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鲜感词句的体悟要落实到文本中,要强化文本资源的充分运用,要把握语文课程语言文字运用的本质定位,积极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高效发展。文章提出要对比生活实际,内容上感受新鲜;对比常规说法,手法上品味新鲜;对比常规句式,句式上触摸新鲜;对比常规视角,对象上运用新鲜。
[关键词] 对比策略;新鲜感;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所关注的语言单位,开始由字词逐渐走向具有独特魅力的词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的过渡单元,已经开始在语文要素的设定方面显现端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什么是新鲜感?新鲜感就是文本能给读者带来新奇、陌生且愉悦的感觉。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作家吴然的作品《大青树下的小学》,整篇课文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发现、认识并感受到这种新鲜感。教师直接灌输只能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鉴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笔者尝试采用对比策略,引导学生在内容和表达层面上进行辨析性阅读,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主动、积极地拥抱和悦纳文本中具有新鲜感的词语,更好地培养学生感知和解读文本语言的能力。
一、对比生活实际
阅读必须联系自我,找准文本与自我之间的联系。如果只是感知文本,完全沉浸在课文中,失去了自身的体验认知,阅读就不再是创造,而是被动接受。
以《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为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上课状态、不同的课间活动……怎样才能将这种“不同”刻在学生的心中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对比中找不同。课后思考第二题:“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对比自己的校园生活,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对比,大青树下这所学校的独特之处,就显而易见了。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语言表达的结构,教师相继提供语言表达的句式:我们的学校
[关键词] 对比策略;新鲜感;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所关注的语言单位,开始由字词逐渐走向具有独特魅力的词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的过渡单元,已经开始在语文要素的设定方面显现端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什么是新鲜感?新鲜感就是文本能给读者带来新奇、陌生且愉悦的感觉。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作家吴然的作品《大青树下的小学》,整篇课文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发现、认识并感受到这种新鲜感。教师直接灌输只能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鉴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笔者尝试采用对比策略,引导学生在内容和表达层面上进行辨析性阅读,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主动、积极地拥抱和悦纳文本中具有新鲜感的词语,更好地培养学生感知和解读文本语言的能力。
一、对比生活实际
阅读必须联系自我,找准文本与自我之间的联系。如果只是感知文本,完全沉浸在课文中,失去了自身的体验认知,阅读就不再是创造,而是被动接受。
以《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为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上课状态、不同的课间活动……怎样才能将这种“不同”刻在学生的心中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对比中找不同。课后思考第二题:“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对比自己的校园生活,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对比,大青树下这所学校的独特之处,就显而易见了。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语言表达的结构,教师相继提供语言表达的句式:我们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