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体表心电图校正QT间期时间变化及其与Child-Pugh分级之关系。 方法 对30例肝硬化患者和对照组进行QTc等多项指标的对比分析,并研究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的QTc。 结果 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存在多种异常,其中QTc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分别为(0.447±0.031)s和(0.372±0.038)s, P=0.000。且QTc和Child-Pugh分级相关,分级越高,QTc越长。A级:(0.427±0.013)s;B级:(0.446±0.024)s;C级:(0.468±0.038) s。 Spearman相关系数0.550,P=0.002;Kendall相关系数0.443,P=0.003。 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多种心电图异常,QTc与其严重程度相关。
[关键词] 肝硬化;校正QT间期;Child-Pugh分级
[中图分类号] R57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2-02
在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方面,Child-Pugh分级是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发现,肝硬化患者由于处于系统循环高动力状态,有潜在的心肌损害和心功能异常,甚至可导致肝硬化性心肌病,而后者可能造成体表心电图异常。校正QT间期(QTc)作为心肌动作电位时长的重要指标,在此类患者中的变化意义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对肝硬化患者心电图(ECG)表现的研究,探讨QTc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30例为肝硬化组。其中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52.3±9.1)岁。肝硬化诊断标准参照2009美国肝硬化指南。排除标准: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心脏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糖尿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酒精性心肌病患者。
所有研究对象在心电图检查前1周内均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精神科用药、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抗组胺药等可引起QT间期改变的药物。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并发症、凝血功能和肝功能等评定Child-Pugh评分[1]。A级5~6分,B级7~9分,C级10~15分。每级各10例患者。同时选取同期来自笔者所在医院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2±10.3)岁。两组性别年龄匹配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使用日本FUKUDA FX-7402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纸速25 mm/s,安静状态下采集心电图,测量并应用Bazett公式计算QTc:QTc=QT/(R-R)1/2,QTc>0.440 s为异常。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Kendall相关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电图比较结果(表1)
2.2?患者的QTc值比较
2.2.1?两组患者QTc值?对照组心电图正常者28例,占93.3%;
而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完全者仅6例,占20%,存在多种心电图异常。肝硬化组QTc值为(0.447±0.031)s,QTc延长者18例,占该组总数60%;对照组QTc值为(0.372±0.038)s,无QTc延长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56,P=0.000)。
2.2.2?不同Child-Pugh 评分患者QTc值?Child-Pugh A级组QTc值为(0.427±0.013)s;B级组:(0.446±0.024)s;C级组:(0.468±0.038)s。A级组与B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9,P=0.027,P<0.05);B级组与C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P=0.045,P<0.05);A级组与C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7,P=0.005,P<0.05)。QTc和Child-Pugh分级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50,P=0.002;Kendall相关系数为0.443,P=0.003,显示QTc和Child-Pugh分级的存在相关性。
3?讨论
众所周知,心脏疾病可以影响肝脏,导致心源性肝硬化,同时,肝硬化也可影响心脏,导致肝硬化性心肌病。不同病因的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理生理改变,与病情的轻重、预后密切相关。在肝硬化患者中,由于系统循环处于高动力状态,导致心肌结构发生改变,收缩、舒张功能减低,造成潜在的或显现的心肌损害和心功能异常。近年,Ma Z等[2]提出了一个新的病种——肝硬化性心脏病。该病包括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以下的变化:前负荷和后负荷异常引起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受体功能障碍所致β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下降、興奋收缩偶联缺陷,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传导功能异常,最终由潜在的心脏功能障碍导致临床上明显的心力衰竭。需要指出的是,在应激性操作如手术、分流植入术和肝移植术后要特别要警惕本病的发生[3]。目前,对于肝硬化性心脏病尚无特别的治疗方法可以推荐, 当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时可采用同非肝硬化性心肌病相同的处理措施,如限钠、利尿和减轻前后负荷等。
QTc代表心室肌细胞除极复极的过程,QTc延长提示心室肌细胞复极时间延长或心脏传导功能异常。在肝硬化性心肌病所致心电图的多种表现中,以QTc延长较为多见。如Bal JS等[4]发现30%~50%的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出现QTc延长。Henriette Y等[5]的研究中,两个肝硬化组QTc均数分别为0.449 s和0.447 s,皆高于对照组的0.410 s,P<0.01。且肝静脉压力梯度<12 mm Hg的肝硬化组QTc延长程度与肝功能的指标相关。至于QTc延长的原因,Ward CA等[6]认为是肝硬化时心肌细胞膜的流动性及离子通道功能受损,但引起损害的来源尚不明确。Trevisani F等[7]研究证实,存在QTc延长的肝硬化患者,其体循环中胆汁酸和胰岛素水平增高,且血浆中胆盐水平直接与QTc相关。近来,Zambruni A等[8]研究报道,QTc延长程度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也有一定关系。至于治疗方面,Henriksen JH等[9]发现β-受体阻断剂对肝硬化患者心电图的QT间期延长有改善作用。
[关键词] 肝硬化;校正QT间期;Child-Pugh分级
[中图分类号] R57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2-02
在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方面,Child-Pugh分级是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发现,肝硬化患者由于处于系统循环高动力状态,有潜在的心肌损害和心功能异常,甚至可导致肝硬化性心肌病,而后者可能造成体表心电图异常。校正QT间期(QTc)作为心肌动作电位时长的重要指标,在此类患者中的变化意义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对肝硬化患者心电图(ECG)表现的研究,探讨QTc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30例为肝硬化组。其中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52.3±9.1)岁。肝硬化诊断标准参照2009美国肝硬化指南。排除标准: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心脏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糖尿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酒精性心肌病患者。
所有研究对象在心电图检查前1周内均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精神科用药、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抗组胺药等可引起QT间期改变的药物。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并发症、凝血功能和肝功能等评定Child-Pugh评分[1]。A级5~6分,B级7~9分,C级10~15分。每级各10例患者。同时选取同期来自笔者所在医院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2±10.3)岁。两组性别年龄匹配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使用日本FUKUDA FX-7402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纸速25 mm/s,安静状态下采集心电图,测量并应用Bazett公式计算QTc:QTc=QT/(R-R)1/2,QTc>0.440 s为异常。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Kendall相关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电图比较结果(表1)
2.2?患者的QTc值比较
2.2.1?两组患者QTc值?对照组心电图正常者28例,占93.3%;
而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完全者仅6例,占20%,存在多种心电图异常。肝硬化组QTc值为(0.447±0.031)s,QTc延长者18例,占该组总数60%;对照组QTc值为(0.372±0.038)s,无QTc延长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56,P=0.000)。
2.2.2?不同Child-Pugh 评分患者QTc值?Child-Pugh A级组QTc值为(0.427±0.013)s;B级组:(0.446±0.024)s;C级组:(0.468±0.038)s。A级组与B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9,P=0.027,P<0.05);B级组与C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P=0.045,P<0.05);A级组与C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7,P=0.005,P<0.05)。QTc和Child-Pugh分级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50,P=0.002;Kendall相关系数为0.443,P=0.003,显示QTc和Child-Pugh分级的存在相关性。
3?讨论
众所周知,心脏疾病可以影响肝脏,导致心源性肝硬化,同时,肝硬化也可影响心脏,导致肝硬化性心肌病。不同病因的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理生理改变,与病情的轻重、预后密切相关。在肝硬化患者中,由于系统循环处于高动力状态,导致心肌结构发生改变,收缩、舒张功能减低,造成潜在的或显现的心肌损害和心功能异常。近年,Ma Z等[2]提出了一个新的病种——肝硬化性心脏病。该病包括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以下的变化:前负荷和后负荷异常引起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受体功能障碍所致β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下降、興奋收缩偶联缺陷,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传导功能异常,最终由潜在的心脏功能障碍导致临床上明显的心力衰竭。需要指出的是,在应激性操作如手术、分流植入术和肝移植术后要特别要警惕本病的发生[3]。目前,对于肝硬化性心脏病尚无特别的治疗方法可以推荐, 当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时可采用同非肝硬化性心肌病相同的处理措施,如限钠、利尿和减轻前后负荷等。
QTc代表心室肌细胞除极复极的过程,QTc延长提示心室肌细胞复极时间延长或心脏传导功能异常。在肝硬化性心肌病所致心电图的多种表现中,以QTc延长较为多见。如Bal JS等[4]发现30%~50%的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出现QTc延长。Henriette Y等[5]的研究中,两个肝硬化组QTc均数分别为0.449 s和0.447 s,皆高于对照组的0.410 s,P<0.01。且肝静脉压力梯度<12 mm Hg的肝硬化组QTc延长程度与肝功能的指标相关。至于QTc延长的原因,Ward CA等[6]认为是肝硬化时心肌细胞膜的流动性及离子通道功能受损,但引起损害的来源尚不明确。Trevisani F等[7]研究证实,存在QTc延长的肝硬化患者,其体循环中胆汁酸和胰岛素水平增高,且血浆中胆盐水平直接与QTc相关。近来,Zambruni A等[8]研究报道,QTc延长程度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也有一定关系。至于治疗方面,Henriksen JH等[9]发现β-受体阻断剂对肝硬化患者心电图的QT间期延长有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