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hung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于1976年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中提出了“学习层次”这个概念,将学习层次分为深层学习和浅层学习,深层学习又叫做深度学习。
  中国幼教工作者更为熟悉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个层次。浅层学习对应的是“记忆、理解”两个层次,相应的认知水平保持在对认知客体的识记、背诵、复制、领会,比如会背诵一首唐诗并理解它的含义。深度学习对应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四个更高的层次,相应的认知水平提高到对知识或技能的迁移、运用、对比、综合、批判、创新,如会评价一位作者的诗或能自己创作一首诗歌等。
  而主题活动是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常见形式,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具备了幼儿开展持续探究、进行深度学习的时间和载体。以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推进主题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发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
  我们发现,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经常制定目标只聚焦个别关键经验,缺失对整合性的思考和挖掘;梳理主题网络图时,只呈现活动内容,却无呈现活动推进脉络;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重点体现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幼儿“学”的过程。随着对“深度学习”理念的深入学习,我们逐步在主题活动中开展以问题解决过程为载体的项目活动,有效实现主题活动中的领域整合,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最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两个主体
  深度学习强调的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幼儿是深度学习的主体之一。这表现在:幼儿需要将新旧经验进行有机地整合,便于储存与调用;需要学习批判地认识所学的知识,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做出有价值的判断;需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甄别真实的问题,拥有迁移运用的能力;需要突发奇想并能落实,运用适宜的材料或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比如,中班主题活动“恐龙的世界”中,幼儿在建筑区延伸出“搭建恐龙博物馆”的小项目。如何搭建恐龙博物馆就是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了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再如,小班主题活动“好玩的泡泡”中,幼儿发现吹泡泡的工具不够,就自发地利用纸张、纸杯、毛根等材料制作吹泡泡的工具,找来吸管当做吹泡泡的工具。幼儿调动自己的原有经验,知道吹泡泡的工具都有圆形的口,因此都剪了一个洞或者弯成一个洞来进行实验。幼儿通过比较,发现吸管是最适合当做吹泡泡工具的替代品。这个过程中,幼儿在尝试迁移经验、发展高阶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是深度学习的最终目标。
  而教师是深度学习的引发者,也是深度学习的主体之一。特别是在低幼阶段,教师的引导、提问对于引发幼儿的兴趣、思考、探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是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者,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和技术支持;教师是幼儿知识经验的梳理者,幼儿游戏的观察者、指导者和评价者。
  比如,教师在主题活动开展的前期都会设计一个专门适合幼儿的“调查问卷”,让幼儿围绕“对于……你已经了解了哪些”“你还想知道哪些内容”进行讨论。然后,围绕幼儿提出的内容或问题来设计主题网络图,以及根据幼儿迫切了解的程度来推进主题活动。而在活动的结束环节,教师也会通过分享、讨论的方式,借助口头梳理、图标呈现等形式达成对新旧经验的梳理与总结。最终,教师还会通过墙饰呼应主题活动,便于幼儿回顾与内化,有利于幼儿建构、提取、遷移和运用知识,达到“深度学习”理念所重视的整合学习、不断建构和反思的特点。
  三个立足点
  深度学习中所提及的深度不是指知识的深度或难度,而是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广度和灵活度。也就是说,深度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基于科学的儿童观、学习观、发展观和教育观,我们认为源于需求的主题、载于问题的情境、终于幼儿的终身发展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三个立足点。
  立足点1:源于需求
  基于幼儿需求的活动更能引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和持续性。这里所说的需求可能是幼儿当下的兴趣点,可能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有可能是教师预设的关键经验。
  比如,小班教师发现,有些刚入园的幼儿会因为各种原因不爱吃鸡蛋,为了保证幼儿正常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发育,生成了主题活动“好玩的蛋”。中班教师发现,幼儿在自由游戏时间经常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讨论有关恐龙的话题,因此生成了主题活动“恐龙的世界”。大班教师为了激发幼儿的运动热情,增加幼儿的运动机会,让幼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同时迎接每年4月份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体能测查,预设了主题活动“春季动起来”。
  正因为这些主题活动都是基于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而预设或生成的,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或谈论的话题,因此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与激情,是幼儿迈向深度学习的第一步。
  立足点2:载于问题
  深度学习是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发生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真实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便于幼儿在知识与场景之间建立关联,培养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此外,情境中产生的问题经常是综合性的,适于幼儿调动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比如,中班主题活动“恐龙的世界”中,幼儿自发生成了要搭建恐龙博物馆的愿望。基于自身的搭建经验,幼儿一开始搭出的恐龙博物馆是实心的,大小也和平时的作品一样,从标识上才能看出是恐龙博物馆。老师通过问题循循善诱——“恐龙博物馆是什么样的”“如何让大恐龙住进博物馆”“博物馆只有一个场馆吗”“如何搭斜房顶”,来激发幼儿的搭建欲望。幼儿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结了参观博物馆的经验,比较了恐龙和博物馆的大小关系,筛选符合不同功能的搭建材料,经历了假设、验证、分析、调整的探究过程。
  立足点3:终于发展
  引发幼儿深度学习,最终获得的是幼儿在认知和学习品质上的发展。在认知层面,深度学习发展幼儿的高阶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品质来看,幼儿获得主动、专注、坚持等学习品质的发展。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花开知多少”中,幼儿主动辨析迎春和连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花、茎等不同维度进行比较,最终总结出两种花的异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习对他人的观点表示质疑,专注地参与观察与讨论,主动地和老师一起上网搜索,了解两种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了分析和综合的高阶思维过程。
  可见,深度学习就蕴含在幼儿综合运用多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伴随幼儿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发展幼儿的高阶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的精神。■
其他文献
“一公里资源”解读  自2013年开始研究“生活实践”课程起,我园在“生活实践”课程中持续探索,从最初的理论构建到逐步开展课程实践。生活实践课程给予幼儿的是具有现场感、真实性、操作性的多元化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真正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又回到幼儿每一天的生活中去。  “一公里”顾名思义就是孩子们日常接触的地方。以幼儿园为圆心,一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圆内的大千世界都是我们的教育资源。“一公里资源”主
现在,很多幼儿园乐于举办大型活动和集体外出活动,包括节日庆典、运动会、游园会、艺术节、升旗仪式、早操、集体出游、看演出、远足、采摘等。大型活动和集体外出活动的安全管理,难在活动人数众多,活动环境较为开放,活动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幼兒园及教师关注的“安全点”太多,稍有疏忽便容易出现安全纰漏。特别是在有幼儿家长参与的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往往会认为对方更多关注孩子安全,不经意地降低自身的安全“敏感度”,导致
《指南》中指出,要珍视儿童游戏的独特价值。那么,游戏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其中一点就是让孩子通过游戏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在玩中学会交往,习得规则。  案例中,3个孩子的表现都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冬冬和林林的行为是出于对图书角规则的遵守,他们认为要有序地摆放、拿取图书。而小明的行为,则反映出他具有迁移生活经验的能力,他可能曾看過快递员送货或大人收快递的情景,所以想出了送快递游戏。那么,当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同时,它作为一种低结构化游戏,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动作技能和社会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保证充足的玩沙游戏时间,抓住幼儿玩沙的时间线索,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玩沙游戏水平,获得有益的游戏经验。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毕晓芬对幼儿园玩沙游戏环境创设与幼儿行为的研究为基础(给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幼儿63分钟的自由游戏时间,观察在此过程中,随着游戏时间的推移,幼儿玩沙游戏行为的变化),对大
【摘 要】学校教育目标需要靠课程实现。为培养新时代好少年,学校近几年开始实施以“初 心课程” “润心课程” “慧心课程”“强心课程”四大课程为支撑的“育心”德育课程体系,系统的 校本教材,创意的主题活动,让抽象的说教变成一节节入情入心德育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在榜样 的感召下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科学的指导下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积累 涵养,在实践中追求真正的行知合一。  【關键词】德
剧情一 两个人的基地游戏  3月8日 计划时间  康康:“老师,我今天和乔乔去积木区搭基地。”乔乔:“是的,我們一起去搭基地。”教师:“我很好奇,你们的基地是什么样子的?”康康:“基地有很多人,有吃饭和训练的地方,就像我爸爸住的基地一样。”乔乔:“基地里还有睡觉的地方。”教师:“你们需要用到什么材料?”康康:“单元积木、圆柱积木、长条积木。”乔乔:“还有汽车、小人儿。”教师:“你们有分工吗?”康康
六一幼儿院的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孩子们谈论:“在大树下好凉快呀!”“我吃过柿子,我们在中班还打过柿子哩!”大班的秋天,我预设了主题活动“我和大树做游戏”。虽然是教师预设的活动,但在主题活动开展的初期,我深入孩子们中间,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兴趣点,认真倾听他们最想和大树玩什么。  孩子们说出了制作木筏、制作拐杖、树叶拼图、树叶粘贴画、树枝拼画、和大树合影、制作树叶面具和拔
在我刚走上保教管理岗位不久,有一天上午我走进了大班,打算观察幼儿美工区游戏和师幼互动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老师在美工区投放了一整本简笔画,这本简笔画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活动区小结之后,我询问了两位老师在美工区投放本简笔画的意图。听完老师讲述,我便像往常一样,建议可多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自然事物,帮助孩子在充分体验基础上逐步建构经验,在日常教学活动与区域游戏中尽量减少让孩子临摹简笔画,也
校园文化体现着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化的办学追求,是学校物化环境和精神风貌的显性呈现与隐形积淀。校园文化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一系列范畴,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教育专家成尚荣认为:“文化就是人化,以文化人,以文化影响人、塑造人、教化人。”所以文化具有教育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促进人的发展,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教育性更多的是潜移默化。  本校基于校情,以学校科技特色
假期中读柴静的《看见》,最让我震撼的是她对卢安克的专访记录。在广西偏远的坂烈村里,有一位具有“无能力量”的外国人,在为自己的信仰努力著。这种无能渗透是无目的的,而这在于自身的完善。有一次,柴静去一名当地孩子家中取景,当柴静向孩子提出想去看看菜地时,被孩子很没礼貌地拒绝了。原来,当采访开始的时候,家中的两个孩子正准备烧火做饭。弟弟听到柴静说自己很冷,便很认真,一定要把烧火用的木柴劈开来,给她取暖。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