评制度,却无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天平,究竟问题出在哪呢?曾担任环评审查委员的徐光蓉教授认为,“环评法”本身不错,但问题就在于能不能好好地执行,“首先,它让开发单位写环境影响评估书,但开发单位如果有问题,我想大概不会详实地写出来吧。其次,环评审查委员由官方指定,委员的配合度不高”。
对于环评过于严苛的质疑,徐光蓉也毫不客气,“乱讲,一点都不严苛”。在她看来,这几年的开发案大部分都是有条件通过,只要把这些附加条件改进了,过一年半年,送一个环境差异分析即可。而针对厂商抱怨的环评过慢,她也表示很委屈,“我做委员的时候,开发单位只要是政府支持的计划,在审查的时候就会拖拖拉拉”。
在她看来,环评制度其实背负了太多与其无关的压力和责难。
在“台湾钱淹脚目”的年代,台湾曾因忽略环保付出不小代价;如今出现的“环保挂帅反扑投资”的氛围,更像是社会发展“钟摆”的过度回荡。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台湾和大陆一样,都在持续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