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一语总关情 一举一动感人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weitao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的语言对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诗意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要重视自身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和穿透力。
  
  一、有声教学语言的策略
  
  有声教学语言主要包括教师的提问语言、评价语言和讲述语言。
  (一)提问语言——言简意赅,指向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教师的提问语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提问语言应该做到言简意赅,指向明确。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慈母情深》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提问:“鼻子一酸”是种什么感觉?照理说“我”拿到钱应该感到高兴,可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简简单单的两句提问语言,却非常明确地为学生指引了学习的方向。学生带着“为什么会鼻子一酸”这个问题深入地阅读全文,去体会母亲的工作环境、一言一行中去寻找“鼻子一酸”的原因,有效地引领着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二)评价语言——量体裁衣,激励多变
  评价语言要做到“量体裁衣”,就要求老师运用评价语言要感情真挚、准确得体,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激励多变”就是要求教师的评价语言以激励为主,并且评价语言要常用常新,层出不穷,能时时因人、因情、因文、因境给学生新鲜的评语。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上的《长相思》,他的生成性评语是这样的:
  因人: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一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因文: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速较快)。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因境:你看到了纳兰性德辗转反侧的画面。
  因情:毕竟你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三)讲述语言——灵动激情,富有文味
  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无疑是最具有人性味和情感味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自然而然也就要求我们在讲述语言时,要有“激情意识”。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著名特级教师程少堂主张:“在触摸作者的情感心路,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的基础上,力求使自身的教学语言充满内在张力的激情,要讲生动,讲出感染力,使听者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之中。”此外讲述语言还要求教师做到灵动富有文学味,努力使自己的讲述语言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发展的动力。如著名特级老师王崧舟在上《长相思》有一段讲述语言,请看:
  师:纳兰性德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好吗?
  生:好
  师: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会有谁问?
  生:他的儿子。
  师: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会有谁问?
  生:他的父亲。
  师:好,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会有谁问?
  生: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菲菲,兄长送上一杯酒问道——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长亭外,芳草萋萋;长亭外,秋风瑟瑟;长亭外,雨雪菲菲。丰妙的词语,从王老师激情的语调中娓娓道来,多么富有文学味的讲述语言,学生不仅在领略语言美的同时,无形之中把这些词语当作了学习资源积累了下来。
  
  二、形态教学语言的策略
  
  教师的形态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举止语言和穿着语言。
  (一)举止语言—— 一举一动,传情达意
  举止是人们交往过程中通过身体行为和表情变化来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时,如果能在语气、语调、语流变化的同时,再配合适当的举止,就能把学生带进与教材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课文中的内容能形象生动地再现在脑海中,有利于促进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的纵深发展。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板书课题时一笔一画,凝重而又缓慢。然后问学生:你从老师的写字中体会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通过写字告诉我们写字就要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另一个学生说:从老师的写字中我可以看出老师写这个题目时心情是非常地沉痛。
  于老师的举止语言就是告诉学生:“语文就是一种文化,作为中国人理应要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还告诉学生:“圆明园的毁灭那是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学生从老师的举止中感受到了这一点。
  举止语言是一个教师内在修养和外在形体表现的综合反映。我们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举止语言的运用。正如有专家所言,装潢并不是建筑的主要材料,可是它可能使建筑身价倍增。举止风度虽然不是教师的主要品质,可是它使教学活动跃入一种新的境界,也唤起了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穿着语言——与境相融,无声育人
  医学专家认为:颜色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给人产生影响。红色会产生活泼生动,能激发人的兴奋。黄色:使人欢快、喜悦,给人一种希望的体验。绿色:使人感到怡静、平和、温柔。紫色象征威严和高贵。黑色具有庄严、压抑悲哀之感。白色象征素雅、纯洁。作为语文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穿着,力求与课文的情境有机地融合起来,起到无声育人的效果。如庄严、压抑悲哀之感的课文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穿着黑色的衣服来上课,像《十里长街送总理》等一类的课文;像喜庆的课文如《开国大典》等之类,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穿着红色的衣服来上课。
  教师的穿着语言,我们不能看做是简单的率性而为的行为,它应当带有某种示范意义,具有育人的效果———可以说,教师着装,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堂无声的礼仪课。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对自身教学语言的使用策略,使自身的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借此来有效地引领学生的言语人生和诗意人生。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障碍,甚至出现思维停滞或者混乱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适时而巧妙的点拨。所谓“点”就是指点,给学生某种启发性的指示,在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拨”就是富有启发性的引导,使学生“拨开云雾重见天日”。点拨能积极地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获得新的发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及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个人素养的全面提高顯得尤为重要。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是语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包括文学常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基于此,重读《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该书作者为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
在语文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不仅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化难为易,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这里以苏教版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一得。    一、图文结合,了解“台湾”    《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学生读后很快能从字面上认识到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但是,台湾的地理位置和宝岛的真正内涵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却一概不知。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
设计理念    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原点,即以人为本,促进发展。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努力改变“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因素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少”的不良现象。对《特殊的葬礼》教学,我们应跳出环保的窠臼,要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多形式地走进文本,既读文本,又思文本,更要悟文本;继而抓住文本空白处挖掘,以丰富文本的内涵,把阅读过程变成发现问题
习作内容    假如鱼能说话,它会说什么呢?请你以“鱼的心里话”为话题,大胆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题目自拟。    教学理念    想象不是凭空捏造,要有事实支撑,必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必须以表达自己已有的观点、真实的情感、未来的憧憬为前提。想象作文一要想得开,二要收得拢。  首先,充分发挥班级群体的优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假想“我”就是一条鱼
张翎的《流年物语》自2016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以来,便获得较多的关注。小说共十个章节,主要围绕三代人的故事展开,借助十种“ 物”的视角洞察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贫穷与饥饿交织下的人性和欲望、坚持和妥协。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叙事策略的革新,相比于张翎在2016年之前出版的作品,《流年物语》则在叙事上融入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并行、限知视角与全知视角的交替、复调的多声部的技法,力图通过这
《桃花心木》这篇课文借种树育人,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课文末尾作者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后,深受感动,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神话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湖、救”等16个生字,会写“义、求”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悟意境、积累语言。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的好品质。
友人烙画作品在全国获奖,遂应邀前往小聚。道贺席间,听友人侃侃而谈:“知道吗,这幅作品的木板材料是我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一分钱没花,一点时间都没用,我只是看木板的质地和纹路特别好,最后竟然……你们说说看,这是老天开眼,天赐我宝,我真是运气好呀!”另一友人说道:“非也,在你眼里是块宝,而在我等眼里就只能是垃圾,即使被我们看见了也会视而不见。不仅如此,即使也是同样的一块板给别人来烙,也未必一定能得奖。这就
李朋(以下简称“李”):《老三》的故事情节是由一条狗串联起来的,为什么会考虑写这样一部题材的小说?  张保庆(以下简称“张”):我当时写这本书的一个主要缘由,是我本身喜欢狗。我从1958年就开始养狗,那条狗可以说是小说中老三的原型。它通人性。我父亲也很喜欢它。这条狗聪明到什么程度呢?书中因为情节的需要,我没有多说。我放学回来,它会在村口等我;我去放羊,这条狗虽然不是牧羊犬,但是它跟在羊的后面,把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