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时光”是什么时候?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ufhuh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中,我问奥登萨默:“在你的新专辑中,你最喜欢哪一首作品?”
  “你有孩子吗?假如你有两个孩子,那么你比较喜欢哪一个呢?”他狡黠地反问道,“就像食物一样,如果有人问你,你在接下去的人生中只能吃一种菜,你想吃什么?”
  ……
  这就是奥登萨默,一个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演奏家,一个总是给人以惊喜的演奏家。


奥登萨默与王羽佳

  2019年3月,奥地利单簧管演奏家安德列斯·奥登萨默(Andreas Ottensamer)与中国钢琴家王羽佳联手录制的专辑《蓝色时光》(Blue Hour)由DG公司发行。专辑中,无论是勃拉姆斯的《A大调间奏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还是韦伯的《大二重奏》(Grand Duo Concertant),单簧管那醇厚的音色与钢琴融合在一起,都让人深深地迷醉其中。
  奥登萨默告诉我,“蓝色时光”的字面意思就是日出之前,或者是日落之后,天空中带一点儿若隐若现的红色的蓝,专辑封面的照片就是在那个时刻拍摄的。他之所以为这张专辑取名叫“蓝色时光”,是因为他很喜欢这种若有若无的光线和心情。“就像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的音乐,不是那种肆意放纵的情绪展现,而是给人以一种独特的亲密感。在很多其他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身上,我都找不到这种感觉。”
  奥登萨默向来热衷于录制对他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我认为门德尔松有很强的结构意识,他写得很细致,同时传达的情感又有一种直接和深刻的含义。”在决定了新专辑中的大部分曲目后,他思索着还有什么作品可以和这些音乐相配。“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很多作曲家的名字,而门德尔松是第一个,他的《无词歌》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我一直希望能够用单簧管来演奏它。”
  可惜《无词歌》并没有单簧管与钢琴的版本,于是奥登萨默决定亲自操刀改编。在我感到惊讶佩服之余,他却觉得这完全是小菜一碟。“所有学音乐的人都要学习曲式结构,也要上一些作曲课。当然,挑战还是有的,虽然之前我改编过一些小曲子,但这次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改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改编版本可以说是为他自己和他的搭档王羽佳“量身定制”的。“在那个时刻,王羽佳用她特有的方式演奏那些乐句,让我产生了如此改编的感觉。如果我与其他人合作的话,也许改编的版本就会完全不一样了。”他信心满满地说。不过事实上,王羽佳却“抱怨”他把最美妙的旋律都给了单簧管,而“枯燥乏味”的部分则都留给了钢琴。
  不管怎么样,这两位艺术家的配合默契,水乳交融,证明奥登萨默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独奏家,而且是一位音乐灵敏度极高的室内乐伙伴。第一次与王羽佳合作,奥登萨默表示这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因为她总是在不停地提问,有些乐句我們已经以同样的方式演奏了五遍了,她会突然说,‘如果我们换种方式演奏,你觉得如何?’这会强迫你开始重新思考,也许有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并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虽然有点“不胜其烦”,但奥登萨默非常欣赏王羽佳这种对艺术追求完美的态度,“因为她一直保持着探索的状态,同时又非常灵活多变,特别是在一些很复杂的乐章中,钢琴要同时弹很多个音,可能有十五个声部之多,而我只有一个声部。当我问她‘你可以尝试这么弹吗?’她会很快回答道,‘没问题’。”
  除了钢琴与单簧管的二重奏以外,专辑中还有奥登萨默与指挥大师马里斯·杨颂斯(Mariss Jansons)以及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韦伯《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奥登萨默认为这首协奏曲有着如歌的抒情部分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华丽段落,与那些二重奏相得益彰。作为柏林爱乐乐团的单簧管首席,这次录制对他来说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因为那是我自己的乐团,我与我的同事们一起演奏,只不过这次,我不是站在乐队里,而是作为独奏家”。指挥家杨颂斯也是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他是一个活着的传奇,有着充满活力的个性,和他一起录音真是太鼓舞人心了”。
其他文献
肖邦彻底地革新了传统的钢琴音乐,并创造了键盘的新艺术。他将自己的原则引入旧有艺术法则的领地之中,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在打破陈规的同时也成为了新生的经典。即使在此之前,钢琴艺术已经在贝多芬、舒伯特和韦伯的篇章之中蓬勃发展,但是唯有肖邦发现了钢琴的精神并赋予了它独特的诗意。肖邦创造了真正的钢琴音乐,他的作品源于钢琴并且为钢琴所用,一切将他的作品改编为其他乐器演奏的尝试,不是扭曲了这些作品的本来面目,就是以
期刊
几年前,我正是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以下简称东艺)欣赏了黄英演唱亨德尔的著名咏叹调《让我痛哭吧》。她是位擅长诠释亨德尔作品的歌唱家,在访谈中,她也确认了这一点。为了准备这次的巴洛克专场演出,歌唱家先后赴欧洲和美国,跟随不同的声乐指导学习。通过声乐指导掌握原作意境和韵味,是黄英在歌剧表演中一直所倡导的实践。  ● - 张可驹 ○ - 黄英● 请问巴洛克音乐是从何时开始进入你职业生涯?  ○ 其实巴洛克
期刊
那些因“艾”而产生的艺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向世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人们的巨大恐慌。最早在美国出现的艾滋传染病毒,因其至今没有治愈的方法,加上人们对它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导致它在今天仍旧是人们谈虎色变的对象。我们知道,每个时代的大事件总是能在当时的各个领域有迹可循,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其中最直观的媒介,忠诚地为我们展示了社会的缩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艾滋病首次爆发的美国有大量优秀的艾
期刊
签约安天旭、发布“柴赛”典藏系列长江钢琴闪耀上海乐器展  汇集中外名品乐器,集聚业内名家大咖。2019年10月11日,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荣登‘柴赛’,再造巅峰——长江钢琴TCH柴科夫斯基大赛典藏系列新品发布会暨长江钢琴艺术家签约仪式”在柏斯音乐集团展位隆重举行。  依托中国品牌的强大实力与文化自信,长江钢琴发布复刻“柴赛”辉煌的品质力作,签约当今炙手可热的青年钢琴演奏家安天旭,收获无
期刊
说来有趣,听音乐时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你在不同的地方听过同一首乐曲很多遍,但却不知道背后的作曲家是谁。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我与意大利作曲家鲁多维科·艾奥迪(Ludovico Eindaudi)之间。  我第一次接触到艾奥迪,是在商场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的广告里。作为当时的兰蔻广告曲,艾奥迪的《经历》(Experience)以渐近回转的旋律和不断冲击着的音符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发现好音乐的激动情绪令我如获
期刊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匈牙利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炫技大师。李斯特幼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并以“神童”著称。父亲去世后,十六岁的他移居法国巴黎,并在此长期生活。二十六岁时,李斯特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巡演生活,他巡演于欧洲各国,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李斯特是一位钢琴炫技大师,他的钢琴曲难度系数极大,对于演奏者手掌的大小以及技巧的敏捷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期刊
琵琶,俗称“民乐之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民乐文明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琵琶”中的“珏”字,《说文》译为“珏,二玉相合为一珏。”二玉相碰迸发出动人的乐音。“琵”意为右手前扫弹奏,“琶”则意为右手后挑拨奏,以此表明琵琶是拨弦类乐器。  “枇杷,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像其鼓时,因此为名。”这便是《释名》对琵琶的记述,也是最早出现的目前仍可考究的关于琵琶的记载。而实际上,当时的琵琶也囊括了其
期刊
全新公益品牌“艺树”计划启动  2019年7月15日,由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联合主办、上汽集团赞助的“艺树”计划正式启动。“艺树”取“艺术”谐音,表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公益品牌,“艺树”计划以“艺术让生活更美好”为宗旨,秉承民族性、普及性、大众性等特点,每年针对不同民族艺术门类,向“零基础”群体开展活动。“艺树”计划力图通过至少三年至五年
期刊
钢琴家李坚推出的“演绎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音乐会”,毫无疑问是今年国内最值得关注的钢琴独奏会之一。现场演奏贝多芬全套鋼琴奏鸣曲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个带领听众感受音乐的深邃美妙的过程,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演奏者将自己的形象置于到了随时面临“崩塌”的危险境地。当我得知李坚这一演出计划,我感到他似乎有些过分冒险,但当我听完他的前两场音乐会后,我只想说,他早该这样弹了,为何要等到今天呢?艰巨的考验,是否必
期刊
舞台上,数十名乐手围绕于巴洛克时期的羽管键琴旁,他们中有提琴手、长笛手,亦有双簧管和小号手。他们在用巴洛克时代的古董乐器演释一场巴赫的盛宴——全套《勃兰登堡协奏曲》。  2019年5月8日,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在上海大剧院带领观众与巴赫进行了一场亲密的“约会”。古乐团的演释不同于我们熟知的现代交响乐团,在乐器的构成与乐曲的风格诠释上都尽可能地还原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和氛围。当美妙的弦乐声响起,现场的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