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3%;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3.72亿,同比增长8.89%;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33%。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38.25亿元,同比增长38.09%。
相对于往年30%以上的增幅,2016年显得平淡了许多。更多业内外人士开始思考中国电影产业如何“提质增效”,实现产能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数据
总票房457.12亿略高于去年
经历了2015年的暴涨,2016年电影市场归于平静。从2011年到2016年的票房走势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年度票房的增速均在30%以上,尤其是2015年總票房达440亿元,大约是2014年票房的2倍,增幅达49%。2016年的票房并未如预期增长,直到12月23日,全年票房终于突破了440亿元的纪录,最终电影总票房虽高于2015年,但也只是稍稍高出,不仅低于业内预期,更让年初喊出的“总票房破600亿”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尤其从放映场次来看,在票价相差无几情况下,2016年比2015年多放映了2000多万场,但票房只多出不到20亿,可见整体上座率之低。
我国电影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国产电影(含合拍片)共有6部。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生产了944部电影,其中故事片772部、动画电影49部、科教电影67部、纪录电影32部、特种电影24部;2016年进口片数量达92部创历史新高。全年共有84部电影票房破亿,9部电影内地票房突破10亿元。
反观北美影市,2016年北美上映电影724部,票房累计达112.5亿美元,这个成绩与去年基本持平。纵观历史,多年来成熟的北美影市少有大起大落,基本保持着一个稳定的状态,票房与观影人次的涨跌幅都不超过10%。
票补下降
再来说票补促销,业内认为,购票的线上化基本完成,市场格局基本定局,票务平台跑马圈地的时代快速过去,票补也就下来了。 从2016年大年初一票房数据可以看出,几部重点影片的网络销售占比已达到80%以上,第一的《美人鱼》超过90%。超高的网售率意味着2015年猫眼、娱票儿、糯米等跑马圈地抢地盘的第一阶段结束了,到了2016年初线下的存量已经几乎被榨干似的完全转化为线上的增量,没有新的增量必然不会有那么多增长。
2014年十一档猫眼与《心花路放》开启票补促销线上发行引导线下排片新模式,年末《智取威虎山》再次成功。同样是宣发投入,做线上票补一分價钱一分货,还有30%能通过最终票房分账流回来,让票补成了片方和售票网站乐此不疲的事。于是2015年,疯狂的票补促销旋风刮起来了。内容大年还赶上促销大年,自然是山转水也转。但多数片方下过水之后才知道深浅,才知道这东西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片方发现,互联网的确能让你更直接的触达消费者,能让好的更好,鲜花更鲜,但片方也发现当本身是烂片的时候,互联网并不能让烂片口碑反转,反而可能变得更臭。理性回归需要有血本无归的教训,加之年初《叶问3》事件之后,如今的片方票补,绝大多数片方会更有目的性、针对性,钱从粗放的花到精细的花,只办能办的事儿,不再透支原本可得的票房收入。
观众审美提高
从观众的层面来看变化也很大,经过好片的洗礼,观众审美疲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口味越来越挑剔。今年的暑期档依然是青春片主打,比如《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七月与安生》都没有产生往年同期的高票房,影片质量是一方面,观众审美疲劳则是主要的问题。港产警匪片虽然有《寒战2》《使徒行者》等佳作,可惜受众群体单一,也没有产生较大规模的口碑营销,所以票房不高不低。而一些贩卖情怀的电影例如《大话西游3》则随着观影人群审美的提高而被较快淘汰。
随着近年来爆炸性的票房增长,越来越多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电影市场,无论是大规模资本砸大IP,还是细水长流走亲民接地气路线,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其中又以复制成功类型片为主导,比如更多的青春片,更多的IP电影,更多的粉丝向电影,更多的真人秀节目大电影。这些影片质量良莠不齐,稀释了很多原本爆款影片的排片,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这也给观影群体更多选择。
相对于往年30%以上的增幅,2016年显得平淡了许多。更多业内外人士开始思考中国电影产业如何“提质增效”,实现产能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数据
总票房457.12亿略高于去年
经历了2015年的暴涨,2016年电影市场归于平静。从2011年到2016年的票房走势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年度票房的增速均在30%以上,尤其是2015年總票房达440亿元,大约是2014年票房的2倍,增幅达49%。2016年的票房并未如预期增长,直到12月23日,全年票房终于突破了440亿元的纪录,最终电影总票房虽高于2015年,但也只是稍稍高出,不仅低于业内预期,更让年初喊出的“总票房破600亿”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尤其从放映场次来看,在票价相差无几情况下,2016年比2015年多放映了2000多万场,但票房只多出不到20亿,可见整体上座率之低。
我国电影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国产电影(含合拍片)共有6部。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生产了944部电影,其中故事片772部、动画电影49部、科教电影67部、纪录电影32部、特种电影24部;2016年进口片数量达92部创历史新高。全年共有84部电影票房破亿,9部电影内地票房突破10亿元。
反观北美影市,2016年北美上映电影724部,票房累计达112.5亿美元,这个成绩与去年基本持平。纵观历史,多年来成熟的北美影市少有大起大落,基本保持着一个稳定的状态,票房与观影人次的涨跌幅都不超过10%。

票补下降
再来说票补促销,业内认为,购票的线上化基本完成,市场格局基本定局,票务平台跑马圈地的时代快速过去,票补也就下来了。 从2016年大年初一票房数据可以看出,几部重点影片的网络销售占比已达到80%以上,第一的《美人鱼》超过90%。超高的网售率意味着2015年猫眼、娱票儿、糯米等跑马圈地抢地盘的第一阶段结束了,到了2016年初线下的存量已经几乎被榨干似的完全转化为线上的增量,没有新的增量必然不会有那么多增长。
2014年十一档猫眼与《心花路放》开启票补促销线上发行引导线下排片新模式,年末《智取威虎山》再次成功。同样是宣发投入,做线上票补一分價钱一分货,还有30%能通过最终票房分账流回来,让票补成了片方和售票网站乐此不疲的事。于是2015年,疯狂的票补促销旋风刮起来了。内容大年还赶上促销大年,自然是山转水也转。但多数片方下过水之后才知道深浅,才知道这东西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片方发现,互联网的确能让你更直接的触达消费者,能让好的更好,鲜花更鲜,但片方也发现当本身是烂片的时候,互联网并不能让烂片口碑反转,反而可能变得更臭。理性回归需要有血本无归的教训,加之年初《叶问3》事件之后,如今的片方票补,绝大多数片方会更有目的性、针对性,钱从粗放的花到精细的花,只办能办的事儿,不再透支原本可得的票房收入。
观众审美提高
从观众的层面来看变化也很大,经过好片的洗礼,观众审美疲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口味越来越挑剔。今年的暑期档依然是青春片主打,比如《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七月与安生》都没有产生往年同期的高票房,影片质量是一方面,观众审美疲劳则是主要的问题。港产警匪片虽然有《寒战2》《使徒行者》等佳作,可惜受众群体单一,也没有产生较大规模的口碑营销,所以票房不高不低。而一些贩卖情怀的电影例如《大话西游3》则随着观影人群审美的提高而被较快淘汰。
随着近年来爆炸性的票房增长,越来越多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电影市场,无论是大规模资本砸大IP,还是细水长流走亲民接地气路线,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其中又以复制成功类型片为主导,比如更多的青春片,更多的IP电影,更多的粉丝向电影,更多的真人秀节目大电影。这些影片质量良莠不齐,稀释了很多原本爆款影片的排片,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这也给观影群体更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