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pH条件下小球藻氨氮处理及生物质生产能力

来源 :环境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沼液中高浓度氮氨氮对空气和水质的不良影响,探究在不同pH条件下小球藻对氨氮的处理能力以及生物质生产潜力.在初始ρ(NH3-H)为120~130mg/L,设置4组pH为6.5、7.5、8.5、9.5的模拟废水中培养小球藻.结果表明:pH为6.5~7.5时更适合氨氮的去除.随着pH值升高,pH>8.5时产生的高浓度游离氨对小球藻生长起主要抑制作用.基于藻细胞内叶绿素的积累,小球藻更偏好pH为6.5~8.5的实验环境.小球藻在pH=7.5时油脂产率达到最高为0.30 g/L/d,这与小球藻生长的适宜pH条件一致.综合考虑小球藻对氨氮的去除率及生长和油脂的积累情况,在利用小球藻处理沼液时,将pH控制在6.5~7.5区间内会更有利于氨氮的去除和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其他文献
文章研究带有固定时滞的非线性脉冲系统的渐近稳定性.针对线性和非线性时滞脉冲作用下具有有限范数的时滞微分系统,当无时滞项占优时,通过构造时滞脉冲系统的非齐次线性比较系统,分析该比较系统的稳定性,给出时滞脉冲系统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并通过数值实例验证所得结果的有效性.
铁元素是有氧生物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过量的铁又对细胞物质具有潜在的毒性.铁蛋白(ferritin)是一种由H型和L型2种亚基组成的大分子蛋白复合物,可以结合大量的铁,使其处于非毒性且可利用的状态.H型和L型亚基分别由不同基因编码,其中铁蛋白H型亚基(Fer1HCH)具有亚铁氧化酶(ferroxidase)活性,可以将二价铁原子氧化为三价.文章为了探索Fer1HCH的结构和功能性质,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Fer1 HCH基因全长,连接至原核表达载
在应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进行风险评估时,存在难以保证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要求且精度不高等问题,文章对原有的模糊互补矩阵构造过程进行改进,并通过约束规划解法得出权重后迭代来提高计算精度,以此建立新的模糊层次分析模型;以合肥金寨路地铁站为算例,应用该方法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风险等级评估,得出目标层和各准则层的风险等级,评估结果与现场实际相符合.
传感器节点的能量与存储空间受限会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的性能和生命周期.文章采用移动小车(mobile car,MC)对WSN进行能量补充和数据收集,提出基于能量需求和数据收集(energy requirement and data collection)的节点选择(select)S-ERDC算法来选择部分需要充电和数据收集的节点,并通过提出的差分进化烟花(differential evolution fireworks,DEFW)算法对MC访问需求节
纳米二氧化铈(CeO2)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因而会不可避免地被释放进入污水处理厂内并与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对其净污活性和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产生影响.从污水处理系统内纳米CeO2的归趋和迁移转化过程,对功能微生物表面性能、功能活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等方面系统综述了纳米CeO2在污水处理系统内的环境行为与毒性效应;阐明了纳米CeO2对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并总结了能够缓解纳米CeO2影响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措施,旨在为控制和预防纳米CeO2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引起的
潜流人工湿地依靠基质、微生物以及植物的共同作用实现对污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其中,基质是潜流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质净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质可对污染物进行直接吸附去除.不同基质类型对氨氮与总磷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同时,吸附效率受到水质、水力条件等参数影响.此外,基质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表面,基质材质、内部孔道结构、比表面积等均影响生物膜的形成与发展,进而间接影响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功能.通过改变基质所处淹没/暴露状态、增加缓释碳源基质、增加铁碳电解对基质等方式来增加补氧、强化反硝化和电化学强化,从
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提质增效迫在眉睫,排水系统的水量组成解析是“摸清家底”的重要基础工作.由于应用水质特征指标解析排水系统水量的高效性和经济性,近年来有关排水系统的水量组成解析的特征指标选择及计算方法提升得到了大量研究与探讨,其中不同污染来源的特征指标合理选择更是本方法有效应用的核心.为了更好地提升基于特征指标的排水系统水量组成解析的科学性,对其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综述性讨论.基于对我国排水系统水质特征指标应用现状的思考,结合国内外多个城市的应用实践情况,综合分析了现状排水系统中各类水量来源的特征指标类型、
利用微藻对沼液进行二级处理是一类绿色经济的废水处理方式,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研究测定了鞘藻在处理沼液过程中藻的生长速度、DO和pH变化,并通过同位素示踪法分析了沼液中磷素的去除速率及其途径.结果表明:鞘藻在沼液中Chl-a浓度达到3.35 mg/L,是初始浓度的3.13倍,TP去除率为91.22%.TP去除机理分析表明:沼液中残留的微生物对TP的去除影响小;沼液处于好氧状态,很难形成气态PH3进入大气;碱性条件下,且存在Ca2+、Mg2+等阳离子的协同作用,约30%的TP通过磷酸盐沉淀去除,约60%的TP
实验对比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GMBR)和传统絮状污泥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变电站生活污水过程中的膜污染行为及净水性能.以变电站生活污水作为进水,经60 d可以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与传统絮状污泥相比,好氧颗粒污泥能够有效减缓膜污染,尤其是不可逆膜污染.AGMBR水力反洗频率仅为传统MBR的33.3%,30 d连续运行的膜孔阻力仅为传统MBR的69.3%.进一步分析发现,AGMBR反应器中EPS含量显著低于传统MBR,而且EPS中多糖组分含量也远低于传统MBR(仅为MBR的46%).净水
为了获得兼具磁分离和优良吸附性能的环境友好型吸附材料,以杉木(FW)为原材料制备生物质炭(FWBC),分别用沉淀法、浸渍法制得磁性生物质炭FWFe(2)、FWFe(3).通过元素分析、磁性分析、SEM-EDS、XRD、FTIR等手段表征生物质炭吸附前后特性.研究了FWFe(2)、FWFe(3)对水中Pb2+的吸附特性,探讨了2种磁化方法吸附Pb2+的机理.结果表明:磁化后的生物质炭含有Fe3O4颗粒.FWFe(2)和FWFe(3)的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35.59,27.76 emu/g,具有良好的磁分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