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基于不同学科特色的专题研究层出不穷。在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中,如何有效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不仅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而且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和英语学科的独特性。本文立足授课教师的主体视角,分析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探索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可取策略。
关键词:高职;课程思政;公共英语;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5.067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中国本土新兴的一种教育理念。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上海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提高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一经问世,国内许多高校就相继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與此同时,学术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经过前期诸多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课程思政”的概念如今已经比较明确。通过对相关教育实践和文献的研究,田鸿芬、付洪对“课堂思政”作出了界定。“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具体就是指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将值得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并最终为学生所接受,使其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从本质上来看,“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丰富与拓展,同时也是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内涵式提升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2 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概况
虽然英语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但却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承载的自然是以英语语言国家为主的文化。学习英语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去接触、理解西方文化。而“课程思政”作为一个中国本土化的教育理念,要融入英语课程之中须有巧思。前人在这一课题上的研究对我们的教学实践颇具指导意义,发人深思。
安秀梅在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存在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忽视中国文化、教学目的的功利性及文化交流的单向性”等问题。《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也应是一门中国文化传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使大学生获得“文化自信”,是《大学英语》课程重要的思政功能。
关于“课程思政”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问题,学者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贡献了很多可行的思路与策略。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有“课程思政”自觉、文化传播自觉,不断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提升“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能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教学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合理利用现有教材、更新完善通识教育系列教材、自编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拓展英语第二课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全国性赛事、校级活动、网络平台。黄云龙也在研究中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制度先行,明确大学英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设师资队伍,育人先育己;重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线上+线下”,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优化考核模式,以考促学。
3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本研究立足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教学主体身份,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个人实际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探讨“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力求所言所思源于日常,可落于实处,避免空谈大话。
3.1 增强思政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公共英语授课教师大都是英语语言专业出身,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从笔者所在学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来看,公共英语的授课教师全部都是英语语言文学或相关语言专业毕业。这些教师的优势在于语言基本功过硬,对英语语言国家、文化及其文学知识积累丰富,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但劣势在于汉语语言能力有一定退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有待加强。因此,要在教学中实施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就必须首先夯实自身的思政理论基础,提升综合人文素养。除了依靠自己读书学习,还可以向在校的思政课教师或思政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寻求帮助,通过在线慕课学习中西方文化知识,同时发挥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形成以教研室或部门为单位的学习风气。
3.2 结合高职特色,对接专业需求
同样是高等教育,同样是公共英语课,但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高职院校的特色就在于对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社会企业需求和岗位技术要求接轨,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和校企合作,公共英语课的教学目标也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因此,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也应把握高职特色,更加侧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劳动意识、工匠精神的培育。此外,针对不同的专业还应适当调整教学设计,使“课程思政”的目标更容易落到实处,被学生所接受,并应用到实训、实习和工作中。比如,在“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的主题教学中,面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共同探讨如何改进快递包装材料,使快递运输更加环保;面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让学生课前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环保装置,了解其机械结构,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发现;面对汽车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请他们用英语介绍新能源汽车的类型、环保优势和市场前景。 3.3 深挖教学材料,融通中外文化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知识、意识融入课堂,不是上思政课。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要立足教材及英语AB级考试真题等教学材料,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教学设计,杜绝生硬“植入”,避免知识点和思政点“两张皮”。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教材上没有的思政点不能生拉硬拽,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思政点不能总是以说教的形式呈现,而应善于寓教于乐,用故事讲道理。老旧教材应及时更新或修订。新旧教材的过渡时期可以用“活页式教材”来填补空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教学资源,不断改进“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还需注意的是,“课程思政”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并不是只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因此,公共英语课不能忘本,除了基础的语言知识,还需进一步将中外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批判性思维等融入教学中,这也是英语“课程思政”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3.4 优化教学设计,系统全盘考虑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組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第一条就聚焦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可见,要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不能一时兴起做一做便抛诸脑后,而应系统规划、从长计议。目前,很多高校都已逐步开展“课程思政”引领下的教学改革。作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除了在制度改革方面建言献策、认真落实,还需切实做好案头工作。从备好每一节课做起,在教学设计、教案讲义编写、课件制作上多下功夫。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不能只有点没有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在整体把握、全盘考虑、构建系统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局部。
3.5 激活第二课堂,坚持言传身教
任何一门课的教与学都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上,激活第二课堂,打通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联动,促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专业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训练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绝佳场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也应尝试参与学生的实训,帮助学生把英语变成驰骋职场的一把利剑。同时,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比赛、讲座等是学生发展兴趣、挥洒青春的舞台,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力阵地。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要全面贯彻好“课程思政”的理念,靠的不光是思想政治理论与人文知识储备,还要靠自身的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在课堂内外都能做到以身作则、带头示范、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3.6 善用过程评价,悦纳评教反馈
教学评价是学生期末成绩的依据,更是激励学生进步的手段。将“课程思政”纳入评价体系能帮助教师发现并解决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内容,提升育人效果。注重过程性评价能激发学生持续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不会因为一点困难和挫败就丧失学习兴趣与动力。但“课程思政”的具体评价方式仍是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难题,需要仔细斟酌,慎重思量。再者,学生不是教学评价的唯一对象,不只是被动接受评价,而且也参与评价过程,是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的主体。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接受学生的评教,学生的反馈与评价是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改进育人效果的强劲动力,是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4 结语
“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正在火热推进,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热情令人钦佩。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绝非朝夕之功,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始终铭记在心的使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紧抓面子工程,而要沉心静气,从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做起,脚踏实地学知识、懂文化、想设计、写教案、做网课、站讲台、办活动、改作业、听建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学贯中西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
[2]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100.
[3]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84-85.
[4]李平,王聿良,吴美玉,等.“大学英语”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138-140.
[5]黄云龙.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策略分析[J].农家参谋,2020,(13):286.
[6]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6)[2021-0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关键词:高职;课程思政;公共英语;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5.067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中国本土新兴的一种教育理念。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上海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提高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一经问世,国内许多高校就相继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與此同时,学术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经过前期诸多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课程思政”的概念如今已经比较明确。通过对相关教育实践和文献的研究,田鸿芬、付洪对“课堂思政”作出了界定。“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具体就是指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将值得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并最终为学生所接受,使其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从本质上来看,“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丰富与拓展,同时也是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内涵式提升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2 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概况
虽然英语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但却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承载的自然是以英语语言国家为主的文化。学习英语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去接触、理解西方文化。而“课程思政”作为一个中国本土化的教育理念,要融入英语课程之中须有巧思。前人在这一课题上的研究对我们的教学实践颇具指导意义,发人深思。
安秀梅在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存在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忽视中国文化、教学目的的功利性及文化交流的单向性”等问题。《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也应是一门中国文化传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使大学生获得“文化自信”,是《大学英语》课程重要的思政功能。
关于“课程思政”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问题,学者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贡献了很多可行的思路与策略。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有“课程思政”自觉、文化传播自觉,不断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提升“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能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教学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合理利用现有教材、更新完善通识教育系列教材、自编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拓展英语第二课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全国性赛事、校级活动、网络平台。黄云龙也在研究中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制度先行,明确大学英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设师资队伍,育人先育己;重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线上+线下”,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优化考核模式,以考促学。
3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本研究立足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教学主体身份,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个人实际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探讨“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力求所言所思源于日常,可落于实处,避免空谈大话。
3.1 增强思政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公共英语授课教师大都是英语语言专业出身,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从笔者所在学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来看,公共英语的授课教师全部都是英语语言文学或相关语言专业毕业。这些教师的优势在于语言基本功过硬,对英语语言国家、文化及其文学知识积累丰富,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但劣势在于汉语语言能力有一定退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有待加强。因此,要在教学中实施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就必须首先夯实自身的思政理论基础,提升综合人文素养。除了依靠自己读书学习,还可以向在校的思政课教师或思政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寻求帮助,通过在线慕课学习中西方文化知识,同时发挥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形成以教研室或部门为单位的学习风气。
3.2 结合高职特色,对接专业需求
同样是高等教育,同样是公共英语课,但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高职院校的特色就在于对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社会企业需求和岗位技术要求接轨,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和校企合作,公共英语课的教学目标也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因此,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也应把握高职特色,更加侧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劳动意识、工匠精神的培育。此外,针对不同的专业还应适当调整教学设计,使“课程思政”的目标更容易落到实处,被学生所接受,并应用到实训、实习和工作中。比如,在“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的主题教学中,面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共同探讨如何改进快递包装材料,使快递运输更加环保;面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让学生课前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环保装置,了解其机械结构,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发现;面对汽车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请他们用英语介绍新能源汽车的类型、环保优势和市场前景。 3.3 深挖教学材料,融通中外文化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知识、意识融入课堂,不是上思政课。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要立足教材及英语AB级考试真题等教学材料,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教学设计,杜绝生硬“植入”,避免知识点和思政点“两张皮”。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教材上没有的思政点不能生拉硬拽,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思政点不能总是以说教的形式呈现,而应善于寓教于乐,用故事讲道理。老旧教材应及时更新或修订。新旧教材的过渡时期可以用“活页式教材”来填补空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教学资源,不断改进“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还需注意的是,“课程思政”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并不是只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因此,公共英语课不能忘本,除了基础的语言知识,还需进一步将中外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批判性思维等融入教学中,这也是英语“课程思政”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3.4 优化教学设计,系统全盘考虑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組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第一条就聚焦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可见,要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不能一时兴起做一做便抛诸脑后,而应系统规划、从长计议。目前,很多高校都已逐步开展“课程思政”引领下的教学改革。作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除了在制度改革方面建言献策、认真落实,还需切实做好案头工作。从备好每一节课做起,在教学设计、教案讲义编写、课件制作上多下功夫。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不能只有点没有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在整体把握、全盘考虑、构建系统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局部。
3.5 激活第二课堂,坚持言传身教
任何一门课的教与学都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上,激活第二课堂,打通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联动,促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专业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训练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绝佳场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也应尝试参与学生的实训,帮助学生把英语变成驰骋职场的一把利剑。同时,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比赛、讲座等是学生发展兴趣、挥洒青春的舞台,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力阵地。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要全面贯彻好“课程思政”的理念,靠的不光是思想政治理论与人文知识储备,还要靠自身的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在课堂内外都能做到以身作则、带头示范、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3.6 善用过程评价,悦纳评教反馈
教学评价是学生期末成绩的依据,更是激励学生进步的手段。将“课程思政”纳入评价体系能帮助教师发现并解决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内容,提升育人效果。注重过程性评价能激发学生持续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不会因为一点困难和挫败就丧失学习兴趣与动力。但“课程思政”的具体评价方式仍是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难题,需要仔细斟酌,慎重思量。再者,学生不是教学评价的唯一对象,不只是被动接受评价,而且也参与评价过程,是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的主体。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接受学生的评教,学生的反馈与评价是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改进育人效果的强劲动力,是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4 结语
“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正在火热推进,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热情令人钦佩。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绝非朝夕之功,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始终铭记在心的使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紧抓面子工程,而要沉心静气,从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做起,脚踏实地学知识、懂文化、想设计、写教案、做网课、站讲台、办活动、改作业、听建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学贯中西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
[2]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100.
[3]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84-85.
[4]李平,王聿良,吴美玉,等.“大学英语”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138-140.
[5]黄云龙.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策略分析[J].农家参谋,2020,(13):286.
[6]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6)[2021-0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