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fasof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一些禁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联系实际生活,优化课堂,转换传统评价机制,注重课堂师生平等互动,如此才能点燃教学的亮点,才能真正解放课堂,解放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艺术,也是一项内容丰富多彩、有趣味、知识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创造性的工作。语文应该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课程,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不经意间变得枯燥乏味。这种现状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去甚远,和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所以语文教学应该走出误区,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求知识、受教育的乐园。那么新课改下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了解学生,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教师和学生因年龄等差异,在兴趣爱好等方面产生了代沟,而有些老师并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想什么、乐什么、烦什么,并不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只是自己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根本没有体会学生的感受。须知,教学是一项双边互动的活动。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备学生,对学生的情况应有充分了解,做到“知己知彼”。要了解他们的学习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他们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但意志相对脆弱,缺乏吃苦精神和恒心,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点,在教学中、从教材里以适当角度来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如我教诗歌《我爱这土地》,我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跟同学们讲“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等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听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的主旨,并将一些历史影像资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极具生活化的学科,有许多课文、许多知识与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处于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关键心理阶段。许多学生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和热情,总想探究清楚。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以生活为中心,启发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教学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延伸拓展,全方位地把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如:学生喜欢玩QQ聊天,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片断写作与QQ聊天的形式联系起来。还有书信、电报、诉讼等应用文,无不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只有缩短课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如我教《鲁迅自传》这篇课文时,我就合理引导学生:假如你走向社会,到单位应聘,你如何去推销自己,作自我介绍?你要设计一份自我简介材料。学生这时会觉得:我迟早要走向社会、迟早要展现自我,原来我今天学习课文这么有用!
   三、优化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教学,要求学生端坐、目不斜视,45分钟下来,学生上课就如同“坐牢”,趣味自然无从谈起。新课改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有学习的自由,只要能合理控制好场面,让学生动起来、唱起来,甚至跳起来,未尝不可。为了加强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思维活动,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去。目不斜视、端坐不动,木偶式的学生是体会不了学习的趣味的。如我们在上课时,可以合理设计一些“课本剧、辩论、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只要学生动起来了,课堂就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高涨了。
   四、转换传统评价机制,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应试教育常常考偏题、怪题,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通常是以教学参考书为依据,学生的答案只要与参考答案稍有不同,便加以封杀。常常有学生抱怨:语文是一门吃力不讨好的学科,花了很多时间,却收效甚微,事倍功半。这种评价机制如果不改变,的确难以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更不用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了。所以,语文考试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主见,允许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出入,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就要给予肯定。少考偏题,不考怪题。让大多数学生的考试成绩好起来,以此来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师生平等互动,让学生有主人翁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完美统一。现代教学论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课堂的工艺品。而传统教学则是教师高高在上,教师的权威是不容侵犯的,一把戒尺曾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新课改就是要我们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好的做法,我们要提倡教学中多与学生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讨论知识,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密切的互动合作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从被动的学习转化到主动的学习上来。为此,我们的新课改要实行“改革开放”,打破一些禁锢,还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真正实行开放性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改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一些禁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的新课改才能点燃教学的亮点,才能真正解放课堂,解放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各显神通,为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想办法,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曾文君.语文学习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2.
  [2]于晓平.语文课堂兴趣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初中部)
其他文献
通过解决国内某压水堆核电厂专设安全系统(安全注入系统和安全壳喷淋系统)泵试验管线振动高的工程实例,提出压水堆核电厂专设安全系统泵试验管线设计注意事项,可为电厂工程设
摘 要:随着英语的广泛应用,英语的学习更加走向低龄化,小学英语教学开始广为普及。但是,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成了困扰很多英语教师的难题。近年来,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并开始逐步应用于教学中,为小学英语教学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关键词:多媒体;活用;妙用  伴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在教育方面的不断交流、促进,中国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步显露,特别是在英
针对钻孔间距对埋管区域土壤热堆积特性影响的研究,建立了竖直双U地下埋管换热器内热源模型,将数值模拟温度与土壤实时监测温度对比进行模型验证,二者误差仅为3%.计算分析了4
人一生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是小学阶段,此时的孩子,心灵犹如一张白纸,好比一块未加雕琢的璞玉,其人生观、价值观初现雏形,是一切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期。作为此时孩子心灵的最初雕塑者,我们应该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画下最初成功的一笔,那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集体核心,正确的舆论和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良好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习生活,必然会“久熏幽兰人自秀”。  
近些年一些专家和学者指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重要力量,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它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成了人们最基本的技能和文化修养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样也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模式、道德品质,所以在教学中发现和培养信息技术特长生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对
现代的教育,解决学生问题,首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讲策略,讲艺术。  参加工作十余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处理了不少学生出现的问题,其中几件事情给我印象尤为深刻。一天早晨,初三(19)班的8名学生因为迟到而站在教室门外,不敢进来。如果教师不及时处理,让8名学生站在外面,一节早自习,什么也不干,挨冻,于心不忍。怎么办?突然急中生智,把名单写下来,像明星出场一样点一个名进教室一个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问题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问题提出是高效课堂的良好开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
印刷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和平面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仅靠在课堂上学到的印刷理论知识往往是不够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强化对印刷的认识。提高印刷水平,以便能将平面
当前,中学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在英语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多种方式。   首先,教师要注重营造一个创新的情境,以便在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师生之间的亲密融洽关系,依赖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种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产生以后,对于在学生中产生
在清代家具的装饰纹样中,蝙蝠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图案,本文通过对清代家具中蝙蝠纹局部造型的分析,采用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总结出倒挂式蝙蝠纹和斜飞式蝙蝠纹各部位的基本造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