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大骨节病踝关节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boy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大骨节病踝关节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设计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大庆市第五医院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的大骨节病踝关节病变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疼痛情况,踝-足评分系统及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评分评价行走功能,并以问卷调查形式调查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

共调查40例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6.2 ± 1.0)、(2.3 ± 1.2)、(1.6 ± 0.4)分;踝-足评分分别为(53.3 ± 6.8)、(86.6 ± 5.1)、(88.7 ± 6.2)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评分分别为(15.9 ± 4.1)、(36.9 ± 4.9)、(41.8 ± 6.4)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3.1 ± 4.0)、(75.4 ± 6.6)、(88.7 ± 10.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1、2.6、2.3、2.5,P均< 0.05)。其中,治疗后6、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踝-足评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 0.05)。

结论

利用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大骨节病踝关节病变患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明显改善患者行走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其他文献
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中,鼠疫菌与其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在一定地理景观内以及特定区域的生物群落中构成了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目前,鼠疫菌的保存机制主要概况为:①宿主动物、蚤(蜱等)保存学说;②鼠疫菌自身突变保存学说;③蚤-宿主-蚤保存学说;④土壤保存学说;⑤鸟类及非生物因素保存学说;⑥其他耶尔森菌突变保存学说。文中针对鼠疫菌在疫源地保存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目的观察不同碘营养水平对哺乳期大鼠乳腺组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酶(mitogen extracellular kinase,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及钠碘转运体(Na+-I- Symporter,NIS)的表达及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的影响,探讨在差异性碘饮食中哺乳期乳腺MEK
心肌纤维化是心肌正常组织结构中出现的以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过度沉积及异常分布为主要表现的病变。微小核糖核酸(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长度约为22 bp的单链RNA,通过与其靶基因mRNA互补配对,在转录后水平介导基因调控。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s在心肌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心肌纤维化预防和治疗的靶点,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泡型棘球蚴病与肝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就诊于青海红十字医院超声科的36例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和31例肝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肝泡型棘球蚴病与肝恶性肿瘤的灰阶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表现特征。结果①灰阶超声:36例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共发现病灶49个,病灶最大面积(5.06 ± 2.46)cm2,边界尚清,内部为较低回声、欠均
目的了解布鲁菌病合并附睾睾丸炎与非合并附睾睾丸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1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症科223例男性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2例合并附睾睾丸炎患者与201例非合并附睾睾丸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应用SPSS 23.0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目的探讨儿童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为其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感染科确诊的儿童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特征、临床症状特点、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按照病例对照方法选取同时期成人布病患者,对比分析儿童与成人布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65例儿童布病患者,以> 12~ 15岁年龄段
目的探讨低硒条件下T-2毒素中毒大鼠关节软骨细胞死亡形式。方法选择32只雄性健康SD大鼠,按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6只,分别给予硒含量为101.5、1.1 μg/kg的常规和低硒饮食。30 d后,将常规饲料组分为对照组和T-2组,低硒饲料组分为低硒组和低硒+ T-2毒素组,每组8只大鼠。T-2毒素组和低硒+ T-2毒素组每日给予T-2毒素(100 μg/kg)灌胃饲养。30 d后处
目的探讨成人大骨节病患者髌骨稳定性与膝关节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9月,采用一次性横断面调查方法,对甘肃省岷县店村镇柏柳村、折庄村、建村143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进行调查,患者拍摄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膝关节正、侧位片,髌骨轴位片。测量X线片中Insall指数、外侧髌股角、沟角、适合角、髌骨外移率、髌股指数等形态学参数,同时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
大骨节病自发现以来,尽管其流行趋势已显著控制,但其病因、发病机制一直是世界性医学谜团之一。面对大骨节病人体软骨组织和细胞难以获取且体外不易构建的困境,应关注大骨节病自发性和诱发性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借鉴诱导多能干细胞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大骨节病疾病细胞和组织模型,重现大骨节病儿童骺软骨、骺板软骨和关节软骨的发育过程,进而应用于验证高危环境因素致大骨节病软骨坏死的特异性生物学机制和靶向治疗药物的
氟的主要靶器官是骨相组织,临床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其中,氟骨症发病机制不清且尚无特异的治疗手段,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研究表明,氟对骨细胞调控的分子机制涉及较多信号通路蛋白和功能基因的异常改变,然而氟对这些信号蛋白和功能基因的调节机制仍不清楚。微小RNA(miRNA)是一类具有调节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功能的非编码RNA,在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miRNA与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