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96-02
高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自然科学学科特别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我在最近几年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工作中,对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部分进行了认真解读和精心设计,除了让学生在教学中了解那部分科学史之外,更多的是尝试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意志品质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就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操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大家分享。
一、从发现细胞到细胞学说建立以及细胞结构、功能及原理阐述等一整套科学理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干学者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并且有不少学者穷毕生精力为之努力却只在这段科学发展史上被一笔带过,甚至没有提及他们的姓名。让学生从中体会做成一件事情的艰难,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培养学生尤其是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奉献意识,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认真努力,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为追求真知要树立耐得住寂寞的恒心和勇气。
二、用科学发展史实进行思想成长方面的指导。从酶本质描述的变迁,引导学生作出这样的思考:科学的发展是向前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有时候会反向。其实人的成长也是一样的,我在将这个生物学发展史实运用到教学中,主要用于指导年龄在15岁左右的高一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和15年的成长经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积累,也形成了一些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该如何看待这些已经有了的经验,因为在科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学者,囿于当时学科发展水平的限制,尚且作出关于酶化学本质的不完全正确的认识。何况他们是15左右的孩子,限于知识面和接触社会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希望他们在后续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善于听取老师、同学、家长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听取有较多社会经验和较高知识水平的老师和家长的指导,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甚至是少走错路,尽快成人、成才。
三、用科学发展史实进行挫折教育。现在读书的高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是一家人的工作重心,在学校现在又强调赏识教育。多数孩子没有经历过或者很少经历挫折和磨难,尤其是不能忍受误解和冤枉。通过孟德尔1865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没有被当时科学家重视,到了1900年被重新认可后被誉为遗传学奠基人这一史实,引导学生思考:有实力的人到哪里都是会被认同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现在作为学生就是要不断积累,使自己变得强大,不能太在意一时一事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印象,哪怕因为某件事被别人误解或者冤枉,要坚信“清者自清”,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心。
四、生物科学发展史还是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坚持真理的良好教材。继孟德尔遗传定律在遗传学上地位被确立之后,若干学者进行验证试验,在发现有些数据不能用孟德尔定律解释时,很多人选择了放弃。摩尔根等人坚信自己试验原理及方法过程的科学性,由此展开分析,最终发现了伴性遗传规律并揭示了遗传的连锁互换规律。通过这件史实,我引导学生一方面要树立信心,要尊重前人的成就但不能迷信前人的说法,另一方面要坚持真理,只要认为自己分析问题的原理、方法、出发点没有错,发现与已有结论存在冲突,那就要深究,要找老师讨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唯真、唯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自己在问题分析上出现的缺陷。我发现通过争论之后,学生在曾经出问题的地方再出类似问题的情况大为减少,这是这个地方的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收获。
五、用科学发展史实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遗传信息表达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喜欢用物理学家迦莫夫提出的三联体密码学说这一史实。我给学生是这样总结这段史实:一个物理学家用数学理论解决了一个当时非常棘手的生物学问题。学生对这个描述非常感兴趣,教学中我顺势引导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现在看来没有多大使用价值的某些学科知识,将来是否成为社会人必备的常识现在不得而知,还有由这些知识带来的能力养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途是不可估量的。
六、用科学发展史实进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实中,温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引入琼脂,从结构的层面排除了前人研究成果无法解决的胚芽鞘尖端结构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从物质的层面通过琼脂是否承载胚芽鞘尖端合成分泌的物质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进行对比,说明了引起胚芽鞘生长的确实是尖端合成的物质,而与尖端结构的存在与否无关。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通过这个史实我告诉学生,当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东西,谁有创新的想法,谁能合理运用创新的想法,谁可能就是最终的成功者;同时创新也依赖平时的积累,只有当普通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厚度,才可以迸发出看似简单却是革命性的创新思路来,希望学生要重视平时的简单积累。
以上是我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关于生物学科学发展史实的一部分运用举例,在教学中运用下来,学生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培养,同时也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生物老师发掘教材功能的潜能,更好的上好生物课,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学生和我们老师自己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自然科学学科特别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我在最近几年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工作中,对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部分进行了认真解读和精心设计,除了让学生在教学中了解那部分科学史之外,更多的是尝试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意志品质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就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操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大家分享。
一、从发现细胞到细胞学说建立以及细胞结构、功能及原理阐述等一整套科学理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干学者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并且有不少学者穷毕生精力为之努力却只在这段科学发展史上被一笔带过,甚至没有提及他们的姓名。让学生从中体会做成一件事情的艰难,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培养学生尤其是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奉献意识,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认真努力,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为追求真知要树立耐得住寂寞的恒心和勇气。
二、用科学发展史实进行思想成长方面的指导。从酶本质描述的变迁,引导学生作出这样的思考:科学的发展是向前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有时候会反向。其实人的成长也是一样的,我在将这个生物学发展史实运用到教学中,主要用于指导年龄在15岁左右的高一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和15年的成长经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积累,也形成了一些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该如何看待这些已经有了的经验,因为在科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学者,囿于当时学科发展水平的限制,尚且作出关于酶化学本质的不完全正确的认识。何况他们是15左右的孩子,限于知识面和接触社会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希望他们在后续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善于听取老师、同学、家长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听取有较多社会经验和较高知识水平的老师和家长的指导,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甚至是少走错路,尽快成人、成才。
三、用科学发展史实进行挫折教育。现在读书的高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是一家人的工作重心,在学校现在又强调赏识教育。多数孩子没有经历过或者很少经历挫折和磨难,尤其是不能忍受误解和冤枉。通过孟德尔1865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没有被当时科学家重视,到了1900年被重新认可后被誉为遗传学奠基人这一史实,引导学生思考:有实力的人到哪里都是会被认同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现在作为学生就是要不断积累,使自己变得强大,不能太在意一时一事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印象,哪怕因为某件事被别人误解或者冤枉,要坚信“清者自清”,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心。
四、生物科学发展史还是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坚持真理的良好教材。继孟德尔遗传定律在遗传学上地位被确立之后,若干学者进行验证试验,在发现有些数据不能用孟德尔定律解释时,很多人选择了放弃。摩尔根等人坚信自己试验原理及方法过程的科学性,由此展开分析,最终发现了伴性遗传规律并揭示了遗传的连锁互换规律。通过这件史实,我引导学生一方面要树立信心,要尊重前人的成就但不能迷信前人的说法,另一方面要坚持真理,只要认为自己分析问题的原理、方法、出发点没有错,发现与已有结论存在冲突,那就要深究,要找老师讨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唯真、唯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自己在问题分析上出现的缺陷。我发现通过争论之后,学生在曾经出问题的地方再出类似问题的情况大为减少,这是这个地方的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收获。
五、用科学发展史实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遗传信息表达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喜欢用物理学家迦莫夫提出的三联体密码学说这一史实。我给学生是这样总结这段史实:一个物理学家用数学理论解决了一个当时非常棘手的生物学问题。学生对这个描述非常感兴趣,教学中我顺势引导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现在看来没有多大使用价值的某些学科知识,将来是否成为社会人必备的常识现在不得而知,还有由这些知识带来的能力养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途是不可估量的。
六、用科学发展史实进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实中,温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引入琼脂,从结构的层面排除了前人研究成果无法解决的胚芽鞘尖端结构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从物质的层面通过琼脂是否承载胚芽鞘尖端合成分泌的物质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进行对比,说明了引起胚芽鞘生长的确实是尖端合成的物质,而与尖端结构的存在与否无关。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通过这个史实我告诉学生,当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东西,谁有创新的想法,谁能合理运用创新的想法,谁可能就是最终的成功者;同时创新也依赖平时的积累,只有当普通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厚度,才可以迸发出看似简单却是革命性的创新思路来,希望学生要重视平时的简单积累。
以上是我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关于生物学科学发展史实的一部分运用举例,在教学中运用下来,学生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培养,同时也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生物老师发掘教材功能的潜能,更好的上好生物课,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学生和我们老师自己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