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义的传媒产业几乎涵盖了与“传播”有关的所有行业,狭义的“传媒产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产业、报业、广告业以及新兴网络传媒业等。传媒作为一个产业,创造了日益巨大的产业价值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行业。美国媒介产品在国民经济GDP中的位置已经上升到了第二,仅次于它的航天工业。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约为3205亿元,比2004年增长11.9%。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国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21亿元。第三产业73395亿元,据此推算。正在转型中的中国传媒产业在GDP的贡献比重将近2%。对第三产业的贡献比重超过4%。
一、内蒙古传媒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建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传媒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出版社等一批传媒机构在内蒙古的传媒业的发展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此外各盟市也有一批报纸、电台、电视台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传媒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相继组建了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等,而内蒙古的传媒业在这一次大潮中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因而没能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传媒生态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新媒介不断涌现、渠道为王时代终结、媒介竞争进入白热化、国内各传媒集团力争做大做强、业外资本蠢蠢欲动、国际传媒巨鳄开始了在中国传媒市场攻城掠地。在此背景下,内蒙古传媒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很好的市场机会。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三个重要文件,明确提出:“构建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大区建设支柱产业之一,传媒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是实现文化大区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作为文化大区建设的鼓劲者和助威者,传媒产业为文化大区建设提供舆论配合和精神支撑,其快速持续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保障。
高速发展的同时,内蒙古的传媒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总体实力和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传媒产业本身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就2006年广播电视业的广告收入而言,内蒙古是2.55亿,而收入最多的广东省达到56.75亿,同是西部地区的四川省是12.62亿,前者是内蒙古的22倍还多,后者该数字也接近内蒙古的5倍。当然,这样的结果固然与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等客观因素有关,但不能否认,与内蒙古地区人们的认识相对滞后和发展观念落后、改革力度不够强等各种主观因素有很大关系。因此,充分利用内蒙古的文化资源,努力提升内蒙古传媒的实力,缩小内蒙古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的巨大的差距是内蒙古传媒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产业结构不平衡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而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有的传统产业如出版业急需用信息化、数字化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结构优化,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但进展一直不快。地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呼、包、鄂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文化传媒市场发展也比较快。而像阿拉善盟、兴安盟等经济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不发达,各方面措施不够得力,最终导致虽然各种文化资源丰富,但没有实力把握时机乘势而上。如此背景下,传媒等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它们的发展就显得更为迫切,要与经济的发展相促进,两者相得益彰。
第三,内蒙古传媒产业与内蒙古文化的结合大都不够紧密且流于表面,没有把握内蒙古民族文化深层次的内涵
自古以来,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各个民族就在内蒙古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这些文化都为内蒙古传媒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但一直以来内蒙古传媒产业对文化资源的挖掘远远不够而且流于表面,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精髓,以至于一提起内蒙古人们想到的就只是无垠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哈达奶酒敖包、风沙黄土以及落后的经济等等。因此,加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开发,全面提高内蒙古的文化生产力就必须认真调整传媒产业,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产业。
第四,内蒙古传媒业存在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文化产品的延伸开发不充分的特点
延伸产品的开发,在电影业中表现最为明显。在许多发达国家,影片本身具有“火车头”效应,多达70%的收入可能来自于后电影产业。后电影产业的开发,包括海报、音像制品、玩具、邮票、纪念品、电子游戏、主题公园、原创音乐、文学作品等等。我国一些媒介产品的开发,例如湖南卫视在推出超级女声后,又相继开发了其延伸产品,包括超女海报、李宇春歌曲专辑、何洁演唱会,甚至还有了电子游戏“超女连连看”。超级女声在操作上取得成功,不仅与大营销或者泛营销的概念有关,也与相关延伸产品得以开发有密切的关系。而内蒙古的一些比较成功的传媒产品《成吉思汗》《图雅的婚事》等等,大都止于电视电影的创作,而没有进行相关的后续开发。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的音乐部落也没有关于音乐的专辑出笼。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以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为开端,目的在于实现文化产品的最大限度的增值。在这方面,内蒙古传媒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加快内蒙古传媒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传媒产业的体制改革力度,促进人事制度的彻底改革
传媒产业具有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的体制,这种体制使得传媒产业面临各种尴尬境地。首先导致了传媒业的身份认同问题,报业集团到底是事业单位还是经营单位,还是两者的联合组织?这实际上是一个产权制度的改革问题。传媒企业要想成为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要想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做到“产权明晰”,这种明晰有助于传媒企业树立其市场主体地位,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竞争主体。其次,由于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经营管理 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传媒企业在关系到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没有决策权,这就导致了传媒业内在的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内蒙古的传媒产业应该按照其传媒产品的属性偏向加以区分。对于绝大多数兼具公共性和产业性质的传媒企业(如北方新报),可以依据《公司法》,按照整体改制的方式创新体制模式,实现“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的双轨制向企业体制的并轨,从而真正树立起该类媒体的市场主体地位,调动其面向市场的活力。而对于少数公共性属性较强的传媒组织可以考虑回归到事业体制(如内蒙古日报),以事业为主体,对其下属广告、发行等经营性资产有限分离,分别执行事业和企业的财务制度,按照政策规定对产业单位进行改制试点,支撑主业的发展。另外,就人事制度改革而言,内蒙古传媒业形成了“能进不能出”僵化的用人体制,尽管不少媒体采用了“聘用制、末位淘汰制”等改革措施,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实难题。因此,内蒙古传媒业可以借鉴央视编外人员管理改革的原则、机制、方法和手段对内蒙古传媒组织的人事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以最大程度地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二)组建传媒集团
1996年5月29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在广州报业集团成立后,全国各地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传媒集团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市场领域企业集团在新闻行业的体现。这些传媒集团的组建在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传媒产业的发展。首先,它有利于资源在各个部门间统一配置,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其次,由于规模经济规律在传媒产业的作用表现的非常突出,组建媒介集团有助于形成规模优势从而使媒体进一步降低生产制作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再次,组建传媒集团有助于增强媒体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当然,我国现在还存在由行政力量干预而非市场经济本身发展形成的媒介集团的问题,所以内蒙古传媒产业在媒介集团的组建过程中一定要变“政府主导”为“政府推动”,遵循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另外,在我国报业经济发展不均衡已经是既成的格局,那么在地处西部的内蒙古地区组建传媒集团时,应该如何利用优势资源避开不足并且吸收借鉴其它传媒集团的经验和教训是内蒙古传媒产业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扩大落地覆盖面积,使传媒产业成为整个内蒙古以及蒙古国的宣传和信息中心
以内蒙古卫视为例。它于1997年上星,是我国较早上星的卫星电视台。目前覆盖内蒙古全境,在全国31个省市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400多个地市县落地入户,收视人口近3亿。在国外,可收看到的地方有:蒙古国乌兰巴托、新西兰奥克兰地区、澳大利亚墨尔本和俄罗斯布里亚特乌兰乌德等。而且还在逐步扩大落地范围,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到更多地区。只有进一步扩大落地覆盖面积才能够为内蒙古传媒业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内蒙古地区本身具有的蒙古语言优势使得内蒙古传媒业包括部分报纸、广播、电视和出版物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蒙古语言地区——内蒙古和蒙古国进行宣传和信息传播,真正成为整个内蒙古以及蒙古国的宣传和信息中心。
(四)努力将传媒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市场能力
一方面,内蒙古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历史悠久的草原文化、灿若星辰的故事传说、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等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不竭的源泉。然而,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一种市场能力则是摆在众多媒体和从业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内蒙古传媒产业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特色牌。这种特色表现在其民族性和地域性两个方面。这就要求传媒组织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找到将传媒资源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契合点,大力挖掘可以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市场能力的方式和途径。就内蒙古而言,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特色本身就是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使得内蒙古传媒业能够做别人没有的东西,具有这种特质才有可能抓住受众,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内容的缺乏成为影响数字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在此情况下,内蒙古传媒业可以抓住历史机遇,将内蒙古的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内容产品推出。
(五)坚持内容为王树立市场观念和营销理念,将内蒙古传媒产业做大做强
中国传媒业走过了“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的时代,已经进入了“营销为王”的时代,所以媒介组织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对内蒙古而言,首要的就是要树立市场观念和“营销为王”的市场营销理念。所谓市场观念。表现在当今时代就是传媒要来越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满足多元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依托内蒙古的地域文化优势,推出一些具有“差异化”特征的产品。树立市场观念对媒介组织来说就是要对传媒的新闻内容应严格把关,但对于众多的娱乐节目和咨询节目,则必须去“经营”,这样不仅能够密切传媒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促成双方的互动,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资源的效益转换。还要充分认识市场营销观念的重要性,从产品生产之前的选题策划到产品生成后的各种推销手段的运用重视各种促销手段的运用,千方百计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
(六)大力引进和培育传媒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当今,传媒不仅是文化的集合地,也是高科技的展示平台。现代传媒产业,具有极为突出的现代知识经济特征。而知识经济是以高素质人才为基础的。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费弗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不一定是科技、专利权、产品素质和策略性定位等,而是优势人才和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这方面,内蒙古传媒业目前毫无优势可言。要想尽快改变这一态势,必须建设现代人才培养基地。内蒙古传媒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要积极引进和培育其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对内蒙古传媒企业来说,如何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择与任用机制,能否驾驭和留住优秀人才,以及是否拥有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都将关系到媒介企业的发展。所以,一方面要抓住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吸引和留住人才,让区外传媒人才的相关经验助战内蒙古传媒业;另一方面,对于传媒人才更重要的是自己培养,要立足自治区内各大高校,积极吸纳优秀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使其在实践中磨砺成为内蒙古传媒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内蒙古传媒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建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传媒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出版社等一批传媒机构在内蒙古的传媒业的发展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此外各盟市也有一批报纸、电台、电视台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传媒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相继组建了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等,而内蒙古的传媒业在这一次大潮中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因而没能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传媒生态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新媒介不断涌现、渠道为王时代终结、媒介竞争进入白热化、国内各传媒集团力争做大做强、业外资本蠢蠢欲动、国际传媒巨鳄开始了在中国传媒市场攻城掠地。在此背景下,内蒙古传媒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很好的市场机会。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三个重要文件,明确提出:“构建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大区建设支柱产业之一,传媒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是实现文化大区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作为文化大区建设的鼓劲者和助威者,传媒产业为文化大区建设提供舆论配合和精神支撑,其快速持续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保障。
高速发展的同时,内蒙古的传媒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总体实力和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传媒产业本身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就2006年广播电视业的广告收入而言,内蒙古是2.55亿,而收入最多的广东省达到56.75亿,同是西部地区的四川省是12.62亿,前者是内蒙古的22倍还多,后者该数字也接近内蒙古的5倍。当然,这样的结果固然与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等客观因素有关,但不能否认,与内蒙古地区人们的认识相对滞后和发展观念落后、改革力度不够强等各种主观因素有很大关系。因此,充分利用内蒙古的文化资源,努力提升内蒙古传媒的实力,缩小内蒙古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的巨大的差距是内蒙古传媒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产业结构不平衡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而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有的传统产业如出版业急需用信息化、数字化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结构优化,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但进展一直不快。地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呼、包、鄂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文化传媒市场发展也比较快。而像阿拉善盟、兴安盟等经济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不发达,各方面措施不够得力,最终导致虽然各种文化资源丰富,但没有实力把握时机乘势而上。如此背景下,传媒等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它们的发展就显得更为迫切,要与经济的发展相促进,两者相得益彰。
第三,内蒙古传媒产业与内蒙古文化的结合大都不够紧密且流于表面,没有把握内蒙古民族文化深层次的内涵
自古以来,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各个民族就在内蒙古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这些文化都为内蒙古传媒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但一直以来内蒙古传媒产业对文化资源的挖掘远远不够而且流于表面,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精髓,以至于一提起内蒙古人们想到的就只是无垠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哈达奶酒敖包、风沙黄土以及落后的经济等等。因此,加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开发,全面提高内蒙古的文化生产力就必须认真调整传媒产业,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产业。
第四,内蒙古传媒业存在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文化产品的延伸开发不充分的特点
延伸产品的开发,在电影业中表现最为明显。在许多发达国家,影片本身具有“火车头”效应,多达70%的收入可能来自于后电影产业。后电影产业的开发,包括海报、音像制品、玩具、邮票、纪念品、电子游戏、主题公园、原创音乐、文学作品等等。我国一些媒介产品的开发,例如湖南卫视在推出超级女声后,又相继开发了其延伸产品,包括超女海报、李宇春歌曲专辑、何洁演唱会,甚至还有了电子游戏“超女连连看”。超级女声在操作上取得成功,不仅与大营销或者泛营销的概念有关,也与相关延伸产品得以开发有密切的关系。而内蒙古的一些比较成功的传媒产品《成吉思汗》《图雅的婚事》等等,大都止于电视电影的创作,而没有进行相关的后续开发。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的音乐部落也没有关于音乐的专辑出笼。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以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为开端,目的在于实现文化产品的最大限度的增值。在这方面,内蒙古传媒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加快内蒙古传媒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传媒产业的体制改革力度,促进人事制度的彻底改革
传媒产业具有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的体制,这种体制使得传媒产业面临各种尴尬境地。首先导致了传媒业的身份认同问题,报业集团到底是事业单位还是经营单位,还是两者的联合组织?这实际上是一个产权制度的改革问题。传媒企业要想成为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要想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做到“产权明晰”,这种明晰有助于传媒企业树立其市场主体地位,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竞争主体。其次,由于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经营管理 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传媒企业在关系到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没有决策权,这就导致了传媒业内在的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内蒙古的传媒产业应该按照其传媒产品的属性偏向加以区分。对于绝大多数兼具公共性和产业性质的传媒企业(如北方新报),可以依据《公司法》,按照整体改制的方式创新体制模式,实现“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的双轨制向企业体制的并轨,从而真正树立起该类媒体的市场主体地位,调动其面向市场的活力。而对于少数公共性属性较强的传媒组织可以考虑回归到事业体制(如内蒙古日报),以事业为主体,对其下属广告、发行等经营性资产有限分离,分别执行事业和企业的财务制度,按照政策规定对产业单位进行改制试点,支撑主业的发展。另外,就人事制度改革而言,内蒙古传媒业形成了“能进不能出”僵化的用人体制,尽管不少媒体采用了“聘用制、末位淘汰制”等改革措施,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实难题。因此,内蒙古传媒业可以借鉴央视编外人员管理改革的原则、机制、方法和手段对内蒙古传媒组织的人事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以最大程度地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二)组建传媒集团
1996年5月29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在广州报业集团成立后,全国各地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传媒集团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市场领域企业集团在新闻行业的体现。这些传媒集团的组建在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传媒产业的发展。首先,它有利于资源在各个部门间统一配置,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其次,由于规模经济规律在传媒产业的作用表现的非常突出,组建媒介集团有助于形成规模优势从而使媒体进一步降低生产制作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再次,组建传媒集团有助于增强媒体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当然,我国现在还存在由行政力量干预而非市场经济本身发展形成的媒介集团的问题,所以内蒙古传媒产业在媒介集团的组建过程中一定要变“政府主导”为“政府推动”,遵循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另外,在我国报业经济发展不均衡已经是既成的格局,那么在地处西部的内蒙古地区组建传媒集团时,应该如何利用优势资源避开不足并且吸收借鉴其它传媒集团的经验和教训是内蒙古传媒产业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扩大落地覆盖面积,使传媒产业成为整个内蒙古以及蒙古国的宣传和信息中心
以内蒙古卫视为例。它于1997年上星,是我国较早上星的卫星电视台。目前覆盖内蒙古全境,在全国31个省市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400多个地市县落地入户,收视人口近3亿。在国外,可收看到的地方有:蒙古国乌兰巴托、新西兰奥克兰地区、澳大利亚墨尔本和俄罗斯布里亚特乌兰乌德等。而且还在逐步扩大落地范围,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到更多地区。只有进一步扩大落地覆盖面积才能够为内蒙古传媒业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内蒙古地区本身具有的蒙古语言优势使得内蒙古传媒业包括部分报纸、广播、电视和出版物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蒙古语言地区——内蒙古和蒙古国进行宣传和信息传播,真正成为整个内蒙古以及蒙古国的宣传和信息中心。
(四)努力将传媒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市场能力
一方面,内蒙古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历史悠久的草原文化、灿若星辰的故事传说、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等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不竭的源泉。然而,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一种市场能力则是摆在众多媒体和从业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内蒙古传媒产业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特色牌。这种特色表现在其民族性和地域性两个方面。这就要求传媒组织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找到将传媒资源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契合点,大力挖掘可以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市场能力的方式和途径。就内蒙古而言,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特色本身就是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使得内蒙古传媒业能够做别人没有的东西,具有这种特质才有可能抓住受众,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内容的缺乏成为影响数字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在此情况下,内蒙古传媒业可以抓住历史机遇,将内蒙古的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内容产品推出。
(五)坚持内容为王树立市场观念和营销理念,将内蒙古传媒产业做大做强
中国传媒业走过了“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的时代,已经进入了“营销为王”的时代,所以媒介组织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对内蒙古而言,首要的就是要树立市场观念和“营销为王”的市场营销理念。所谓市场观念。表现在当今时代就是传媒要来越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满足多元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依托内蒙古的地域文化优势,推出一些具有“差异化”特征的产品。树立市场观念对媒介组织来说就是要对传媒的新闻内容应严格把关,但对于众多的娱乐节目和咨询节目,则必须去“经营”,这样不仅能够密切传媒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促成双方的互动,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资源的效益转换。还要充分认识市场营销观念的重要性,从产品生产之前的选题策划到产品生成后的各种推销手段的运用重视各种促销手段的运用,千方百计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
(六)大力引进和培育传媒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当今,传媒不仅是文化的集合地,也是高科技的展示平台。现代传媒产业,具有极为突出的现代知识经济特征。而知识经济是以高素质人才为基础的。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费弗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不一定是科技、专利权、产品素质和策略性定位等,而是优势人才和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这方面,内蒙古传媒业目前毫无优势可言。要想尽快改变这一态势,必须建设现代人才培养基地。内蒙古传媒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要积极引进和培育其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对内蒙古传媒企业来说,如何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择与任用机制,能否驾驭和留住优秀人才,以及是否拥有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都将关系到媒介企业的发展。所以,一方面要抓住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吸引和留住人才,让区外传媒人才的相关经验助战内蒙古传媒业;另一方面,对于传媒人才更重要的是自己培养,要立足自治区内各大高校,积极吸纳优秀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使其在实践中磨砺成为内蒙古传媒业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