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差点害死我!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anfe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淘品牌上市公布的数据来看,营业规模那么大的一家公司,其实日子也并不好过。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说赚钱这件事儿是“能量守恒”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什么是“流量红利期”,并不是刚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时候,流量没人抢,所以便宜,甚至免费,而是那个时候BAT这种平台商用“亏损”来养活大家。
  但是,没有一家企业会永远亏下去。到了一定的时候,圈了足够的“商户”,平台赚钱是必需的。于是,“流量”就成了平台商最大的盈利砝码。那么,在早期享受了红利赚到钱的商户们,到了这个时候就要乖乖地把之前赚到的钱,一分一分地吐出来,还给人家。而且,这样的过程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商户们总以为会有奇迹发生,总以为流量还是会便宜的……就这样,耗了几年,终于骑虎难下了,终于再也赚不到钱了。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和所有人一样,都是稀里糊涂的。以为互联网时代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思维,只要有流量就可以瞬间成为亿万富翁。于是,就学人家玩低价策略,把客户吸引过来再说。
  但是,用低价吸引过来的客户果真是你真正的客户吗?就好比,你在夜总会用大笔的钱去请人家来“投怀送抱”,你就认为那是“爱情”了吗?真的以为人家觉得你人好多金又体贴吗?
  低价策略和用钱去“贿赂”其实是一回事儿,企业与客户之间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信赖关系。而我,在创业初期就吃了这样的亏。幸亏后来发现得早,快速调整策略,才不至于过多伤害自己的元气。
  低价策略,换来了什么?
  从2010年起,我开始玩票似的做“上门配眼镜”业务。那时候并没有刻意地到处圈用户,相反自己很尊重自己的设计作品,每一副都卖得有点小贵,一副自己的原创设计眼镜卖个一两千是常有的事儿。
  正因如此,口碑出乎意料地好。根本不用做宣传,每天客户都络绎不绝地被口碑带来。
  那个时候公司就那么几个人,主营业务又是“眼镜设计”,所以对于“上门配眼镜”这业务属于“无欲无求”,有就做,没有拉倒。不过后来恰恰就变成了“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不觉地,一部车竟然自己一个月靠自然增长能做到二三十万元。然后还走了狗屎运,被投资人看中了。
  拿到投资,心里有点飘飘然,准备大干快上,瞬间多买一些验光车,把规模做上去,等着上市。等到所有车都开到公司楼下了,自己有点傻眼儿了:原来的那点客户基数和口碑订单,根本不够支撑那么庞大的“验光车队”,怎么办?
  地推啊!于是我带着一群验光师,走街串巷地在写字楼做地推,镜架加镜片,每副眼镜99元。验光车现场验配。
  嗯,还真不错!每天一部车能卖出去几十副眼镜,还经常形成排队配眼镜的奇观。
  但是,做了俩月地推之后,一算账。咦?不对啊!没挣钱,反而亏了很多。而且不像之前只有一部车的时候,一个客户服务1周之内,必有口碑回头。
  坐下来一分析,原来是这样:
  低价策略量大,但是利润没了。一伙人热热闹闹穷忙活。虽然自己想的是积累一批客户之后,做口碑转化。但是,谁会向自己身边的人说“自己热衷于买便宜货”呢?所以,并没有什么口碑!
  同时,因为成天忙活地推的事儿,根本没有闲暇去做设计了。眼镜的款式、品质也被“低价”逼得低了下来。这就更加造成了恶性循环。
  好在,当我发现这个结论的时候,迅速叫停了“低价地推”。
  眼镜“只送不卖”,一天圈用户上千
  地推停了,一大拨验光车等着订单啊,一大拨验光师等着发工资啊,一大拨房租物业费等着要交啊……怎么办?
  那时候,互联网还流行一句话,叫作“流量为王”。只要有流量就一定有转化,只要有转化就一定有订单。
  那么流量从哪儿来呢?
  看看人家淘宝、天猫,到处都是9.9元包邮的广告。于是我问我做天猫店的朋友,9.9元包邮不是死亏吗?怎么可能赚钱?他告诉我,这是导流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只要流量进来,总有一定比例的人会买贵点的东西,还有的会快速复购,再有的会同时买两件甚至三件别的产品……
  嗯!这貌似是一个不错的策略。那我们何不也试试?人家9.9元包邮,咱们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来一个“只送不卖”,这样不是流量更大吗?只要有大量的人来接受我们的“馈赠”,总会有人要配镜片的吧?只要有人要配镜片,我们的亏损就能弥补过来。
  嗯!说干就干!
  果不其然,流量大把大把地进来了,每天能送出去几千副眼镜,当然其中也的确有很多要配镜片的。初算下来,貌似也不亏。所以没在意,就又连续做了俩月。
  你猜怎么着?这还不如“低价地推”呢!由于客户基数大,俩月下来亏损得比地推时候还要大!工作量也是翻了倍。因为成本高,又不敢招人,所有事儿还是亲力亲为。把眼镜设计的事儿和产品品质的事儿依然抛于脑后。
  俩月一算账,差点没吐血!
  回归价值创造,口碑永远是第一位的
  就那么折腾了小半年,眼看着账上的钱一天比一天少。终于自己还是撑不住了。立刻叫停了“只送不卖”。劝退了一批验光师,验光车好在比眼镜实体店划算,只要车不动,就不烧油,就几乎没成本。
  痛定思痛,重新思考。自己帮老外做了那么多年的市场、品牌,有那么丰富的经验,为什么就会一下子被“互联网思维”冲昏了头脑?无论在什么时代,用户要的永远是“价值”,而不是“价格”!
  有个段子这样说:老冰棍5毛一根儿,也没影响哈根达斯40元一个;奇瑞3万元一辆,也没有影响宝马一辆上百万元。一分价钱一分货,任何一种品牌存活下来,绝非因为价格,更不是因为折扣,而是客户付款后所获得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永恒不变的商业逻辑。
  那么在眼镜方面,客户要的到底是什么?别看大家成天嚷嚷着眼镜是暴利,但是自己真要配的时候,对生活有点追求的用户,还是会选择款式好一点、品牌有点知名度的。这,就是市场的现状和事实。
  我是做眼镜设计的,我给很多奢侈品牌都设计过眼镜,为他们运营过品牌和市场。如果我做的那些事情都是没有价值的,那么我不可能在这个行业立足那么久啊?既然有价值,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个“价值”留给自己来卖?
  我和团队终于决定归零,回归到“价值创造”。去发现市场的缺口和没有被满足的用户需求,来用自己最核心的能力——设计,突破这个市场。让用户觉察到你不仅仅能提供验光车上门配眼镜这个便捷的服务,更能够让他们体验到用这样的方式能够买到更有价值的产品。
  在没有发现这个新价值之前,我们选择先吃老本。
  刚好多年前给国外的客户设计过一款专利,专门针对运动出汗时眼镜会滑落的痛点。我们称其为“AB运动防滑眼镜”。而这款眼镜和客户的独家销售合同刚好到期了,于是我们决定停止继续和老外合作,把产品收回来,根据中国人脸型、肤色以及佩戴习惯,重新改款设计,进而成为该产品在全世界的唯一销售方。
  这款产品救了我们。
  好马配好鞍,好的镜架就要有好的镜片。我们选择和蔡司、依视路、柯达等国际品牌镜片合作。价格虽然有点小贵,但是贪便宜的人谁会讲究这个“运动时候眼镜滑落”的问题呢?用户族群还是要有针对性的。
  产品一发布,各种订单、口碑就蜂拥而至了。
  当回归到了用户价值创造,自己才真正地长吁一口气。回忆当初的“低价策略”,真是差那么一丁点,就把自己给砸死了。
其他文献
在这个大批创业项目死亡、玩家们挣扎求生的市场上,无数生鲜电商领域的创业者,却得到了一个几近相同的答案:生鲜电商不好做,所有玩家生存的秘诀就是不断试错和维持活着。那么投资人为什么仍在不断加注?  生鲜电商2C端的创业太不容易,2B端机会更大。  从2C到2B,餐饮、生鲜、农业是一条产业链,是一个逐步互联网化的过程。C端是最先被互联网化的,所以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起来了,C端被互联网化之后,会反推供
期刊
最近很多人跟我抱怨“大环境不好”!  那么,什么时候经营环境好呢?  就这个问题,我还真做过调研。  有人说5年前,有人说10年前,还有怀念更早前的。总之,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看法各异。  后来,我发现这又是有规律的。那些说5年前环境好的,多半5年前才创业;那些怀念10年前的,问他的创业时间,可能说是10年前。  什么时候大环境好?  创业时的环境最好。  为什么创业时的环境最好?  因为
期刊
最近有篇文章《包凡快点交稿吧,大家等着过冬呢》瞬间刷遍了朋友圈。  每当冬天来临,就会有:张颖同志内部发言流出,王冉同志发文跟上,包凡同志总结陈词……张颖是寒露、王冉是霜降,到包凡就是立冬。  其实张颖的寒冬论在2014年年中就出来了,但我不认同,进入2016年以后,作为一个创业者,我们只能相信站在更高层面的投资大佬的话:寒冬来了。  寒冬论流行的最重要的佐证是大量创业公司,甚至一些独角兽级别的公
期刊
一切商业活动的本质都是对目标客户消费决策的理解和引导,而所有的消费活动都遵循一个相似的过程。  一直以来的商业思考  这是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但是,无论你想成为下一个马云,还是只想开一家咖啡店,都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可能两年之内就要面临倒闭。我们的日常生活被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所包围,只不过因为那些黯然离场的失败者不曾有人知道。商业世界就像一朵盛开的罂粟花,充满了未知性和诱惑力,而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
期刊
结局在经济紧缩前就注定了。  中国的制造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同样的危机,有的企业或奄奄一息,或破产逃逸,而有些企业却动用其内在的能力(现金)抵御寒潮,并默默地规划下一步的发展。危机面前的这种差异,是由危机发生前的企业经营活动铸就的。  一忌:不要赌扩张后订单会快速增长  企业家期望快速把企业做大,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不计成本的超负荷扩张,问题就不同了,它可能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致命的打击。
期刊
中高端农产品是需求的蓝海,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用户难找,开发成本高也是此类企业绕不开的发展瓶颈。诸多农业企业瞄准的客户,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能否开发一款系统,实现客户共享呢?  从2015年开始,农业互联网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毋庸置疑,农业是一个古老但正在孕育第二个春天的行业,笔者在《农业互联网》一书中,认为,农业是一个10万亿元规模的蓝海。  尽管整个大农业有着10万亿元的体量,以及巨大的提升
期刊
开发一个软件的成本是固定的,与用户多少无关,也就是说边际成本为零。硬件也有规模效应,但边际成本怎么也不会为零,贱卖或免费是会越亏越多的。  没有真正的刚需  你做出一个硬件的产品,你把它加上互联网的价值,但是它本质还是一个物理设备。  智能硬件被一种比较浮夸的想法推动着,梦想像软件一样快速发展,获取海量,然后建立新的互联网模式。但我觉得很多智能硬件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  卖200万个体重计,得出每
期刊
前不久,一则“容得下万人,却容不下一部手机”的红牛朋友圈广告悄然上线,这到底是和手机有什么仇什么怨?殊不知点击进去原来是进入了红牛“能量自习室”的活动页面,在这里,红牛将手机这个原本可能造成注意力干扰的载体成功转变成了实现“专注”的平台,呼吁全国各地的学子们“专注”上自习。  活动开展十余天的时间,红牛“能量自习室”活动页面上显示的自习人数已突破300万人次;坚持自习45分钟的人数超过34万人次,
期刊
时间拉回到2009年的12月18号。  作为母婴行业的一个门外汉,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王”,在大本营南京的建邺万达广场开出了它的第一家实体旗舰店,7000多平!而那时的母婴店渠道,主流还是街边百八十平的夫妻店以及100、200平的品牌连锁店。  孩子王一朝震惊业界!  6年后的同一天,2015年12月18号,“孩子王”的第100家门店正式开业。  如今,孩子王已在16个省份、50多个城市开了11
期刊
回顾2014年到2015年的社区O2O项目,大家总是在说,推广成本没有好好控制,产品没有做好等等。但其实所有失败的项目都犯了一个错误——几乎所有这些项目的需求假设都是伪命题!  这些项目想用低成本,占据垂直细分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假如能够通过邻里关系跨越最后一公里,就有可能建立一个高效的细分消费入口。  最后一公里是否能以社区O2O的方式攻破?  1.“广告+地推”的模式本身就违背了社区O2O“低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