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新潮流和新走向。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适应社会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倡导具有多元化课程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早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对正常的小学生、轻度心理障碍者以及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各种影响适应和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研究时应着重从学习、交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避免和消除不良心理影响,并促进学生在自我意识、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产生积极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为此,我谈谈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对学生一视同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其次,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股清新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如,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教室环境能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熱爱,陶冶小学生情操,充实小学生生活,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最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有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也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目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的过度忧虑和人际交往中心理矛盾与冲突以及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要在学生的学习交往中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学生学习交往过程中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正、对学生心理潜能进行开发创造。具体表现在心理潜能方面,低年级小学生会使用观察方法,提高注意力的广度。中年级小学生能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水平如何。高年级小学生能通过练习,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学习方面,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年级小学生学会学习方法,高年级小学生学会向实践学习,善于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脑的潜能。交往方面,低年级小学生学会交往礼仪,具有交往的意识,有良好的交往态度。中年级小学生能克服羞怯,学会消除误会,掌握交往技巧。高年级小学生能提高交往能力,正确处理交往中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互助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人际交往意义的认识。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作者单位:甘肃会宁县北关小学)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对学生一视同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其次,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股清新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如,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教室环境能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熱爱,陶冶小学生情操,充实小学生生活,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最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有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也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目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的过度忧虑和人际交往中心理矛盾与冲突以及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要在学生的学习交往中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学生学习交往过程中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正、对学生心理潜能进行开发创造。具体表现在心理潜能方面,低年级小学生会使用观察方法,提高注意力的广度。中年级小学生能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水平如何。高年级小学生能通过练习,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学习方面,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年级小学生学会学习方法,高年级小学生学会向实践学习,善于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脑的潜能。交往方面,低年级小学生学会交往礼仪,具有交往的意识,有良好的交往态度。中年级小学生能克服羞怯,学会消除误会,掌握交往技巧。高年级小学生能提高交往能力,正确处理交往中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互助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人际交往意义的认识。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作者单位:甘肃会宁县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