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上的四次新闻改革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in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新闻事业历经百年,在不断变革、创新中开拓前进,期间有过四次重大新闻改革.第一次以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为标志,着重解决党报和党组织的关系问题,确立党性原则;第二次以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致读者》为标志,着重解决党报与公众的关系问题,提出"满足读者的需求,是报纸的天职"这一著名论断;第三次在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着重解决媒体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媒体的"双重属性"论断获得共识;第四次在互联网快速崛起、新媒体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以媒体融合为手段,以"四力"为标准,以"四全"为形态,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使党的媒体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其他文献
面向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通用的、科学公正的大数据媒体业务评价指标体系,是促进台、网、新融合发展,规范媒体评价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目前我国视听媒体行业的迫切需求.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媒体业务评价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大数据应用和行业共通视角构建了用户类、访问类、播放类、互动类和技术质量类五维度67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大数据业务评价体系,并对具体指标进行了指标名称和计算规则设定,其中用户类指标从规模、类型和状态方面进行设置;访问类指标从频次、时长、广度以及深度方面进行设置;播放类指标从播放的
从"数据形式的转换"到"社会领域的重组方式",数字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底层逻辑.与此同时,数字化深深嵌入新闻传播实践的行动和过程之中.在媒介传播形态从"线"到"网"到"云"的变化中,"传输""连接""生成"成为媒介实践的主要行动逻辑.面对刚刚起步的万物数字化时代,这种"生成性""去结构化"和"不确定性"特征将推动未来媒介实践走向更加复杂的异质连接、多元流动与杂合共生.
期刊
新闻产品的本质是公共交往之中介.先进的媒介技术能更完整地展现新闻的社交本质.当前新闻媒体未能发展为社交媒体,是因为新闻产品未能与IT技术深度融合.以新闻叙事逻辑模式为中介,或能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并促成新闻产品形态的全面革新——新闻产品从阅读对象升级为社交中介.利用基础的哲学知识,可提炼出极简、普适的新闻叙事逻辑模式——新闻树模式.将新闻树模式转变为IT程序,再将该IT程序与具体的新闻内容结合,即可产生新闻产品的全新形态——新闻树产品.新闻树产品是一种三维形式的新闻产品,是以新闻事件为核心的具有成长性、参
福柯的话语理论揭示了话语和知识权力的共生关系,突出了话语的实践功能,为思考西方新闻文本的话语建构提供了新思路.从考古学维度出发,新闻文本可被视作具有档案形态的历史性文本,它由文本作者、文本陈述与文本秩序所建构;从话语与权力的系谱学出发,新闻文本的话语建构又受制于外在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