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米之炊仍须待巧妇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74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终于结束,每每回想起曾经面对的一份份“触摸”和“感知”,不由得感慨出卷者的用心:煞费苦心地让每一位考生“回首往事”,希望考生透过都市、乡村的空间描绘,从横向或纵向感受和思考社会、人生和历史,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应该说,这为考生提供了一次不错的梳理生活的机会;然而,当考生初步“触摸”到真实生活的门把时,却怎么也找不着进入的钥匙。于是,上蹿下跳者有之,徘徊彷徨者有之,急急破门者更为之不少。本文以考场作文为例来谈谈考生在思维、内容、语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作文题目
  
  今年的浙江作文命题明显淡化了审题。都市和乡村是每一个人的生存空间,我们每时每刻都触摸着它,感受着它。从内容上说,这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出卷精神——“让大家有话可说”。并且,乡村还可以宽泛地理解成“自然山水”,比如有一位考生写的就是“天台山之游”的感受。
  所以,只要能够对自己所在的都市或者乡村进行一番记叙或议论,或用叙议结合的方法来展现自己对都市或乡村的
  一些感受和思考,就算是一篇切题的考场作文。
  
  二、三类问题
  
  本次作文考生多写记叙文,议论文较少见。考生的谋篇布局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都市或乡村的人文特点为纲,穿插都市或乡村的细节片段;二是从描写都市或乡村生活的一件事情或某个人物入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地展现空间文化特征。从阅卷情况来看,问题主要有三类:
  1.平面化
  平面化指的是考生的思维片面、单一,缺乏辩证的、立体的思考。面对都市和乡村这两个生存空间,轻易地扣上各自的帽子。乡村永远是“淳朴”“宁静”“平凡”的脉脉温情,都市则常常是“竞争残酷”“冷漠”“自私”的狰狞面目。
  客观地看,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确有着各自的特征,因为这里面积淀并延续了大量的历史话语,以众多事实为依据。只是,今夕是何夕呢?永远的“桃花源”在哪儿呢?城市里匍匐的都是“变形虫”吗?现实的复杂和多变,远远超出了历史的预料。就如都市,现实中喧哗浮躁与宁静淡泊并存,狭隘自私与真诚坦率交织,繁华显赫与平凡普通同在……这是一个复杂的集合空间,都市人的心灵分分秒秒都激荡着多重感受。
  以乡村为例,从时间的纵向维度来观照,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催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既有朴素、纯朴、安宁的一面,也有狭隘、自私、短浅的一面。这些在乡村空间里不断变化的生活,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等待着我们的召唤,套用一句老话——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受,而是缺少一双能够发现“感受”的眼睛。
  当然,仍然有不少考生用他们大气的文字获得了阅卷者的青睐:
  (1)触摸都市,都市无法触摸。都市是一个散发着眩目迷人光彩却滚烫的火球,在众人远观的目光下变幻着自己的光与影,任何人想让它停止或是在上面寻觅自己回忆中的一个碎片,也许终究会是徒劳。一个朋友最近愤愤不平地提起,他在乡下老家的一间平房被拆除了,连同平房所在的地皮将作为开发区,“那里还是我出生的地方呢。”他说。我对他笑笑,让他不必介怀,在经济发展和时代行进中,无法阻止这样的事发生,但只要拥有美好的回忆,作为人生路上的驿站和安慰,那便足够了。
  (2)我所熟悉的城市,是一个坐在火车上呼啸而过的城市。生活敲着急促激昂的鼓点,每天的日子都是快餐式、快节奏的,这里不容许自由和散漫,也不准许驻足停留,贪恋沿途风景。因为每天的生活都已有了精准的安排。我们是踩着每一个鼓点,和着节拍,飞速前进的。
  少了些许闲情逸致,却多了些积极进取,在这里,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时不我待。虽缺少诗情画意、引酒邀月的生活,可是回首望去,却能感到生命的每一刻都充实而有分量。
  每个人都生存在都市或乡村中,被各种情感的湍流冲击着,所以,无论是美好还是丑陋,都是空间生活的一部分,都是笔端摇曳出的“童心”。
  2.空洞化
  请看下面两个考场作文的选段:
  (1)都市是苍白的。都市的繁华使都市苍白。都市似乎找不到一丝宁静,从繁华到苍白,就只剩下可悲了。越来越多的都市人为寻找那一抹苍白而远走他乡,离开都市。都市的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了。不能承受太多压力的人们越来越多,难道就这样让都市苍白下去吗?
  (2)乡村生活是一种超脱拘束的文化,它可以洗涤你的心灵,净化你的思想。乡村中人只剩下关爱和欢乐。然而这不是生活的本质吗?
  人活一世,难道是为了钱?我想并不是!钱只是你生活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人生来就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快乐和周围的快乐而活。有人为你生,有人为你死,有人为你而快乐,有人为你而悲伤。人生在世,难免遭遇酸甜苦辣,重要的是不放弃。
  感受乡村让你领略了如何去生活,生活的真谛遍布乡村的角角落落,它让我们明白了关爱的重要,让我们了解了邻里的意义,让我们仿佛时光倒退,回到了孩提时代。
  前者写都市的苍白,显而易见,文字始终漂浮在“苍白”“可悲”“压抑”的表面。那么,如果要表现“苍白”,该怎么去写?首先要明确文中“苍白”的内涵。“苍白”实指一种色调,它与“多彩”相区别;选段涉及的是“苍白”的虚指,考生想要表现繁华忙碌的都市生活使人们呈现紧张、压抑、迷茫和空虚的精神状态,这些精神层面的描述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来自生活的真实可感的事例来表现,比如现实社会中心理疾患案例的急剧增加、人们工作之余的无所适从等。所以,联系具体的生活现实,举出一些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事情,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才可使文章言之有物。
  3.粗糙化
  粗糙化表现为情感的粗糙、思维的粗糙和语言的粗糙。无法在考场上调动平时的情感体验、文字幼稚和矫情可以视为情感的粗糙。对人事的看法单一、浮于表面体现的是思维的粗糙。语言的粗糙涉及的是语句、表达方式、修辞等多方面的问题。简而言之,情感和思维是内容,语言是形式。如果说情感的丰富性和思维的缜密度决定了文章的立意高下,那么,语言则承担了如何更有效地表现主旨的重任。
  先看《钓龙虾》的选段: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和几个好朋友出去钓龙虾。那时候,一块块田地间有条小沟,里面有许多龙虾,我们几个总是在放假时去钓龙虾。我们拿着竹竿、桶子、网和诱饵,一起“出征”。
  其实龙虾是很好钓的,在钓竿上绑上诱饵,放进沟里,没过多少时间就有龙虾上钩。那时的龙虾很多,有时甚至有两三个龙虾同时上钩,甭提多高兴了。每出征一次,就能带回许多“战利品”。
  再读《插秧苗》选段:
  我风风火火地卷起裤脚,两脚往田间这么一站,这气势还真像那么回事。老妈在我前面弯腰速战,我跟在后面也不敢马虎。尽管深一脚浅一脚很是难受,尽管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淌,尽管腰弯得直不起来,尽管两只手有点不听使唤,我还是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能停了,别让老妈给看扁了。我紧紧地跟在老妈的后头,田间只有“刷刷”的插秧声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滴答声,一行行整齐的秧苗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
  天空骤然变化,连老天也不忘凑一凑热闹,豆大的雨点打在脖子上、头上和脸上,这时,我们再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冒着风雨继续前进。虽然田间大雨不断,但我们的笑声不断,划破了天际,穿向了更高更远处。
  夜幕降临,望着一株株挺拔的小秧苗,我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原来付出后的收获是如此妙不可言!
  相形之下,后者比前者更好地表达了意图。前者表述粗糙,语言单调。后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较为细致妥帖地描绘了插秧苗的艰辛和快乐,读来自然生动。
  从考场作文来看,每一位考生并不缺乏作文素材,而是缺少一双善于观察的“巧眼”,一颗勤于思考的“巧心”,一双乐于书写的“巧手”。反思我们的写作训练,真应该多写些活泼的、能够作为生命底色的文字。在对生活有了初步的感知后,调用多种写作手法,进一步深化、细化写作对象,循序渐进地锤炼自己的言语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想,只要平时去观察了、思考了、积累了,何愁难成“巧妇”呢?
其他文献
语文难教,最难的是什么?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语文难教,最难的是教作文。作文难教难学如同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广大师生身上。但集美大学的施茂枝老师偏偏讲作文并不难教。最近,集中了他和团队十年研究成果的新著《这样教写作不难——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写作教学序列与模式》问世,给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这种写作不难教的底气究竟来自何处?借此机会,我愿与大家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  我非常赞成书名是歧义
这篇特立独行的散文《黄果树瀑布》,体现了于坚对水流与生命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写出了他对黄果树瀑布从排斥到走进后的震撼这一逐渐改变“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名词的成见”的过程,黄果树瀑布从扁平的图片和单一的概念,一步步生动地进入他的内心。文章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人云亦云”地认知自然界和外物的模式的背离,更体现出他对重视体验、与外物合一的主场生命方式的坚守。可以说,读这篇《黄果树瀑布》,是在重新审视我们对自然的态
对于现代主义(现代派)诗歌,我个人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我曾不自觉地借鉴了现代派诗歌的手法,如强调自我观念;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广泛运用象征、隐喻、通感、反讽的意象组合,追求“陌生化”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就比较自觉地努力汲取现代派诗歌的精华,去其糟粕。我觉得现代主义(现代派)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法国的象征主义。所谓现代主义(现代派)始终没有形
《过秦论(上)》是一篇奇文。奇,体现在文章的论点有失片面,文章的论述逻辑亦存在明显的漏洞;但是,作为文论却具有超越历史的价值,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所谓论点有失片面,指的是把秦灭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仁义不施”。实际上,论定秦是亡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属于汉初儒生,不仅在后世,而且在当代颇有争议。有学者指出秦之国祚短促,许多政策恰恰是法家所否定的,如《韩非子》中的《亡征》有一百多种,秦始皇就
对中学生而言,议论文写作当然是基本要求,但是记叙文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可以滋养诗性,丰富情趣,对文学阅读以及人格修为都能带来积极影响,而这些又是语文素养赖以提升的内在动力,其作用自不容小觑。另外,文学写作的兴趣养成了,还会促进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用雪莱的话讲就是,“诗可以表达理念,也更能表达理念”。人是一个有机体,诗性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它们不容拆开,造物主给我们一份资质就有一份的用处。因
林玉山先生的《中国语法思想史》,我有幸看过目录和部分初稿。撰写这一类型的专著,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驾驭问题的强劲能力。我由衷赞佩。我认为,能够写成这样的规模,写到这样的程度,实在很不容易。学术问题,包括对学者们学术成果的评价,学术思想的论析,学界不可能不存在分歧想法,然而无论如何,不会影响这部专著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中国语法思想史,是瞄准一个目标不懈前行的历史
看着如今汹涌而至的90后们,欣赏着一幅幅他们缺乏责任心的“杰作”,我总会陷入不知不觉的思考之中,这些花季人士有如此美好的青春资产,却为何闲置不用或挥霍无度呢?一个高三的学生曾经这样对我说:“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玩儿吗,因为我总想一旦考不上大学回想起走来的路,没玩够,很赔的。”其实他这样的想法很现实,也很流行,匪夷所思的背后是他们享受主义和自我思想的外显。他们做错了事情,我们这些教育者一件件地处理,但
今年,一系列事件让中国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报纸上有关报道层出不穷,时而让人义愤填膺,时而让人热血沸腾。翻开4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蓦然见到这样一个题目:“留学生:远离祖国的五星红旗”。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怪了怪了,竟然鼓动留学生远离祖国的五星红旗,这还了得?读完全文,恍然大悟,原来文章写的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各种反对藏独、支持奥运的爱国行为,文章最后一段写道:“亲爱的留学生朋友,我年轻的兄弟,
一    不少老师认为《我为什么而活着》没有什么好讲的,最多也就几个难句,这样的课十几分钟也就结束了。按照这样的思路上课肯定是不行的,这说明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需要审视,需要重构。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教学显然涉及短文长教的方法问题。短文长教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短文细教。对于此,余映潮先生主张从艺术朗读、语言训练、课文赏析等方面入手。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究竟把哪一点拓展开来,重要的还是看教师对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育研究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向“教什么”,也就是从教学方法层面转向教学内容层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以固定的形态直接呈现在教材中的,而语文教材只是学习的材料和对象,它虽然体现着教学内容,却不是教学内容的直接呈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教些什么,是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读后再根据其教育价值来确定的。由于每位教师对课文独特性及其教学价值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