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39272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复合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突现出很多不足,集中体现在与市场需求脱节和忽视学生要求等方面。因此,进行英语专业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本着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教育需求,符合学生心里发展的需求等原则,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兼顾了三个方面:专业课程,人文课程,职业课程。
  关键词:英语专业;专业课程;人文课程;职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152—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我国已多次尝试引进国外先进课程模式以推动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但外语教育与国情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这给全面引进国外经验带来了难度,大量的实际教学改革实际上仍局限于宏观或局部,没有全面提出符合国情特点的课程模式和培养方案,更没有系统总结课程开发方法。从而造成大量实施的课程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单一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英语教学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本来是为整个社会和市场培养的,尤其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但是,很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第一选择愿意留在高校,第二选择为政府机关。这表明高校现行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所培养出的英语人才,与社会和市场对综合英语能力的需求严重脱节。以翻译人才为例,每年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中翻译人才的求职数量从每个职位平均87人次申请增加到135人次,增幅54%。然而真正能承担起翻译工作的人才却非常少,个中原因既有理论认识上的偏差,也有多年来的偏见。许多人一直把翻译人才的培养看成是外语教学的副产品,抹杀翻译的专业特点,不承认翻译工作的职业性。导致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多侧重于语言文学课程,而完全忽视与翻译职业相关的人文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
  (二)高校英语教学忽视了学生的需求
  现在的大学生处于信息化的时代,他们的就业和职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渴望尝试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我们现行的英语教学模式严重漠视他们的需求,没有培养出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导致在校就读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找工作难,到岗后进入角色慢。
  
  三、课程体系建立的原则
  
  (一)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
  经济建设需要人才,而培养出的人才只有为社会所接纳,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发挥作用。国家经济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纯语言技能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凸现其局限性,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外语强、专业亦强这一更高要求。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努力使课程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应把英语教学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加大对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各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充实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实践教育环节,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教育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在成功的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之后,高等教育已不属于博雅教育那种遴选“人才”、按既定的高规格进行打造,而是服务,是面向市场提供学生“产品”。在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转向社会中心时,学问的“高深”不再是传统学术意义上的“狭窄深奥”,而是由许多种专门知识——这些知识有的较深奥,有的较浅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半衰期”“能力半衰期”不断缩短,一个人一生从事一种职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因此,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为学生构建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和培训创造接口和条件,在教育终身化体系建构过程中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发现社会对自身的需求,反思并寻找自身能力的不足,弥补能力短板;同时能让学生在未来要选择的职业模型中,尽早、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
  (三)符合学生心里发展的需求
  心理学揭示,学生心理发展只有在客观条件形成学生心理的兴趣和欲望时才有可能。心理健康只有在主动的行为中才能实现。在那种被居高临下的控制状态下,强求用教材知识作为唯一的标准接受评判,只能损伤学生心理。因此,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的兴趣大致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有自己喜欢的人文内容的课程;一是学对自己将来就业有帮助的课程。
  四、课程体系研究结果——课程体系结构
  本着以上的原则,高校英语专业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努力建成包含外语语言技能、国别文化与国情、中国语言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多元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增加经典人文内容和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并适当增加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在容纳各种观点的同时善于分辨和选择,达到丰富文化底蕴、拓展思路、提高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目标。
  (一)专业课程体系(见表一)
  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必修课程体系包含英语专业所有的专业基础课,是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的根基。这一部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即“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系统地把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介绍给学生,目的不是介绍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的着眼点是通过学科前沿信息的介绍,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这些信息中的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二)人文课程体系(见表二)
  人文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专业知识课程。这一部分课程在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之外,加入了汉语授课的人文课程。同时,对原有的专业知识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把专业性特别强,实用性比较弱的语言课程剔除;加入一些文化性质强,人文覆盖广的课程。人文课程主要注意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过程中,“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实现从学生向社会人的心理、人格、能力的全面转化。非专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来说甚至比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使学生了解世界、熟悉国际规则、熟悉涉外业务,使其成为能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和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职业课程体系(见表三)
  职业课程体系特点鲜明的区别于传统大纲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因为传统的英语专业教学导致毕业生的择业范围较为狭窄,一般,只能选择与英语专业有关的职业。这样就必然导致扩招后的英语专业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活动和生产过程中,按人才的职能作用与需求倾向,人才一般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四种类型。以前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主要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学术型人才,把学生的技能教育当作教育的附属,这无疑与现代化建设相违背。课程体系兼顾了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把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五、结语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课题。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因此,相应的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就会发生改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英语专业教育从诞生那天起,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很大的职业重塑空间的,今天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也应该具备超越英语语言能力以上的诸多能力,如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新知识获取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因此需要及时并深入进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郭蔷.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英语教育改革[N].光明日报,2008-2-20.(第10版).
  [5]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6]雅克·哈拉克.投资于未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教育重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7]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石银)
其他文献
被驾校解雇后,苑加林经历了仲裁、再仲裁、起诉、判决,到最后拿到不尽如人意的赔偿,他的感触只有一个:上哪说理去?  “这个事儿也就这样了吧,胳膊拧不过大腿。”1月17日,苑加林在电话中告诉《方圆》记者,经历两年多的维权,他终于拿到了驾校的一万多的赔偿金,虽然这个数目他并不满意,但他放弃了上诉。  苑加林是北京市海淀区柳林村的村民。从1998年开始,他就在龙泉驾校当教练。如果顺利的话,他打算踏踏实实干
近年来,军队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领导军队发展的党组织必须走在现代化前列。“军队党组织现代化”比较贴切地表达了军队党组织进步的必然要求,它是指军队党组织顺应时代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经济原因使得他们更易于出现心理上的失衡、紧张和焦虑。团体心理训练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改善和提高贫困
c是潜在的、无形的生产力,在实践中需要根据每个时期的特点不断更新、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从而创造更好的工作业绩。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生产力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人本身是生产力。那么有没有其它的生产力存在呢?根据多年的学习和具体工作实践,我们感受到还有一种无形的,极具潜力的间接生产力
阎连科想表达的正是:城市文明的步伐是通过牺牲乡村文明来实现的,很多城市的兴起就意味着乡村的死亡,中国有着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土地上,而今早已被西方文化所侵蚀  翻开阎连科新作《炸裂志》,立时被其惟妙惟肖的讲述所深深吸引。阎连科的小说架构一向并非平铺直叙,在形式和结构上总会显露独特之处:《日光流年》将情节全盘倒置,《受活》的章节只使用奇数,配有注释,自成一体,以及《风雅颂》篇章名的巧妙设置,都可以看出作
我想提笔,写封信,茫然四顾,已不知投递给谁好。要是早些年,我一定会在叶片上写上短句,随信一起寄出。也不告诉对方,这些银杏是经过漫长山水,最终才出现在她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