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的语言对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诗意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要重视自身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和穿透力。
一、有声教学语言的策略
有声教学语言主要包括教师的提问语言、评价语言和讲述语言。
(一)提问语言——言简意赅,指向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教师的提问语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提问语言应该做到言简意赅,指向明确。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慈母情深》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提问:“鼻子一酸”是种什么感觉?照理说“我”拿到钱应该感到高兴,可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简简单单的两句提问语言,却非常明确地为学生指引了学习的方向。学生带着“为什么会鼻子一酸”这个问题深入地阅读全文,去体会母亲的工作环境、一言一行中去寻找“鼻子一酸”的原因,有效地引领着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二)评价语言——量体裁衣,激励多变
评价语言要做到“量体裁衣”,就要求老师运用评价语言要感情真挚、准确得体,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激励多变”就是要求教师的评价语言以激励为主,并且评价语言要常用常新,层出不穷,能时时因人、因情、因文、因境给学生新鲜的评语。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上的《长相思》,他的生成性评语是这样的:
因人: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一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因文: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速较快)。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因境:你看到了纳兰性德辗转反侧的画面。
因情:毕竟你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三)讲述语言——灵动激情,富有文味
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无疑是最具有人性味和情感味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自然而然也就要求我们在讲述语言时,要有“激情意识”。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著名特级教师程少堂主张:“在触摸作者的情感心路,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的基础上,力求使自身的教学语言充满内在张力的激情,要讲生动,讲出感染力,使听者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之中。”此外讲述语言还要求教师做到灵动富有文学味,努力使自己的讲述语言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发展的动力。如著名特级老师王崧舟在上《长相思》有一段讲述语言,请看:
师:纳兰性德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好吗?
生:好
师: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会有谁问?
生:他的儿子。
师: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会有谁问?
生:他的父亲。
师:好,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会有谁问?
生: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菲菲,兄长送上一杯酒问道——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长亭外,芳草萋萋;长亭外,秋风瑟瑟;长亭外,雨雪菲菲。丰妙的词语,从王老师激情的语调中娓娓道来,多么富有文学味的讲述语言,学生不仅在领略语言美的同时,无形之中把这些词语当作了学习资源积累了下来。
二、形态教学语言的策略
教师的形态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举止语言和穿着语言。
(一)举止语言—— 一举一动,传情达意
举止是人们交往过程中通过身体行为和表情变化来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时,如果能在语气、语调、语流变化的同时,再配合适当的举止,就能把学生带进与教材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课文中的内容能形象生动地再现在脑海中,有利于促进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的纵深发展。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板书课题时一笔一画,凝重而又缓慢。然后问学生:你从老师的写字中体会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通过写字告诉我们写字就要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另一个学生说:从老师的写字中我可以看出老师写这个题目时心情是非常地沉痛。
于老师的举止语言就是告诉学生:“语文就是一种文化,作为中国人理应要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还告诉学生:“圆明园的毁灭那是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学生从老师的举止中感受到了这一点。
举止语言是一个教师内在修养和外在形体表现的综合反映。我们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举止语言的运用。正如有专家所言,装潢并不是建筑的主要材料,可是它可能使建筑身价倍增。举止风度虽然不是教师的主要品质,可是它使教学活动跃入一种新的境界,也唤起了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穿着语言——与境相融,无声育人
医学专家认为:颜色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给人产生影响。红色会产生活泼生动,能激发人的兴奋。黄色:使人欢快、喜悦,给人一种希望的体验。绿色:使人感到怡静、平和、温柔。紫色象征威严和高贵。黑色具有庄严、压抑悲哀之感。白色象征素雅、纯洁。作为语文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穿着,力求与课文的情境有机地融合起来,起到无声育人的效果。如庄严、压抑悲哀之感的课文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穿着黑色的衣服来上课,像《十里长街送总理》等一类的课文;像喜庆的课文如《开国大典》等之类,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穿着红色的衣服来上课。
教师的穿着语言,我们不能看做是简单的率性而为的行为,它应当带有某种示范意义,具有育人的效果———可以说,教师着装,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堂无声的礼仪课。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对自身教学语言的使用策略,使自身的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借此来有效地引领学生的言语人生和诗意人生。
一、有声教学语言的策略
有声教学语言主要包括教师的提问语言、评价语言和讲述语言。
(一)提问语言——言简意赅,指向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教师的提问语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提问语言应该做到言简意赅,指向明确。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慈母情深》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提问:“鼻子一酸”是种什么感觉?照理说“我”拿到钱应该感到高兴,可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简简单单的两句提问语言,却非常明确地为学生指引了学习的方向。学生带着“为什么会鼻子一酸”这个问题深入地阅读全文,去体会母亲的工作环境、一言一行中去寻找“鼻子一酸”的原因,有效地引领着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二)评价语言——量体裁衣,激励多变
评价语言要做到“量体裁衣”,就要求老师运用评价语言要感情真挚、准确得体,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激励多变”就是要求教师的评价语言以激励为主,并且评价语言要常用常新,层出不穷,能时时因人、因情、因文、因境给学生新鲜的评语。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上的《长相思》,他的生成性评语是这样的:
因人: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一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因文: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速较快)。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因境:你看到了纳兰性德辗转反侧的画面。
因情:毕竟你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三)讲述语言——灵动激情,富有文味
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无疑是最具有人性味和情感味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自然而然也就要求我们在讲述语言时,要有“激情意识”。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著名特级教师程少堂主张:“在触摸作者的情感心路,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的基础上,力求使自身的教学语言充满内在张力的激情,要讲生动,讲出感染力,使听者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之中。”此外讲述语言还要求教师做到灵动富有文学味,努力使自己的讲述语言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发展的动力。如著名特级老师王崧舟在上《长相思》有一段讲述语言,请看:
师:纳兰性德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好吗?
生:好
师: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会有谁问?
生:他的儿子。
师: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会有谁问?
生:他的父亲。
师:好,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会有谁问?
生: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菲菲,兄长送上一杯酒问道——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长亭外,芳草萋萋;长亭外,秋风瑟瑟;长亭外,雨雪菲菲。丰妙的词语,从王老师激情的语调中娓娓道来,多么富有文学味的讲述语言,学生不仅在领略语言美的同时,无形之中把这些词语当作了学习资源积累了下来。
二、形态教学语言的策略
教师的形态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举止语言和穿着语言。
(一)举止语言—— 一举一动,传情达意
举止是人们交往过程中通过身体行为和表情变化来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时,如果能在语气、语调、语流变化的同时,再配合适当的举止,就能把学生带进与教材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课文中的内容能形象生动地再现在脑海中,有利于促进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的纵深发展。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板书课题时一笔一画,凝重而又缓慢。然后问学生:你从老师的写字中体会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通过写字告诉我们写字就要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另一个学生说:从老师的写字中我可以看出老师写这个题目时心情是非常地沉痛。
于老师的举止语言就是告诉学生:“语文就是一种文化,作为中国人理应要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还告诉学生:“圆明园的毁灭那是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学生从老师的举止中感受到了这一点。
举止语言是一个教师内在修养和外在形体表现的综合反映。我们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举止语言的运用。正如有专家所言,装潢并不是建筑的主要材料,可是它可能使建筑身价倍增。举止风度虽然不是教师的主要品质,可是它使教学活动跃入一种新的境界,也唤起了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穿着语言——与境相融,无声育人
医学专家认为:颜色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给人产生影响。红色会产生活泼生动,能激发人的兴奋。黄色:使人欢快、喜悦,给人一种希望的体验。绿色:使人感到怡静、平和、温柔。紫色象征威严和高贵。黑色具有庄严、压抑悲哀之感。白色象征素雅、纯洁。作为语文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穿着,力求与课文的情境有机地融合起来,起到无声育人的效果。如庄严、压抑悲哀之感的课文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穿着黑色的衣服来上课,像《十里长街送总理》等一类的课文;像喜庆的课文如《开国大典》等之类,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穿着红色的衣服来上课。
教师的穿着语言,我们不能看做是简单的率性而为的行为,它应当带有某种示范意义,具有育人的效果———可以说,教师着装,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堂无声的礼仪课。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对自身教学语言的使用策略,使自身的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借此来有效地引领学生的言语人生和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