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哀而不伤”的儿童文学苦难叙事:以小说《青铜葵花》为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qqz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文轩著的《青铜葵花》通过讲述大麦地的一户农家少年经历苦难的历程和其显示的风度,阐释了作家对“苦难”意义的深刻理解—“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开始才有苦难与痛苦的。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是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苦难是表现悲剧的一种方式,但作者提出在苦难面前保持强大的优雅态度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压抑的基调,达到“哀而不伤”的叙事效果。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欣赏《关雎》之后作出的评价,通常理解为“快乐不应过分,悲哀充分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不要过度,以免伤害身心”,强调情感的释放要有所节制。在曹文轩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苦难情节,作者针对儿童的阅读心理情况,节制苦难带来的悲伤情绪,表现为故事题材的巧妙选取、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民族性格的挖掘三方面。
  一、述说苦难由天灾人祸、生离死别构成的悲剧故事
  通常,苦难常常以天灾人祸的方式降临到人的身上,在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中也是如此,常常采用生离死别的情节引起读者的共鸣。从“人祸”这一层面来看,它降临在小说人物女孩葵花、葵花的父亲、男孩青铜身上,使人物身份具有悲剧性,由身份的悲剧带来一系列的苦难遭遇。作家曹文轩在小说里赋予葵花父亲一个雕刻家的身份,将苦难的历史记忆放到人物的身上,形成身份的悲剧。而作为雕刻家的女儿葵花,她也是悲剧的,母亲早逝,在大麥地的这段日子里又遭遇父亲的溺水身亡,本该享受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她却承受了这个年纪本不该承受的痛苦,但是意外的发生与苦难何时降临是谁也无法预料到的,这就表达了曹文轩作家的苦难观—人无法逃避苦难。
  身份的悲剧性在另一个主人公身上则表现为身体的残缺,小说人物男孩青铜因火灾变成哑巴,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一个农家失声少年来说是痛苦的。而作者选择用“爱”去化解儿童内心的悲哀,不幸的青铜拥有一个爱他的奶奶,奶奶在青铜最孤独的时光里无声地陪伴着他。此外,在曹文轩的儿童文学里还常常出现一些动物,而这些动物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就是朋友,儿童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这是曹文轩儿童文学的特色,作者用爱与大自然的美去化解苦难,从而达到“哀而不伤”的艺术效果。
  “天灾”是雪上加霜,狂风、暴雨、蝗灾,作者用童真、贵人相助的方式去消解由天灾带来的悲伤情感,使人物苦中作乐,在绝望中获得希望。小说中的第一次天灾是狂风暴雨,青铜家的房子的茅草屋顶被风刮跑了,家徒四壁,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青铜一家人依然表现顽强乐观的精神,没有被苦难打倒。在他们回家找东西的时候,看到破败不堪的环境,心情是很低落,但是作者在此时安排了一个惊喜,那就是水里出现了鱼,让孩子们一下子转移注意力。在此,抓鱼的“乐趣”和家徒四壁的“苦难”,孩子们的笑声驱散了天灾营造的悲凉氛围,恰当地节制了由无家可归产生的悲哀情绪。作品中,还以贵人相助的方式给苦难中的人物带来希望。在《芦花鞋》的这一章节中,青铜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依然坚持把剩下的十双手工芦花鞋拿到集市上卖,饥寒交迫的他眼看一双鞋子都卖不出去,陷入困境之中,而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一群从乡下返城的干校人员,将芦花鞋视为手工艺术品,一下子把鞋子买完,改变了青铜的困境。
  二、在苦难之中散发人性美,从个体透视强劲的民族性格
  在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既有扁平的人物形象,也有圆形的人物形象,有绝对的好人,没有绝对的坏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战胜苦难,展现人身上的美好品质与强大的精神。小说中对人性深度的展示与挖掘,塑造了未来的民族性格且为儿童提供了人性的基础,这一写作手段也使小说达到哀而不伤的艺术效果。
  首先,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往往物质匮乏而精神丰满。小说《青铜葵花》里的主要人物青铜一家人就是承载着人类的善良、勤劳、坚强等美好道德品质。在小说里,他们领养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孩葵花,待她如亲生闺女,给予她无私的爱。这户人家在物质上是匮乏的,但在精神层面是丰满的,贫穷不影响他们拥有最高级的修养—善良。还有一个优秀的道德品质就是勤劳,因为多养育了一个孩子,经济负担就更大了,可他们没有被打倒,而是用十二分的耐心与韧性去劳作攒钱。冬天,青铜一家人就编织芦花鞋,并拿到集市去卖,即使冰天雪地,男孩青铜却表现出超人的顽强。
  其次,曹文轩小说里的反面人物也不是彻底的坏,这些反面人物往往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变得善良起来。在《青铜葵花》这部小说里,嘎鱼一家人既是苦难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天灾给人带来的苦难是谁也无法逃避的,比如下暴雨发洪水的时候,嘎鱼家的鸭子都被洪水冲走,造成财产的损失。另一方面的“苦难制造者”则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男孩嘎鱼多次刁难青铜与葵花,嘎鱼一家人的种种行为给青铜一家带来痛苦。但是曹文轩没有把他们塑造成彻底的坏人,嘎鱼在听闻城里人要将葵花接走的时候,竟然帮助青铜家掩藏葵花,不让葵花被强行带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文轩笔下的儿童形象是丰富的,青铜葵花是真善美的形象代表,除此以外还塑造了嘎鱼这样调皮的男孩,但在曹文轩看来,这些搞恶作剧的男孩他的人性底色也是善良的,让读者看到了孩子性格的多样性,看到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所以,作者先抑后扬地描写了嘎鱼男孩形象,由苦难制造者形象转变为善良正义的积极形象,“坏人”的存在使情节紧张压抑,而“好人”的存在给人以安全感,所以作者的这个形象塑造的变化调整的叙事的节奏与故事的氛围,达到“哀而不伤”的艺术效果。
  三、诗意的书写冲淡苦难
  曹文轩作品常常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田园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独特的风景描写,营造一个唯美干净的世界。作者将苦难放置在一个和谐美丽的环境中,用“美”浸润“苦难”,让穿插在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调节困难叙事的紧张节奏,形成“哀而不伤”的艺术效果。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里有风景美、人物美、动物美,所有的这些美的存在起到抗衡现实苦难的作用。首先,作者笔下风景既现实又浪漫。这里的现实性指:“风景是具有物质感的,它们是有形的,明确的,现实主义风景对情节是有作用的,是故事的一部分。”童年的生长环境对曹文轩的写作产生较大影响,苏北水乡使他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小说中最常见的景物有河流、船、天空、鸟类、庄稼等,它们的存在符合自然规律,又体现中国苏北的地域特色与文化性质。《青铜葵花》这部小说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被芦苇包围、有大河流经过的大麦地村庄中。“芦苇”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而成片的芦苇在随风摆动的时候又具有神秘感,大麦地就在芦苇下若隐若现,仿佛“桃花源”,给人以神秘感。“河流”是流动的水,“水”具有包容性,滋润万物又不争高下;“昼夜流淌”的河流,给人以动感,河水的流逝便是时间的流逝,在小说中河流的存在使凝固的空间和时间流动起来,使环境具有生机。“流水的哗哗声与芦苇的沙沙声”反衬出这个村落的静谧,营造出大环境的古朴优美的氛围。其次,“青铜”“葵花”既是物也是人。从物的角度来说,“青铜”是冷色调的,具有历史感,是岁月沉浸下的冷峻、沉稳;“葵花”是暖色调的,色彩欢快明朗,作为物,它向阳,热烈而奔放。我们在两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物的性质与人品性的结合,男孩青铜是无声的、沉稳的,女孩葵花是热情的、温暖的,生命的姿态是坚强的。最后,“风景与人常常处在交流的状态,风景能够抚慰心灵感伤的人”。在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一花一草都是有生命的,是“与人息息相通,与人并无两样的同等生命”。作者通过景物美的组合,打造了一个干净优美的乡村世界,营造出和谐氛围。
  曹文轩小说的美感就源于那些美好的意象,作者建构了一个“田园乌托邦”,而这个环境里发生的苦难被“美”冲淡,使儿童文学叙事哀而不伤。
其他文献
那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海边县城,我穿过了杭州的细雨,以及在合肥遇到的喧嚣的婚礼。我走出车站看到了清晨的阳光,看到了阳光中残存的很久之前的暴风雨。  我踏上一辆公交车,踏上这辆车犹如踏上命运。我看着车窗外的河流,看着河流在绿色的大地上绵延,就像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人背靠着洁白的墙壁,就像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人站在静谧而燠热的夜空下。  我住进一个宾馆,它靠近蟠龙公园,靠近新华书店,靠近一个早餐卖小笼包和咸豆浆
摘 要:近些年来,网路文学与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动漫作品的取材,不再满足于现实世界的人与物,转而向“上”追寻,由现及古,不断向前延伸。而当毫无奇幻色彩的凡人世界对读者与观看者而言,变得没有吸引力不再神秘时,神话题材便成为了新兴的创作土壤。对于这种神话题材改编与重述的作品,市场往往也表现出了极其热烈的反响。本文便是以分析网络文学及其改编作品来概括阐释这种重述神话的新晋趋势,同时解释这种趋势出现的原
那些云,更早抵达黄昏  无限蔓延的细节  疯长着想象  探出的枝头,  緊握着我的忧伤  不敢用穷尽的语言,  喊醒疼痛的胎记  害怕夜幕,撕开所有的黑  现在,我只想动用一条河流来相爱  波光和云影已备好,水蓝得不能再蓝  每一朵涟漪,都开唯一的花  任意打开一朵,都足够我们  忍着痛,倾尽一生
摘 要:拉斐尔·克拉泽尔在《屈原与艺术家》中探讨了屈原形象在艺术家作品中的变化,从中分析了社会现实与文人心态的关系。屈原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在文人和社会现实中扮演重要的情感表达的角色。  关键词:拉斐尔·克拉泽尔;屈原;艺术家  作者简介:尚志会(1995-),男,汉族,南通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成名作,发表于1949年,凭借此剧米勒获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三大奖项并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米勒创作的戏剧注重美国小人物的普通生活。当时的美国,物质社会极度发达,精神世界却极度匮乏。《推销员之死》刻画了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形象,他怀揣梦想却一身不得志,盲目估计了自己以及儿子的能力导致了他一生的悲剧。本文从洛曼的人际关系方面着手来讨论人性的复杂。  关
综合对比世界上的华文文学格局,北美地区的华文作家群体大多受到过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滋养,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优势,因此该地区华文文学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而欧洲地区的华文文学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且华文作家之间沟通交流不频繁,分布也较为分散,导致其发展态势相对缓慢。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女性书写,即以语言和性别作为分类要素,以女性的生活为题材,在文本中将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经验及心理状态展现出来,结合对
一只鸟  或许是冷,或许是饿  飞进了食堂  吃饭的人陆续进来  她惊恐地飞来飞去  撞在玻璃上噼啪作响  时而停在风扇上,  時而停在应急灯上  她的心跳得比人心更慌  一大把一大把浪费的粮食  告诫她——  千万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到处都是透明的墙
摘 要:美国的情景喜剧作品众多,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合作原则有四项参数: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本文以美国经典情景喜剧《老友记》为例,从违反合作原则理论的视角切入,分析探讨其产生言语幽默的原因。  关键词:合作原则;老友记;言语幽默  作者简介:阚海月(1995-),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本文从李健吾批评著作中的关键词“生命意识”出发,从批评理想的践行与批评标准的建立两个方面,论述李健吾所形成的以生命意识为核心的批评理论,探讨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李健吾;生命意识;文学批评理论  作者简介:刘思捷(1994-),女,蒙古族,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文学批评与文艺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任何一种语言都始于它的早期词汇架构,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词汇意义一直是语言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现代语义学有三块基石:新洪堡特主义背景下的语义场理论,社会功能结构主义背景下的语义成分分析法;建立在指称意义基础上的关系语义学的系统意义。本文从语义成分分析法的视角切入,对英语词汇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义成分分析法;英语词汇意义;动词  作者简介:阚海月(1995-),女,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