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叩智慧之门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u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导致同一性,文化全球化又加深差异性和多样性,世界各地都有物欲释放和诚信缺失的现象。在社会资本、文化能力和伦理智商呈现出普遍下降的今天,需要继续发展科学技术,更需要培养做人的智慧。这种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智慧,每一个人都必须亲自经历,并用心去体验,没有捷径可循。
   今天,因为传播科技的突飞猛进,掌握信息很容易,对人文学(文学,历史及哲学)的冲击非常大,青年也出现了“把信息混同于智慧”的趋向。曾几何时,博闻强识是学养的标志,香港中文大学的刘殿爵教授曾对我说,他所发表的论文从来不涉及两汉以后,因为必须把握“全部”资料才有发言权,只有饱学之士才能凭记忆指明某一文本出自何典、何章。在搜索系统完备的今天,这种前人以皓首穷经的功夫所取得的学识已成为普通大学生都具备的基本功了。但,信息究竟不是知识,如果不能把散离的数据形成有系统的概念,即便运用电脑的技术很纯熟,也根本无法进入人文学的世界。熟读、细读、精读核心文本的基础训练还是不可或缺的。
   知识和智慧属于不同的层次,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智慧的深浅没有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不少“文盲”却很有智慧。譬如,世界各地没有书写文字的原住民,就是靠他们的长老口传心授,把长期凝聚的智慧一代代承接下来的。公认的、极有智慧的人物也有不识字的,比如传闻中的六祖惠能。哈佛的校徽,上面有三本书,其中两本是打开的,有一本却是扣着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智慧是不能只从知识里得到的。现代科学认为,随着我们理性的发展,无知也随之向前发展。儒家传统里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观点,才是真正的智慧。
   但是,智慧和知识确有密切的关系。宋代的张载说“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有本质的分别,但“德性之知”并不完全脱离“闻见之知”,可以作为我们的参照——知识并非智慧,但智慧不离知识。我们的心灵必须超越感性,进入知性,进而提升到理性,才能自我净化,才能客观地摄取知识,才能为智慧创造契机。前面提到的原住民的精神领袖和惠能都不只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他们都有知性和理性的能力,不过他们的境界更高,因为他们还体现了由悟性而开启的智慧。
   智慧和精神性的关系如何呢?一提到精神性,就很容易和宗教联系起来。我对印度思想家提出精神性的原因颇有“了解之同情”。自从2004年我应邀到印度担任“国家讲座”,在五大城十所高等学府发表一系列有关儒家人文精神的讲座以来,结识了数十位当代印度的哲学高人,芭拉苏柏拉曼尼亚即是其中之一。他所强调的精神性不仅适用于“核心文明”的五大传统——犹太教、兴都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和希腊哲学中突出德性伦理的精神有关。
   人类有三种从远古就赖以生存的基本智慧,其中之一就是听的能力。中文“圣”的繁体字有一个耳,意思是能听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以后的“耳顺”,即是突出精神性的“听德”,“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把实然和应然融为一体,也就是艺术自由和道德律令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人格成长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从孟子对自我实现的描述中窥得几分信息:善,信,美,大,圣,神。这里的“圣”和“神”都是描绘至善人格的价值。“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凸显了转化自我而又转化世界的人文精神。
   陆象山曾说过,“吾虽一个大字不识,也可堂堂正正做人”。这至少表明了人格的培养不能全靠知识的积累来完成。在经济全球化导致同一性,而文化全球化又加深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信息时代,世界各地都有物欲释放和诚信缺失的现象。在社会资本、文化能力和伦理智商呈现出普遍下降趋势的今天,我们需要继续发展科学技术,更需要培养做人的智慧。这种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智慧,每一个人都必须亲自经历,并用心去体验,没有捷径可循。
  编辑/独渚
其他文献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少年时代经营过商业,对商品、货币、商业贸易等问题有较丰富的直接知识。管子认为,“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也。”人们的普遍心理是“夺之则怒,予之则喜”。因此,管子反对只取不予的做法,认为这会引起危及国家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他还认为只予不取也不好,因为国家没有财政收入,政权就无法生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管子提出了著名的“形予实取”思想,指出管理者应该特别讲求“取”
期刊
安宁和快乐的世界就在我们的指端。我们只需要去感知它就可以了。当我走进厨房里的时候,我或许会问学生:“你在做什么?”如果她说:“师父,我在切胡萝卜。”我会感到有点失望。我希望她能脱离历史层面而触摸到终极层面。她只需抬头微笑就可以了。或者她在想别的事情,而我的问话将她带回到当下,她可以抬头说“谢谢你”,或“我在呼吸”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回答。  你不必死后才能进入天国,事实上,你必须活着的时候就这样做。
期刊
外化而内不化  庄子带着学生上山,看到一棵“不成材”的树,树龄很长;下山之后拜访朋友,朋友杀了一只“不成材”的鹅来款待他们。学生迷惑了,不知该不该成材。庄子的选择是: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保持清明之心,观察每一种情况,随时调整策略,设法活得轻松而长久。  我们不能离开人群而生活,如何与人群相处?庄子的建议是先做到“外化”,再修练“内不化”。外化就是外在的言行与别人差不多,既不标新立异,也不愤世嫉
期刊
立春   东风解冻,万物复苏。   沿着河畔的欢歌笑语,攀上越飞越高的风筝,落在二月的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荡开春天的帷幔。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吃萝卜、面饼等(俗称咬春)、鞭打春牛、踏青等习俗来寄托一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期刊
传播传统文化要有基地  记者:王院长,您好。您从事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那您是怎么与国学结缘的?  王新华:我年轻时候,由于传播手段的缺失,国学存在着断层现象,不能与当下结合。和我同时代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对国学是没有认知的。在我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譬如在工作方面,我以前从事策划、企业培训方面的工作,我就发现很多企业领导都有困惑,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求学方面,我有很多同学弃文学理,
期刊
以赏罚管理臣民是《韩非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君主驾驭臣下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本人的能力,还在于他对赏罚大权的控制力度。如果君主对赏罚之事做到绝对掌控,那么所有人都会按照君主的意愿做事;而一旦大权旁落,君主就必然失势。由此可见,赏与罚是君主得以制人而不制于人的重要工具。  【原典】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危而归其利矣。 ——《二柄》  
期刊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四大顽症之一。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主要功能之一是纳气。因此,肺、脾、肾功能失调,可发生哮喘;在治理上,也以调理肺、脾、肾功能为主。未发作时扶正为先,即以补法;发作时攻邪为主,即以泻法化裁。   保健原则  哮喘主要病机为:水液代谢障碍,痰饮内伏,在诱因、特别是寒邪内侵的作用下发作,从病机上的病性看多属北方,所以,哮喘病人的养生保健原
期刊
利益分配是领导艺术的关键环节,一个国家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就没有和谐与幸福。一个单位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就没有忠诚的下属与员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分配所产生的效果,与“利益”的丰厚程度并不总是成正比。“利益” ,不能简单地以金钱来衡量,它还应该包括公平、尊严、希望。对于某些基层人士来说,细微的利益就能使他士气振奋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块烤肉、一匹马、一次吮伤  
期刊
在《史记》当中,有三个仅仅露过脸的小人物。说他们“小”,是因为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民百姓。然而,如果没有他们三个,中国的历史也许会受到影响。  第一个小人物——渔父  渔父是《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一个靠捕鱼为生的老头,也是伍子胥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渔父,伍子胥可能在到达吴国之前,就被楚国的军队追杀了,就不可能有“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的壮举了。  伍子胥的父亲
期刊
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讲过:“假如世界已经融合,那我就努力把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转向以精神为中心。”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我想,在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走上以精神为中心进程中,中国的国学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国学的“源头活水”  中国古代一般到明清,泛称古代的学问为“古学”。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为了和西学有所区别,就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