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撑不住时,企业怎么办?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个多月,围绕着中国经济,有些让人看不明白的东西。
  首先,7月份中国经济数据似乎略有好转,让人在前几个月的灰暗中看到一丝希望。但中国经济是否就此步上康庄大道?为未可知。其次,稳定预期是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之一,这也是中央高层频繁提及的字眼。不过,来自地方政府官员的回答恐怕有些令人失望。从他们那里接收到的各种政策信号叠加起来,感觉是矛盾的。这些矛盾集中之后的问题就是:面对经济放缓,中央政府的基本策略到底是什么?
  中国经济:三个观察时间段
  中国经济此轮放缓,究竟是周期性放缓,还是结构性放缓?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完全回答,但很有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而所谓的结构性放缓,即不但指中国经济的现有结构性问题(如:投资、出口、消费的“三驾马车”和地方债、房地产、产能过剩和影子银行等问题),而且还包含供求层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力下降和全要素生产率难以提高的问题。
  未来一段时间,有三个时间观察段:一、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人们大概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走向和问题所在;二、2014-2017年,中国经济一系列供求面的深层次问题(包括人口红利下降等),糅合着短期的结构性问题(如:高投资、低消费)将浮上表层;三、2017-2022年,中国经济将全面迎来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创新、经济自由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挑战。
  李克强到底会不会出手?
  但眼下,人们还是关注李克强总理的动静。外资银行总结了“李克强经济学”的三个要素:不刺激、去杠杆、调结构。但请注意:李克强总理从未讲过不出台刺激措施。过去几个月,他只是尽可能让经济以自身的规律来进行调理,亦可称为“中医调理”。
  但“中医调理”万一遇上“大出血”,恐怕还是得动用“西医手术”治疗方法。这个“大出血”就是经济一路下跌,跌破社会稳定能够承受的底线;而所谓“西医手术”就是政府出手。
  我认为,只要中国经济增长下降到7.3%或7.2%,中国政府就会扛不住,届时一定会出台刺激措施;而只要刺激措施一出台,中国经济再要想调结构就难了,2008年刺激之后的一系列后果很可能将再次重演。
  全要素生产率:企业家须未雨绸缪
  关键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2008年的中国,而且在2015-2035年的20年里,中国势将面临劳动力无限供应趋于结束的状态。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继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另一个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尤其是其中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否在中国经济中确立起来,成为每个企业家的“绝密武器”,这将是未来10年中国企业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如前所述,2014-2017年将是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浮上表层之时,尤其是到2017年后,当人口红利全面消失,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巨大挑战。按照这一时间表,企业家若能从现在就未雨绸缪,尤其是在产业升级换代,提高技术创新方面提前部署,那么未来也许就能占据制高点。
其他文献
针对某基坑工程周边环境复杂,距离现状桥墩较近,开挖有一定风险的特点,在基坑支护桩和临近桥墩之间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的处理方法。通过水泥搅拌桩加固宽度不同,计算出桥墩位
改革的当口  潘石屹在微博上说,对全会的《决定》,他只能学习和领会,不敢说解读。一个大土豪尚且如此,笔者一介公民和学者岂敢造次?那就谈谈自己的读与感好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相比于以往的三中全会,更让我格外牵挂。何以如此?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经济已进入下行的年代,前边有“中等收入陷阱”在阴险地等着;社会也进入震荡的年代,贫富分化、阶层矛盾加剧、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政府也进入风险管控的年
宽幅独塔斜拉桥由于空间受力效应明显,尤其是宽跨比较大时,空间梁单元法已不能满足受力分析需要。采用空间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梁格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箱梁各腹板受力不
在稳定的前提下,为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改革创新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而绝不是为了稳定而稳定。    刚刚结束的2011中央经济会议为2012定下了一个“求稳”的基调,面对复杂程度远甚于2011年中国经济的形势,稳增长,能为发展扫清障碍吗?  笔者此前曾多次强调:2012年的经济形势的复杂和困难,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少有的。从外患看,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究竟如何演化的不确定性极大,全球经济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