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本身来说,要彻底解决教学时数的有限性、体育项目种类的广泛性与发展性、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的差异性与层次性三者之间的矛盾,就只有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方面下工夫。
一、 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首先,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学生已有兴趣,逐步拓宽兴趣范围。由于“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现象在教学中的广泛存在,教师在选择“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策略时,应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特征,把他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和组织形式作为突破口,挖掘他们喜爱的项目引导他们扩大兴趣。
其次,开展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价值取向能力,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懂得积极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既是增强体质提高心理耐挫力促进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在合作与竞争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更是形成学习个性、带动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
第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众多的体育教学实例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因喜欢体育教师而转化为对这学科的喜爱,也可因不满教师的管理方式而演变成对这学科的厌恶。建立合作式、伙伴式、互助式师生关系,使之从“紧张”走向“和谐”,师生成为相互依赖、无话不谈的朋友,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保证。
二、 挖掘教材教法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果能巧妙运用教材教法的教育功能,在有意无意中渗透,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教材方面,用适当的队列练习培养其注意力与自控力,用体育游戏、竞赛等形式培养其机智敏捷能力,用中长跑项目锻炼其意志力, 用集体性项目培养其合作竞争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等等;在教法方面,让学生观看正误对比示范等培养其观察力与模仿能力, 让学生在练习中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判断力,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其理解与记忆力,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当然,教材教法的选用应因人制宜。
三、引导学生尝试利用各种资源自学自练,培养学习个性
中学生一个很大的学习特点是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提高。利用这一特点,我们教师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尝试利用各种资源(如课堂、网络、影视录像、图书馆、社会生活等等)进行自学自练,或学习自己喜欢但学校条件无法满足的运动项目,或改进动作技术、提高运动技能等,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个性。比如,在“武术教学”单元开始前,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让他们预习教材进行了解性学习,根据自己条件搜集相关资料(如武术的渊源与现状、武术的种类与技法特点、武术比赛录像、武术比赛规则、武术家的生平与轶闻趣事等)。
当然,“模仿性学习”易犯的毛病就是“机械模仿”,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教材仅仅是例子而不是全部,“举一”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反三”而不是机械照搬,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积极拓宽学习视野,丰富学习技巧与方法。
四、 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个性的同时,选择一些集体性、互助性项目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重视集体智慧、增强团队意识、促进人际交往,也有助于开阔学习视野,丰富学习方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当一些技术较复杂或掌握难度较大的运动技能教学进入巩固与提高阶段后,可开展互助式合作学习,比如蹲踞式起跑,俯卧式、背越式跳高,篮球“行进间上篮”,武术中的平衡动作、腾空动作等,让优秀学生指导或大家互帮互助,有效提高动作质量。在一些技术难度不大、协作性较强的项目中,如集体跳长绳、拔河、划旱船、接力赛等,有目的地组织小组赛,能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合理分层辅导与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必然的。即使是体育尖子,当遇到经过多次努力,还是没有完成较难技术或取得自己希望的运动成绩时,也难免出现沮丧情绪,产生放弃想法。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没有用的,只会事与愿违,使学生“怕学厌练”的情绪恶化,而应该和他们一起找原因、想办法,开展针对性辅导,帮助其达成期望目标。在转化“体育学困生”时,应根据不同的“学困原因”采取相应的分层辅导策略。对兴趣不高而又不愿努力的学生,应加强思想工作;对于因体质较差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给予热情帮助、及时的肯定、中肯的建议和分层的目标要求,帮助他们走出自卑、重树信心。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六、引导学生反思不断改进学法,完善自己的学习个性
反思教育观告诉我们,反思是对学习的再认知、再思维、再评价过程,是不断进行批判性学习的过程。通过反思,学习者对无效或低效的学习经验予以摒弃,对高效的方式方法进行总结与升华。反思性学习开展得好,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个性逐步走向完善。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及时反思。如反思学习计划是否切实可行,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利于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进步(失利)的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分析是否准确等等。(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
□责任编辑:方 玉
一、 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首先,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学生已有兴趣,逐步拓宽兴趣范围。由于“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现象在教学中的广泛存在,教师在选择“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策略时,应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特征,把他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和组织形式作为突破口,挖掘他们喜爱的项目引导他们扩大兴趣。
其次,开展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价值取向能力,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懂得积极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既是增强体质提高心理耐挫力促进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在合作与竞争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更是形成学习个性、带动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
第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众多的体育教学实例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因喜欢体育教师而转化为对这学科的喜爱,也可因不满教师的管理方式而演变成对这学科的厌恶。建立合作式、伙伴式、互助式师生关系,使之从“紧张”走向“和谐”,师生成为相互依赖、无话不谈的朋友,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保证。
二、 挖掘教材教法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果能巧妙运用教材教法的教育功能,在有意无意中渗透,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教材方面,用适当的队列练习培养其注意力与自控力,用体育游戏、竞赛等形式培养其机智敏捷能力,用中长跑项目锻炼其意志力, 用集体性项目培养其合作竞争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等等;在教法方面,让学生观看正误对比示范等培养其观察力与模仿能力, 让学生在练习中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判断力,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其理解与记忆力,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当然,教材教法的选用应因人制宜。
三、引导学生尝试利用各种资源自学自练,培养学习个性
中学生一个很大的学习特点是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提高。利用这一特点,我们教师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尝试利用各种资源(如课堂、网络、影视录像、图书馆、社会生活等等)进行自学自练,或学习自己喜欢但学校条件无法满足的运动项目,或改进动作技术、提高运动技能等,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个性。比如,在“武术教学”单元开始前,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让他们预习教材进行了解性学习,根据自己条件搜集相关资料(如武术的渊源与现状、武术的种类与技法特点、武术比赛录像、武术比赛规则、武术家的生平与轶闻趣事等)。
当然,“模仿性学习”易犯的毛病就是“机械模仿”,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教材仅仅是例子而不是全部,“举一”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反三”而不是机械照搬,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积极拓宽学习视野,丰富学习技巧与方法。
四、 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个性的同时,选择一些集体性、互助性项目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重视集体智慧、增强团队意识、促进人际交往,也有助于开阔学习视野,丰富学习方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当一些技术较复杂或掌握难度较大的运动技能教学进入巩固与提高阶段后,可开展互助式合作学习,比如蹲踞式起跑,俯卧式、背越式跳高,篮球“行进间上篮”,武术中的平衡动作、腾空动作等,让优秀学生指导或大家互帮互助,有效提高动作质量。在一些技术难度不大、协作性较强的项目中,如集体跳长绳、拔河、划旱船、接力赛等,有目的地组织小组赛,能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合理分层辅导与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必然的。即使是体育尖子,当遇到经过多次努力,还是没有完成较难技术或取得自己希望的运动成绩时,也难免出现沮丧情绪,产生放弃想法。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没有用的,只会事与愿违,使学生“怕学厌练”的情绪恶化,而应该和他们一起找原因、想办法,开展针对性辅导,帮助其达成期望目标。在转化“体育学困生”时,应根据不同的“学困原因”采取相应的分层辅导策略。对兴趣不高而又不愿努力的学生,应加强思想工作;对于因体质较差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给予热情帮助、及时的肯定、中肯的建议和分层的目标要求,帮助他们走出自卑、重树信心。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六、引导学生反思不断改进学法,完善自己的学习个性
反思教育观告诉我们,反思是对学习的再认知、再思维、再评价过程,是不断进行批判性学习的过程。通过反思,学习者对无效或低效的学习经验予以摒弃,对高效的方式方法进行总结与升华。反思性学习开展得好,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个性逐步走向完善。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及时反思。如反思学习计划是否切实可行,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利于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进步(失利)的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分析是否准确等等。(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
□责任编辑:方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