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滥输液,等于在玩命(下)

来源 :药物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xiao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的座位上都坐满了输液的人。一名只有6岁左右的小姑娘,只是轻微腹泻,配点药口服便能解决问题。但家长偏要缠住医生为女儿输液,认为输液比口服药品效果好。在另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这里输液的人更多,除了输液室里坐满了人,连医院的走廊通道上还有躺在病床上接受输液的患者。调查发现,在吃药、打针还是输液的选择上,不少患者和医生达成了“默契”,首选输液!而多数患者并不清楚,这种选择其实违背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
  权威观点:预防脑血栓定期输液不解决根本
  每年秋冬季节,有些脑血管患者开始输一些活血化瘀、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认为输了液就能防止脑血栓。对此专家认为,脑梗死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输液,但是输进的药液随着身体的新陈代谢,不可能长期有效,所以脑血栓的防治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靠输液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预防脑血管疾病,平时不可忽略生活细节,如低盐、低脂、戒烟和避免久坐;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此外,积极治疗引起脑血管病的各种因素,如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有效控制血压;定期进行脑血管病的预防性检查等。
  治感冒输液就像“导弹打蚊子”
  从小到大,每个人患感冒的次数可能数也数不清。但就是这样一种常见病,却“苦”了中国人的腰包。一位外国医生曾说,治疗感冒,中国可能是全世界花冤枉钱最多的国家。此言虽然尖刻,却一针见血。中国人对于感冒的重视程度,让许多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很是不解。
  卢克是加拿大人,在中国某媒体工作已经9年。“以前在家得了感冒,从来没想过要上医院,如果实在难受,比如说咳嗽睡不着觉,就会给家庭医生打个电话,他会让我喝点止咳药。”卢克说,来到中国后,他一感冒,同事们就会劝他赶快去医院输液。“我挺不理解的,以前从来没有治过感冒,就是休息休息,一周就好了。”
  在英国,人们一旦患了轻度感冒,往往会花上十分钟给自己煮一杯热腾腾的姜茶,配上红糖和柠檬同服,当作治愈的药物。稍微严重些的人,在喝完姜茶之后,会请假一天在家安心休息,让自己尽快恢复健康。专家认为,治疗一般感冒输液就像“导弹打蚊子”。其实,感冒初期可以喝3天的板蓝根或感冒冲剂,这样有益于缩短病程。对于抗感冒药的使用,专家建议,国内销售的感冒药多是复方制剂,里面会有解热镇痛、防鼻充血等成分,所以服用一种就足够了。
  滥用输液存在五大潜在危害
  发热反应:发热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所致。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在停止输液数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并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肺水肿:肺水肿是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严重时稀痰液可从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哕音。这是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如果不停止输液并采取急救措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静脉炎: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空气栓塞:空气栓塞是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并发症。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时,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和缺氧,并可立即导致死亡。
  微粒栓塞:我国《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液体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10个,粒径大于20微米的不得超过2个。目前除英国和澳大利亚外,其他国家均未对粒径10微米以下微粒做出限量规定,而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10微米,因此药液中的较大微粒可直接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症。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吞噬细胞吞食,导致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国外学者在尸检中发现,用过40升输液的患者肺标本中有5000个肉芽肿。国内报道,长期接受静脉输液的病人可出现肺张力过度及呼吸衰竭。
  “能口服不注射”仍是权威的用药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即使必须注射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的出现。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原则?首先,三种用药方式中,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最轻、最慢,因此最安全。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最猛也最快,有的几分钟内就置人于死地。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个体诊所,由于抢救设施缺乏,人员的抢救知识匮乏。一旦出事很难逆转。其次,输液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再次,输液进行静脉穿刺时会引起疼痛。四是,输液成本最高,用于输液的抗菌药费用往往高出口服药很多,甚至是数倍。
  只要消化系统没问题 口服和输液效果相当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医生也会做出这样的解释。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的”,因为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效也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只是一种错觉或心理作用,感冒打点滴就属于此类。”专家认为,任何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痊愈周期。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大部分药物口服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
  三种情况一定要输液
  专家指出,只有三种情况病人必须接受输液治疗:首先,当病人上吐下泻导致脱水,要通过补液方式达到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其次,如果病人身体里含有毒物质,比如吃了相当数量的安眠药,必须洗胃,同时需要补液以促进有毒物质加速排出体外;最后,完全出于治疗原因,有些药不适合口服,或者有少数药物需要稀释以后进行静脉点滴。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社区老年患者人群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并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目的:为研究和开发滇产忍冬属植物长花忍冬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采用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和理化鉴定的方法对长花忍冬进行生药学的初研。结果长花忍冬生药学特征明显,与
早博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冠心病伴发早搏多为病理性早搏,当心电图检查呈现室性二联律、三联律、多源性早搏或多发性早搏时必须提高警惕,因为这些改变都是严重或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可以成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老年冠心病人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至少半年检查1次。一旦发现有室性早搏,无论是偶发的还是频发的都要尽早干预,以防因严重心律失常,突发心脏事件而威胁生命和健康。医学专
2018年26日,我国首台鲍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苔菉镇东洛岛海域正式启用,标志着福建省省鲍鱼养殖率先进入机械化时代。 “振鲍1号”是我国首
关键词:乙醇;氧化应激;脂多糖;炎症;营养;酒精性肝病  【中图分类号】R32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2-0020-02  长期大量饮酒可以导致酒精性肝病,酒精诱发脂肪肝疾病是最常见的,进而可以发展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乙醇导致脂肪肝进展的机制是复杂的,而且机制不完全了解[1]。酒精性肝病在美国肝病的死亡原因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该疾病的预后比常见的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