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的乡土回忆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rui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才发现当代的名家几乎都是写乡土文学的。贾平凹、陈忠实写陕西,李锐写山西,莫言写山东,余华写浙江,刘震云写河南,而最为奇怪的是阎连科,他总是跳出来写写军旅、知识分子,题材很广。而他最有代表性的《耙耧天歌》、《受活》等还是写河南农村。在写小说的同时,他还是位散文高手,这些散文更能传递出些他与乡土的深情。
  读书中的《一个人的三条河》这篇文章,发现阎连科并不是写了老家三条让自己魂牵梦萦的河,而是在谈论一个作家如何去思考“关于时间,关于死亡,关于生命”的话题。在他眼中,时间并不是唯一的,起码是一分为三的,比如客观存在的时间,作品中客观的时间,作者在作品中假设的时间。当这些时间都被打破并交织在一起,作品也就有了多重鲜活的生命。正如阎连科所说:“在自然生命中写作,在写作中赋予作品存世、呼吸的可能,而在这些作品内部虚设的实践中,让时间成为故事的生命。这是一个作家关于时间与死亡的三条河流。”
  这么说可能有点玄,那就举一个阎连科营造时间的案例。在书中的《尘照》一文中,他先是写老战友们在聚会时给他打了个电话,逐一向他问候聊天,使他开始回忆过去的生活。而等他“对着照片愕然半晌”以后把电话拨回去,接电话的却是战友的女儿,原来早已时过境迁,战友们好久都没聚会了。这不是在写小说,而仅仅在一篇散文中,就写出了现代版“烂柯山”的感觉。正是这个“半晌”模糊了时间,深化的意味。正因如此,阎连科把目光转回到自己的乡村,在作品中不断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家庭、父母、兄弟姐们,以及自己的军人岁月。
  听过阎连科的演讲,有人问他如果没故事写了怎么办?阎连科回答说:“太简单了,我只要回到我的老家,河南嵩县的农村待几天就行了。”在他看来,老家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就像马尔克斯的拉丁美洲,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原因也很简单:太穷了。贫穷和保守导致了老家人奇特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奇特的事情。就像书中写的故事:老家分了田地,农民们会因为怕地被收回去,而赶紧把地里的树砍了卖掉,不砍的都会被人笑话;老家有位农民是胡琴高手,到了被请给戏曲片伴奏的程度,可他却因为要收麦子而放弃了,还是要守着土地过穷日子。
  因为穷,阎连科从小就想离开土地,由此他高中辍学去打工,最后当兵走人。他觉得这是对土地的背叛与逃离。他的作品也是如此,从知青、军人,写到知识分子,可最后还是落到写土地、写农民上来。单看本书的部分篇目,就能知道作者的笔尖指向什么:《村头的广告牌》、《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镇上的银行》……一般的作者写农村,都是像海子一样热衷于描写什么山水风景、金黄的麦田、牧童老牛、和蔼睿智的长者,这些在阎连科笔下都见不到,而他的感情又是如此的细腻和朴实,那些不起眼的广告牌、自行车、银行、破旧的医院、快要倒塌的土坯墙恰恰才是生活。这时才发现,阎连科始终没有逃离乡土,讲述的永远是老家的那些苦难而又荒诞的故事。
  阎连科所写的农民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到原型,我们想不到他的笔下,能有漂亮的农村姑娘因流言和“换婚”而投河,能有集体晒太阳聊大天的农村老头去集体自杀,能有为了治病而不断卖血的村干部去迫使他人卖血。以前读苇岸笔下的乡村是诗意的、瓦尔登湖似的,而阎连科的乡村是卡夫卡似的。他曾经说,离开乡村他无法写作。也许只有他的农村老乡,才更能理解他的作品;而农村老乡都忙于生计不读他的书,这才是现实中更为荒诞的地方。
其他文献
回忆自己的阅读生涯,我这一生中,最值得夸耀的,就是大多数时间都没有刻意在读什么必读书。除了应付考试,都是随性而为,想读什么读什么。我读中学时,高考取消了,大家读书很轻松。后来恢复高考,考大学,考研究生,虽然考上了,真正的原因还是临时抱佛脚,靠吃苦和熬夜,靠运气。如果说没用,那些用来应付考试的玩意,才是真正没有用的东西,不仅没用,还把人脑袋给搅糊涂。我是真正地痛恨考试,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考试,所谓必读
独享一杯咖啡茶  我喜歡的一个人的生活是,下午阳光洒满窗台,干干净净地收拾好自己,听着音乐,打理家务。最后浑身清爽,窗明几净。再泡上一杯咖啡,多么愉悦。  小巧精致的咖啡机,明晃晃的咖啡壶,洁白光滑的小方杯,所有的这一切都那么美好。开水注入容器时,咖啡粉在呼吸,在冒泡,然后慢慢滤出香气馥郁的咖啡,也滤出了一个人平凡的幸福。  每个人最希望、最期盼的,是可以长久拥有简约的幸福。咖啡有无限的治愈力量,
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多年密切关注美国成年人在艺术领域的参与性,自1982年起,定期对成年人群进行专向大规模数据调研和普查工作,至今已开展了5次普查。最近一次普查结合之前的调研数据,系统记录了近30年美国全民阅读活动参与性的发展状况,并于2009年发布了调查报告《日益高涨的全民阅读》。据该报告显示,多年以来,美国成年民众的阅读参与性在经过了数十年的下滑后,首次出现上升趋势,美国各成年民众群体的阅读参与
就我个人而言,记住一个作家大概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看过某段文字便自然地记住了文字的主人;一种是其名气太盛,忍不住去拜读,之后便记在心里的;还有另外一种便是熟悉其文字多年后,某天再看到其文字,然后慨叹一句,原来就是他啊!  对于一个学习中文的人来说,大陆的很多作家是在语文课本和大学教材上熟悉的,记住他们一半因其文笔,一半也是因为学习的客观原因。但对于台湾的一些作者,大多是在学习之外的阅读中了解的,因此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进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改革者的步伐。  作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方面,民营经济发展始终与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连,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顽强生长起来:40年前,我国没有一家民营企业。目前,我国民營企业近2500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 50万亿元,民营经济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
“一带一路”64个沿线国家根据其地理位置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区域:蒙古俄罗斯中亚7国、东南亚11国、南亚8国、中东欧16国、独联体其它6国以及西亚北非16国。为更好地推动银行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银监会国际部按国别整理了64个沿线国家的经济概况、银行业概况、银行业监管框架、双边银行业与监管合作情况等信息,匯集成本书。
刘东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9787208120860  2014-05 39.00  这是一本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忧思之作,作者通过剖析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所遭遇的不利态势和承担的命运,以及相应的应对之策与发展模式,提出重新为传统贯注现代形态的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全书立意高远,堪称当下最具全球眼光的中国文化宣言。
窦忠如 著  北京出版社  9787200105292  2014-05 148.00  在文博界和民俗界,王世襄先生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他的随笔、论文、专著、诗歌总引洛阳纸贵。作家窦忠如积8年之力写就此书,真实记录了一代大家的人生历程和艺术思想,细节丰富生动,材料广博独特,为读者还原出一位大俗大雅、大土大洋、大文而又大野的一代奇士的神奇风采。
所谓经典,其魅力在于常读常新。美学一科来自西方,尽管美学所讨论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也有很丰富的体现,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本无美学,要梳理出一种中国美学经典资料汇编来殊为不易。  正如张法教授所言,中国古代有文论、诗论、书品、画品,等等,但是就是没有一本以“美”命名的著作(《中国美学经典·总序》)。不仅如此,中国古代也没有集中讨论什么是“美”的著作。这就给我们研究中国美学带来了困难。再加上,中国古代对
巴金曾说:“我们的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阅读巴金作品,感悟生命,永远拥抱青春。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巴金经典主题系列”(六本):《风雨故人》《短章》《说真话》《海的梦》《爱的十字架》《憩园》。巴金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所以那个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足以在历史上留下芳名的社会精英。在《风雨故人》中,你可以看到巴金和同时代的人共同经历的磨难,难以割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