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的感召下,1980年初,北京市科协率先冲破阻力成立了北京地区第一个以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为目的的科技咨询机构——北京市科协科技咨询服务部。
1981年4月,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科委党组《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首次提出对科技成果实行有偿转让,从而推动了科技成果作为商品开始进入流通领域的进程。同年12月,刚刚成立的北京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第一届北京地区科技成果交流交易会”,这是最早使用“双交会”名称举办的首次以技术作为商品进行交流和交易活动的盛会。这最初的几个第一,为北京技术市场的兴起奏响了前进的序曲,使北京成为全国技术市场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
从1982年起,为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国家和北京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鼓励发展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20年来,北京技术市场在国家八字方针指引下,通过深入宣传贯彻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市人大1994年10月颁布的《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和2002年7月颁布的《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扎扎实实地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有关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从1990年以来,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年年在全国遥遥领先。2000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在全国率先突破100亿元,达到140.29亿元;2002年又率先突破200亿元,达到221. 17亿元;2003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65.36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四分之一。仅2003年,千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合同,占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总额的三分之一,达到94.74亿元,平均每份合同成交额超过3000万元。这表明,北京承担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如长江三峡建设工程、神舟五号飞船、秦山核电站、绿色奥运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北京的技术商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占北京市GDP的比重达到7.35%。所有这些标志着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规模大、技术新、后劲足、管理规范,成为北京技术市场的显著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最大卖方群体2000年以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始终是北京技术市场最大卖方。从2000年以来,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为代表的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合同成交额连续三年超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成为北京技术市场新兴的最大卖方群体。一大批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千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北京技术市场的主力军。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北京技术交易最活跃的地区。
高新技术成果成为技术交易的主流从2001年以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五大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一半以上。2003年达到146.47亿元,占成交总额的55.20%。其中,信息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1.72亿元,占五大高新技术领域成交额的75.72%,反映出信息技术渗透社会各领域的时代特征。
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交易额大幅度增长2003年专利技术合同额达到2.74亿元,比上年增长44.97%。其中,发明专利转让合同增长显著,占专利合同成交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发明专利转让平均合同额达到200万元以上,高出北京技术市场合同平均成交额两倍多。这表明,发明专利在北京技术市场专利技术转让中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是专利技术转让的主流。
北京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商品集散地10多年来,北京的技术商品流向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其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2003年,从北京技术市场购买技术超过亿元的省市达到29个,创造了历史的最好记录。其中,上海吸纳北京技术的成交额达到21.26亿元,居全国之首。有11个省市成交额超过4亿元。这充分说明,北京技术市场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商品和技术信息的集散地,通过北京技术市场转化的技术成果为首都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技术市场正在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20年来,北京的技术进出口大幅度增加,国际技术转移加快发展。北京拥有全国最密集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国际技术转移和国际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研发机构的热点地区。目前,在北京设立的外资研发机构有188家。2003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进出口合同总额达到18.2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1.17亿元)。其中,软件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到1.38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的37%。技术进出口合同的大幅增长和外资研发机构的迅速增加,不仅表明北京技术研发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增长强劲,也意味着北京技术市场正在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由技术卖方4300多家、技术买方19000多家形成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交易区域体系;二是由130多家技术中介机构、2000多名技术经纪人和6000多名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组成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和以北京技术市场网站为平台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三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等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北京技术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形成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四是由市财政、税务、工商等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工作联席会成员单位、市、区县科技行政部门及行业组织和35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形成的北京技术市场管理监督服务体系。
实践证明,经过20年的开拓和发展,北京技术市场已经成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的桥梁,成为科学技术由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由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杠杆,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渠道,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1981年4月,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科委党组《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首次提出对科技成果实行有偿转让,从而推动了科技成果作为商品开始进入流通领域的进程。同年12月,刚刚成立的北京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第一届北京地区科技成果交流交易会”,这是最早使用“双交会”名称举办的首次以技术作为商品进行交流和交易活动的盛会。这最初的几个第一,为北京技术市场的兴起奏响了前进的序曲,使北京成为全国技术市场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
从1982年起,为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国家和北京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鼓励发展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20年来,北京技术市场在国家八字方针指引下,通过深入宣传贯彻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市人大1994年10月颁布的《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和2002年7月颁布的《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扎扎实实地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有关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从1990年以来,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年年在全国遥遥领先。2000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在全国率先突破100亿元,达到140.29亿元;2002年又率先突破200亿元,达到221. 17亿元;2003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65.36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四分之一。仅2003年,千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合同,占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总额的三分之一,达到94.74亿元,平均每份合同成交额超过3000万元。这表明,北京承担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如长江三峡建设工程、神舟五号飞船、秦山核电站、绿色奥运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北京的技术商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占北京市GDP的比重达到7.35%。所有这些标志着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规模大、技术新、后劲足、管理规范,成为北京技术市场的显著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最大卖方群体2000年以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始终是北京技术市场最大卖方。从2000年以来,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为代表的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合同成交额连续三年超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成为北京技术市场新兴的最大卖方群体。一大批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千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北京技术市场的主力军。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北京技术交易最活跃的地区。
高新技术成果成为技术交易的主流从2001年以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五大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一半以上。2003年达到146.47亿元,占成交总额的55.20%。其中,信息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1.72亿元,占五大高新技术领域成交额的75.72%,反映出信息技术渗透社会各领域的时代特征。
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交易额大幅度增长2003年专利技术合同额达到2.74亿元,比上年增长44.97%。其中,发明专利转让合同增长显著,占专利合同成交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发明专利转让平均合同额达到200万元以上,高出北京技术市场合同平均成交额两倍多。这表明,发明专利在北京技术市场专利技术转让中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是专利技术转让的主流。
北京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商品集散地10多年来,北京的技术商品流向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其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2003年,从北京技术市场购买技术超过亿元的省市达到29个,创造了历史的最好记录。其中,上海吸纳北京技术的成交额达到21.26亿元,居全国之首。有11个省市成交额超过4亿元。这充分说明,北京技术市场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商品和技术信息的集散地,通过北京技术市场转化的技术成果为首都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技术市场正在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20年来,北京的技术进出口大幅度增加,国际技术转移加快发展。北京拥有全国最密集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国际技术转移和国际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研发机构的热点地区。目前,在北京设立的外资研发机构有188家。2003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进出口合同总额达到18.2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1.17亿元)。其中,软件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到1.38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的37%。技术进出口合同的大幅增长和外资研发机构的迅速增加,不仅表明北京技术研发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增长强劲,也意味着北京技术市场正在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由技术卖方4300多家、技术买方19000多家形成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交易区域体系;二是由130多家技术中介机构、2000多名技术经纪人和6000多名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组成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和以北京技术市场网站为平台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三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等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北京技术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形成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四是由市财政、税务、工商等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工作联席会成员单位、市、区县科技行政部门及行业组织和35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形成的北京技术市场管理监督服务体系。
实践证明,经过20年的开拓和发展,北京技术市场已经成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的桥梁,成为科学技术由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由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杠杆,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渠道,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