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2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9例,女5例;年龄56~67岁,平均59.5岁.骨折按Nee分型:二部分骨折17例,三部分骨折7例,均为闭合骨折.其中15例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组),9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分别于骨折术后3、6、12个月摄X线片、查体记录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 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14 ~36个月(平均23.2个月)随访.手术组出血量平均为(550±80)mL,手术时间平均为(115±20) min,术后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全部患者术后12个月时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未出现肱骨头坏死.全部患者术后3、6个月时SPA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评价优于非手术组. 结论 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二或三部分骨折,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手法复位满意的患者术后配合积极的康复锻炼也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拔出力强度.方法 取8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C2).于椎体两侧随机进行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置入直径为4.0 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及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为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在直视椎弓根下置钉.置钉后行拔出强度实验,比较2种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强度.结果 枢椎
目的 探讨脱细胞羊膜对兔同种异体跟腱移植后粘连的预防作用及其对跟腱愈合的影响. 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n=15):实验组在移植跟腱处包裹羊膜,对照组在移植跟腱处不包裹羊膜.术后2、4周切取移植跟腱行组织学观察;术后2、4、6周取外周血行流式细胞学检测,取移植跟腱行大体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并测定羟脯氨酸含量. 结果 术后2、4周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炎性反应和浸润范围均较对照组局限,胶原
目的 探讨高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DSA)对股骨颈骨折预后的影响,以期更加准确地预测预后. 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45例单侧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26~ 60岁,平均45.4岁.采用高选择性高DSA,根据高选择性DSA结果进行分型:造影显示越过骨折线3~6支支持带血管影为I型,本组15例;显示1~2支血管影为Ⅱ型,本组14型;没有越过骨折线血管支显影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及二次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2002年8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2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66~87岁,平均74.6岁.原始骨折根据改良Evans分型:ⅠB型1例,ⅡA型5例,ⅡB型7例,Ⅲ型8例,逆转子间骨折1例.首次内固定方式:动力髋螺钉(DHS)9例,动力髁螺钉(DCS)4例,锁定钢板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持续静态压力对体外培养的兔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 分离新西兰白兔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将培养的第3代软骨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30 kPa组、60 kPa组和90 kPa持续静态加压组.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分别用免疫组化、噻唑蓝(MT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鉴定软骨细胞,检测细胞增殖及Ⅱ型胶原的合成情况. 结果 第3代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
国家卫生计生委28日印发((2013年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工作方案)),提出将通过3至5年时间,建立覆盖全国的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网络,掌握不同地区PM2.5污染特征及成分差异,了解不同地区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状况。方案要求,2013年冬季将开展人群的出行模式调查,并通过未来3至5年多次调查,了解不同地区人群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与空气污染暴露特征,为进行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卫生计
期刊
经过严格的相关文献计量指标评价分析及学科专家评审,《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已正式人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第六版),这是继2011年11月荣获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之后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至此,《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已全部进入我国三家权威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我国中文期刊最重要的数据库之一,是对中文学术期
期刊
目的 探讨前路齿状突螺钉偏向置入治疗合并寰椎后脱位的齿状突骨折的疗效. 方法 自2002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合并寰椎后脱位的齿状突骨折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0 ~50岁,平均41岁;均为新鲜齿状突骨折,骨折按照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2例,Ⅲ型6例,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5例;术前颅骨牵引均不同程度复位
目的 探讨Masquelet技术治疗创伤后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例创伤后骨缺损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8岁和38岁.均为创伤术后出现感染性骨缺损,采用Masquelet技术分阶段治疗. 结果 2例患者分别随访32个月和28个月.2例患者在第2阶段手术时伤口内多部位采样,细菌培养结果在术后均证实为阴性.感染性病灶得到完全控制,骨
目的 介绍前路减压经口咽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TARP)复位器辅助下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的方法.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9例,女3例;年龄25 ~46岁,平均30.6岁;损伤部位:C4.5 1例,C5.6 6例,C6.7 5例;根据Allen分类,所有患者均为牵拉屈曲型,其中单侧绞锁7例,双侧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