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困境”与“迷男方法”中获得的商业启发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an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商业活动的本质都是对目标客户消费决策的理解和引导,而所有的消费活动都遵循一个相似的过程。
  一直以来的商业思考
  这是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但是,无论你想成为下一个马云,还是只想开一家咖啡店,都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可能两年之内就要面临倒闭。我们的日常生活被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所包围,只不过因为那些黯然离场的失败者不曾有人知道。商业世界就像一朵盛开的罂粟花,充满了未知性和诱惑力,而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无法精确地预知,也无法准确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都自以为很懂“做生意”。在评价他人的工作成果时,人人都是专家。雕爷牛腩生意火爆?营销做得好而已;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销售几百万?文艺青年的钱最好赚;思叔叔纷纷倒闭?产品太单一。恒大冰泉亏损20多亿?价格太高。这些看法并非全部错误,但价值很低。因为任何商业活动最终的成败,都是由一系列完整的环节相互作用而来。把边框上的不锈钢称为“奥氏体304”就能把手机卖到千万台吗?思叔叔把产品线扩充到好利来一样长,就能避免失败的命运吗?答案显然没这么简单。
  那么,这世界上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生意背后,成功或失败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本文的意义,就在于想深刻而严肃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准确来说,成功的商业决策者和普通消费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于同样的现象,更能从本质上细致而深刻地理解成因,并知道如何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改变现象(即使这种判断不是100%精确的)。事实上,和工程技术、医学、计算机一样,商业是一门严肃和精深的学问,只因其门槛比较低且包含了相当的不确定性,所以你的亲戚朋友在你上学选择专业的时候会认为它“比较虚”。身边的老一辈“土豪”企业家未必看过什么商业书籍,一样把生意做得很大。很多人难免犬儒主义地认定:经商成功的关键是运气和机遇,而非技术和积累。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传统的渠道经济逐渐转向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没有公司天生基业长青,也没有人天生具备“商业头脑”,唯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商业能力,才有可能在残酷的商业世界中成为“幸运”的存活者。
  为了系统性地理解身边的商业现象,而不只是像普通消费者一样地感性认知,结合这些年学习到的经典商业理论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总结了一个简洁而实用的六步商业模型,包含TTPPRC相互呼应的六个环节,帮助自己快速解读那些成功和失败的商业项目的细节。最重要的是,分析出自己的生意究竟在哪个环节存在缺陷,如何调整并改进,最终战胜竞争对手。
  下面,我就把这个称之为TTPPRC(词汇量有限,把同义词词典都翻烂了也没找到首字母更合适的单词组成一个类似于4P或者SWOT之类的朗朗上口的缩写词)的六步商业模型系统分享给你。
  从“迷男方法”到 “六步商业模型”
  商学院一般把商业课程分为会计和金融、战略和市场、营运和管理几个大类,它们组成了商业活动的要素,可以说一家成功的企业,必然在每个方面都做得很优秀。然而作为局外人,想用这种分类方式去理解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直接表现,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无论是每一个商业计划书前面都必须装模作样的SWOT分析,还是MBA必读的波特五力,都有一套严密的逻辑,最终成为一代经典。
  遗憾的是,当我离开学校无须再写论文做PPT之后,却发现自己只是想知道:为什么郭敬明的电影可以比冯小刚的票房高几倍?为什么海底捞人声鼎沸而味道比它更正宗的川式火锅店门可罗雀?这个时候,教科书上的经典理论并不比“郭敬明会营销”“海底捞服务好”更能给我更多思考上的帮助。它们就像告诫单纯的小男生想交到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你应该真诚善良努力工作温柔体贴一样,离结果太远,可操作性太差。
  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本直接奠定自己商业思维方式但却不太适合放在书架上逢人推荐的商业理论经——《迷男方法》……这是本一个丝教很多丝如何泡妞的书,它不再告诉你需要善良真诚温柔体贴,而是通过“男女相识后如何一步步发展到最后关系确立”来系统性解释女性择偶决策过程的。这个加拿大丝从决策者的决策过程来分析问题的全新维度,令我豁然开朗。我忽然意识到,一切商业活动的本质都是对目标客户消费决策的理解和引导,而所有的消费活动都遵循一个相似的过程。商业活动的一切组成部分,管理也好,营销也罢,都是为了这个过程中的环节所服务的。找到了这些环节,也就找到了影响最终销售的直接因素。
  这个发现,使得我阅读《迷男方法》时心情极为激动,甚至当年看中的姑娘们都成了人妻也没能背下来M3是什么,但最终却有了这个简单高效的六步商业模型,简称TTPPRC,它们分别是:趋势(Trend)、流量(Traffic)、包装(Package)、产品(Product)、重复性消费(Revisit)、相应成本(Cost)。
  这个分类方式从逻辑的角度上来看谈不上精密,因为六个环节之间并非严格相互独立,前五个元素都要考虑相应的成本(Cost),产品(Product)强大会导入更多的流量(Traffic),比如口口相传的高考补习班,有时流量(Traffic)大到一定程度本身就成了包装(Package),比如网店热门产品的浏览次数等等,但它的分析效率之高,适用范围之广,可操作性之强,比我之前钻研过的所有商业模型都好用。不是所有的商业理论都是用来发Phd论文的,TTPPRC,是用来指导商业行为的。
其他文献
可以坐在超市里边吃烤肉边看电视,逛累了可以在咖啡柜台坐下喝杯咖啡休息片刻,还可以去小图书馆里翻翻食谱。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Eataly这样一个“慢食超市餐厅”,凭什么成为“爆款”?  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变得越来越快,逛超市都逐渐成为一种奢侈,更多的人习惯去便利店买东西,然后迅速走人。在意大利却有这样的一家食品超市,偏偏逆向而行,不仅主打“慢食生活+健康”的生活理念,更通过“超市+餐厅”的模式深入人心
期刊
随着通信设备市场的饱和,华为提出了“云管端”战略,进入更加辽阔的“云”世界。“云管端”的立体结构,几乎涵盖了未来互联网的所有领域,既有巨大空间,同时也使华为置身于不同以往的竞争领域。竞争对手(“友商”)不再仅仅是爱立信、诺西、思科、北电等“老伙伴”,而是谷歌、亚马逊、IBM、苹果等IT巨头。  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华为可以做“管”上的“铁皮”即“云”体系中的通信和网络部分;而最近华为宣布开发“超宽带
期刊
在危机面前,多数人会选择“损失最小化”, “熬”就是这种选择的体现。这是一种被动、本能的选择。在断裂的时代,损失最小化是很难做到的。  最近,听到不少“熬”的说法,什么“熬几年”“熬过寒冬”“熬下去”。因为经济下行,生意不好做,那么就采取收缩的政策熬过去,等待经济好转。  但是,我要说:这一轮,熬是熬不过去的。熬的结局是死亡。  熬过去,这是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经济低谷,很多企业都是熬过来
期刊
无论是商业计划书前装模作样的SWOT分析,还是MBA必读的波特五力,都因一套严密的逻辑,被视为经典。然而当我离开学校无须再写论文做PPT后,却发现自己只想知道:为什么郭敬明的电影可以比冯小刚的票房高几倍?为什么海底捞人声鼎沸而味道比它更正宗的川式火锅店门可罗雀?教科书上的经典理论并不能给我带来更多思考上的帮助,它们更像告诫单纯的小男生“想交到一个漂亮女友,你应该真诚善良努力工作”,离结果太远,可操
期刊
这个到底有什么用?  那我现在来告诉你答案,无论你之前做过生意,读过商学院,办过公司,还是只看韩剧,听五月天,读张嘉佳,TTPPRC很可能是你能找到的最高效商业阅读理解资料。如果你还能把Trend、Traffic、Package、Product、Revisit、Cost分别代表的内容记下来,思考一切和商业相关的问题,就是商业能力的大大提升。  所以我才会说,商业之所以迷人,因为它是很多复杂因素共同
期刊
在过去几十年间,所有传统快消品牌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就是:重金投入研发、重金投入广告、重金投入渠道。  但互联网品牌是不会这么玩的。  刚被联合利华以10亿美元价格收购的Dollar Shave Club,是个线上品牌,成立于2012年,一开始推出的是按月订购剃须刀的业务,男性用户们每个月花3美元,就能享受剃须刀快递上门的服务,不仅方便,还比线下品牌的价格便宜了许多。  1.研发方面:DSC深信剃须
期刊
偶尔出现的“爆款”,是朋友圈“广场属性”的一种体现。但当“爆款”频频不受控制地出现在用户朋友圈里的时候,就对用户通过微信平台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干扰。  最近微信的“小动作”很多。  先是在搜索朋友圈的界面上出现了“一年朋友圈回顾”“一周热门朋友圈”“朋友分享的音乐”,前几天又在“文章”搜索界面上偷偷搞了个叫“互联网精英都在看”的标签。  “一年朋友圈回顾”的功能只为用户呈现一部
期刊
在这个大批创业项目死亡、玩家们挣扎求生的市场上,无数生鲜电商领域的创业者,却得到了一个几近相同的答案:生鲜电商不好做,所有玩家生存的秘诀就是不断试错和维持活着。那么投资人为什么仍在不断加注?  生鲜电商2C端的创业太不容易,2B端机会更大。  从2C到2B,餐饮、生鲜、农业是一条产业链,是一个逐步互联网化的过程。C端是最先被互联网化的,所以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起来了,C端被互联网化之后,会反推供
期刊
最近很多人跟我抱怨“大环境不好”!  那么,什么时候经营环境好呢?  就这个问题,我还真做过调研。  有人说5年前,有人说10年前,还有怀念更早前的。总之,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看法各异。  后来,我发现这又是有规律的。那些说5年前环境好的,多半5年前才创业;那些怀念10年前的,问他的创业时间,可能说是10年前。  什么时候大环境好?  创业时的环境最好。  为什么创业时的环境最好?  因为
期刊
最近有篇文章《包凡快点交稿吧,大家等着过冬呢》瞬间刷遍了朋友圈。  每当冬天来临,就会有:张颖同志内部发言流出,王冉同志发文跟上,包凡同志总结陈词……张颖是寒露、王冉是霜降,到包凡就是立冬。  其实张颖的寒冬论在2014年年中就出来了,但我不认同,进入2016年以后,作为一个创业者,我们只能相信站在更高层面的投资大佬的话:寒冬来了。  寒冬论流行的最重要的佐证是大量创业公司,甚至一些独角兽级别的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