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地方主管的高校,人才培养宗旨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应当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并加强与各地政府的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主要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办学历史久远、模式先进、管理成熟,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当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不断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校地合作与校企合作简析
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其人才培养模式都相对较为先进,其校企合作机制也更为完善,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借鉴。
(一)德国的“双元制”教学
德国职业教育发达,追求实践性、应用性教学,使高等职业教育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指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德国人称之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当中,一元是指负责传授专业知识、理论知识的职业院校;另一元是指各种校外的实训场所,包括相关的企业、公司等,主要负责让学生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接受有关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
(二)日本的“产学研”模式
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学校与产业界在办学上的合作、人事上的交流、科研上的委托等。这种合作模式与学生将来就业方向相结合,强调基础性和宽口径,使学生不仅仅在本专业而且在相关的领域也能施展才华。日本应用型院校注重与企业界合作,企业经常聘请学校的教授作企业的技术顾问,指导企业的生产和改革,或者聘请高校教师到企业中对员工进行培训。学校根据企业发展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企业人才培养,配备专门的讲师到企业中进行指导,接受企业科研项目的委托,校企双方在科研和技术革新方面进行双向的交流,产业界和教育界在这种合作模式下相互合作、相互适应、共同发展。
(三)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
工读交替模式也称为“三明治”模式,在正常学制中安排工作学期是其主要特点。在工作学期当中,学生可以“职业人”的身份进行顶岗工作,并可以获得报酬。工读交替制的学生主要有两类: 依托学院和依托企业。以企业为依托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企业工作,都可以获得由企业支付的薪水。以学院为依托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由学校提供资助,在企业实习期间领取企业支付的工资,这样的安排使得学院学习与企业实习融为一体。
二、我国应用型高校实施校地合作与校企合作的具体办法
(一)实现校地合作
作为应用型本科技术院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各种各样的具体模式,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现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无缝对接,要努力成为地方所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场所,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地方科技开发转化的 孵化器,成为地方社会发展的咨询站。
(二)實现校政合作
要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德国政府规定对于那些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可以免交部分国税,澳大利亚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2%用于教育培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投入相对不足。因此,我国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增加在资金、人力、物力方面的的投入力度。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从国外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初的校企合作都是政府驱动,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第一推动力。因此,要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多种手段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从我国现状来看,要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就必须“完善政府的导向机制,形成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
(三)实现校企合作
首先,校企要实现人才共享,保障企业用人需求。
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和企业各自在人力资源方面优势,实现校企人才的共享。学校可以选择聘请行业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可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度和课程设计,展开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指导,带来业界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等。企业也可以邀请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名师到企业中讲学,通过讲座和培训的形式,增加知识、开拓企业员工眼界,更新企业员工理念,从而更加胜任自己的岗位。同时,企业希望学校培养的人才可以满足自身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因此,在同学校的校企合作当中,企业希望可以优先录取自己所需的优秀学生,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保证合作企业的优先选人制度,可以更加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保障企业用人方面的利益,有利于企业积极的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其次,要建设校企合作动力机制,调动校企合作积极性。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行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这是其本质属性。从博弈分析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当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收益小于其付出的成本时,无论高职院校采取什么策略,企业都会选择不合作策略。要达成持久、稳固、有效的校企合作,就必须“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再者,要营造“重技术”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互融。
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型”在教育体系中是重点内容。因此,在各个教学方面都应体现出技术教育的特点,比如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考试考核制度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通过技术与企业对生产技术的需要相结合,应通过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内各种技能大赛等方式努力在学校内营造起“学技术”、“练技术”、“重技术”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主要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办学历史久远、模式先进、管理成熟,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当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不断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校地合作与校企合作简析
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其人才培养模式都相对较为先进,其校企合作机制也更为完善,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借鉴。
(一)德国的“双元制”教学
德国职业教育发达,追求实践性、应用性教学,使高等职业教育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指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德国人称之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当中,一元是指负责传授专业知识、理论知识的职业院校;另一元是指各种校外的实训场所,包括相关的企业、公司等,主要负责让学生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接受有关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
(二)日本的“产学研”模式
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学校与产业界在办学上的合作、人事上的交流、科研上的委托等。这种合作模式与学生将来就业方向相结合,强调基础性和宽口径,使学生不仅仅在本专业而且在相关的领域也能施展才华。日本应用型院校注重与企业界合作,企业经常聘请学校的教授作企业的技术顾问,指导企业的生产和改革,或者聘请高校教师到企业中对员工进行培训。学校根据企业发展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企业人才培养,配备专门的讲师到企业中进行指导,接受企业科研项目的委托,校企双方在科研和技术革新方面进行双向的交流,产业界和教育界在这种合作模式下相互合作、相互适应、共同发展。
(三)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
工读交替模式也称为“三明治”模式,在正常学制中安排工作学期是其主要特点。在工作学期当中,学生可以“职业人”的身份进行顶岗工作,并可以获得报酬。工读交替制的学生主要有两类: 依托学院和依托企业。以企业为依托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企业工作,都可以获得由企业支付的薪水。以学院为依托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由学校提供资助,在企业实习期间领取企业支付的工资,这样的安排使得学院学习与企业实习融为一体。
二、我国应用型高校实施校地合作与校企合作的具体办法
(一)实现校地合作
作为应用型本科技术院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各种各样的具体模式,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现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无缝对接,要努力成为地方所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场所,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地方科技开发转化的 孵化器,成为地方社会发展的咨询站。
(二)實现校政合作
要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德国政府规定对于那些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可以免交部分国税,澳大利亚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2%用于教育培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投入相对不足。因此,我国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增加在资金、人力、物力方面的的投入力度。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从国外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初的校企合作都是政府驱动,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第一推动力。因此,要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多种手段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从我国现状来看,要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就必须“完善政府的导向机制,形成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
(三)实现校企合作
首先,校企要实现人才共享,保障企业用人需求。
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和企业各自在人力资源方面优势,实现校企人才的共享。学校可以选择聘请行业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可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度和课程设计,展开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指导,带来业界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等。企业也可以邀请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名师到企业中讲学,通过讲座和培训的形式,增加知识、开拓企业员工眼界,更新企业员工理念,从而更加胜任自己的岗位。同时,企业希望学校培养的人才可以满足自身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因此,在同学校的校企合作当中,企业希望可以优先录取自己所需的优秀学生,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保证合作企业的优先选人制度,可以更加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保障企业用人方面的利益,有利于企业积极的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其次,要建设校企合作动力机制,调动校企合作积极性。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行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这是其本质属性。从博弈分析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当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收益小于其付出的成本时,无论高职院校采取什么策略,企业都会选择不合作策略。要达成持久、稳固、有效的校企合作,就必须“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再者,要营造“重技术”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互融。
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型”在教育体系中是重点内容。因此,在各个教学方面都应体现出技术教育的特点,比如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考试考核制度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通过技术与企业对生产技术的需要相结合,应通过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内各种技能大赛等方式努力在学校内营造起“学技术”、“练技术”、“重技术”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