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的思索,30年的实践,30年的创造,始终用旅游的心态在踉踉跄跄中大步流星一路走来,在不断的劣汰、优升、裂变中,不断地走出异常,超越超常,回归正常。
7月的江淮大地,热浪涌动,生机蓬勃。严介和旗下华佗论箭组委会五经系统2013年年会,正在江苏淮安开元名都大酒店的开元厅火热举行。走进会场,仿佛置身这位商界狂人缔造的商业帝国,有如走进以蓝、黄、红三原色为基调的文化迷宫——从大屏幕上“新起点 星璀璨 薪辉煌”标新立异的会议主题,到会场两侧巨幅展板上“起、品、舒”核心文化和“拓、守、延”经营战略的诠释;从各大集团董事局主席和总裁团队赫然亮相的80后、90后阵容,到“成于归零”、“憧憬未来”不拘一格的会议议程,无不彰显着这位狂人领袖和这家庞大企业的与众不同。
因事先有约,记者得以列席了这次内部会议,并现场采访了严氏父子。
于是,我们看到一条长长的来路,还有一幅目标清晰、方向明确的未来蓝图。
作为一代苏商,话题很自然地从江苏开始。谈到江苏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诸方面,一向口若悬河的严介和更是如数家珍—
江苏,因历史上著名的江宁府、苏州府而得名。苏州的丝绸和制造,在历史上都十分有名。大清朝100个庄园是江苏的,历史上成为第一帝国的康乾时期,尤其是雍正时期,主要是运河经济,而我的老家楚州,是运河和淮河交汇处,南北分水岭,达官贵人都在这里。后来因为黄河决堤,把这里冲毁了,一直冲入了运河,构成了里下河地区。美丽的淮河流域被冲毁了,达官贵人开始纷纷南下。有的停留在了扬州,那时的大盐商都是从我们老家过去的。后来有人继续南下到了苏州、无锡,而南下的最后一站就是今天的杭州。后来的东南制造业就是指的楚州、扬州、苏州、杭州。“襟吴带楚客多游”,这里的吴就是指苏州。楚州因被黄河冲毁了,经济开始走向衰败,进而逐步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江苏现在13个地级市,9个机场。由此可见这里的经济质量和经济密度。江苏的经济总量名列全国前茅;全国百强县前10强江苏占9家;民营企业500强的前10强江苏一直占一半以上。
江苏人心灵手巧,最勤奋,有韧性。江苏的高速公路、桥梁,都是一流的,世界第一悬索桥就是泰州大桥。江苏有太多的桥梁创造了全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当然江苏人也是典型的窝里斗,不抱团,这就像动物世界中的猫科动物,单打独斗,而猫科动物里出老虎、狮子、豹子。所以很多地方出团队,而江苏出领袖。
江苏是农民文化,崇尚田园。春夏秋冬,敢于开垦,慷慨播种,乐意施肥,耐心侍田,最后才是考虑收成。做大企业肯定不能急功近利,所以江苏出现太平洋建设这样的企业是必然的。
记者把话题引向这位传奇人物的创业历程, 听严介和娓娓道来。
严介和原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1986年,因为超生而被迫辞职,“跳海”经商。这一跳,中国少了一位语文教师,却多了一位传奇富豪。
26岁,他以全票当选为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工厂的厂长。仅仅半年时间,工厂就扭亏为盈。
1986年到1996年十年间,严介和先后在7家国企任职。哪个企业经营不下去了,他就去哪个企业,哪个企业就起死回生。他自信:“没有亏损的企业,唯有无能的厂长。”
1992年,严介和开着手扶拖拉机,带着他的引江建筑公司的弟兄们到省城南京闯天下,但5个月下来依旧两手空空。这时一个桥涵项目吸引了他。因为已经是第五包,这个造价29.4万元的项目早已榨干油水,按工程质量核算,不仅赚不到钱,还会亏5万元。当时弟兄们一致同意放弃,但他却让大家算算,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优的质量完成,最后要亏多少?结果是要亏8万元!他果断决定:“干,亏5万不如亏8万!”就这样,他带领他的弟兄们冒着零下10度的严寒,以72天的惊人速度,高质量完成了原本需要140天完成的工程量。南京绕城公路建设总指挥喜出望外,当即决定让他们做绕城公路的配套工程。引江公司乘胜进军,在“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的春天全面复工,一举净赚800万元。引江公司也从此“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由运河而长江,直至拥抱太平洋。
1996年,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苏北宿迁市政府计划建设一条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财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经过谈判,工程由严介和垫资上马,由此开创了中国的“BT”模式。宿迁一役成功以后,严介和将“BT”模式迅速复制到全国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相继承接了几千亿元的订单。“BT”模式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之路,也使严介和的个人财富以几何裂变的形式增加。
2002年,太平洋建设取得了国家公路、市政、水利三个总承包一级资质,成为国内非公有制企业中唯一一家拥有这三项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公司也由“太平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这一年,太平洋建设开始采取零价格、零资产的方式大量收购国有企业,条件是承担企业全部债务。随着打包重组模式的逐步铺开,为解决亏损国企问题坐卧不宁的各地政府纷纷找到太平洋建设,严介和也成了各地政府的座上宾。这也让太平洋建设有了更多与各地政府接触的机会,客观上将太平洋建设带入了一个高速成长的上升通道。然而,太平洋建设收购的都是没有人要的企业,难于消化。重组这些国有企业都是赔钱的,而赔掉的钱正是他们通过“BT”模式赚来的钱。严介和说:“我们BT赚的钱也是从社会来的,重组这些企业,把这些钱撒到这些企业去,也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几年算下来,太平洋建设累计投入在国企重组上的资金超过30亿元。重组的前一两年都没有回报,3年后都基本上有所回报,但这和我们的付出应该是不匹配的。如果说我们要谈赚钱做商人,把重组国企的这些钱投在“BT”上的话,效益是重组国企的10倍乃至100倍。这些年来,我最大的欣慰就是,通过办太平洋建设,解决了30万人的就业问题。”
2005年,严介和以125亿的身家登上了胡润富豪榜榜眼。一时间,质疑和责难铺天盖地而来。2006年他本人和太平洋建设经历了一场中外企业发展史上罕见的舆论和所谓债务风暴。然而,风起的日子笑看落花。闯荡过大江大浪的严介和从容应对,敞胸面对,让一切真相大白,让危机化为机遇,也让太平洋建设死而不亡,浴火重生。
“30年的思索,30年的实践,30年的创造,我们始终用旅游的心态在踉踉跄跄中大步流星一路走来,在不断的劣汰、优升、裂变中,不断地走出异常,超越超常,回归正常,完成了‘以社会为己任,以企业为本位,共创财富,完善自我’的社会使命。”严介和如是评价过往。
7月的江淮大地,热浪涌动,生机蓬勃。严介和旗下华佗论箭组委会五经系统2013年年会,正在江苏淮安开元名都大酒店的开元厅火热举行。走进会场,仿佛置身这位商界狂人缔造的商业帝国,有如走进以蓝、黄、红三原色为基调的文化迷宫——从大屏幕上“新起点 星璀璨 薪辉煌”标新立异的会议主题,到会场两侧巨幅展板上“起、品、舒”核心文化和“拓、守、延”经营战略的诠释;从各大集团董事局主席和总裁团队赫然亮相的80后、90后阵容,到“成于归零”、“憧憬未来”不拘一格的会议议程,无不彰显着这位狂人领袖和这家庞大企业的与众不同。
因事先有约,记者得以列席了这次内部会议,并现场采访了严氏父子。
于是,我们看到一条长长的来路,还有一幅目标清晰、方向明确的未来蓝图。
作为一代苏商,话题很自然地从江苏开始。谈到江苏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诸方面,一向口若悬河的严介和更是如数家珍—
江苏,因历史上著名的江宁府、苏州府而得名。苏州的丝绸和制造,在历史上都十分有名。大清朝100个庄园是江苏的,历史上成为第一帝国的康乾时期,尤其是雍正时期,主要是运河经济,而我的老家楚州,是运河和淮河交汇处,南北分水岭,达官贵人都在这里。后来因为黄河决堤,把这里冲毁了,一直冲入了运河,构成了里下河地区。美丽的淮河流域被冲毁了,达官贵人开始纷纷南下。有的停留在了扬州,那时的大盐商都是从我们老家过去的。后来有人继续南下到了苏州、无锡,而南下的最后一站就是今天的杭州。后来的东南制造业就是指的楚州、扬州、苏州、杭州。“襟吴带楚客多游”,这里的吴就是指苏州。楚州因被黄河冲毁了,经济开始走向衰败,进而逐步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江苏现在13个地级市,9个机场。由此可见这里的经济质量和经济密度。江苏的经济总量名列全国前茅;全国百强县前10强江苏占9家;民营企业500强的前10强江苏一直占一半以上。
江苏人心灵手巧,最勤奋,有韧性。江苏的高速公路、桥梁,都是一流的,世界第一悬索桥就是泰州大桥。江苏有太多的桥梁创造了全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当然江苏人也是典型的窝里斗,不抱团,这就像动物世界中的猫科动物,单打独斗,而猫科动物里出老虎、狮子、豹子。所以很多地方出团队,而江苏出领袖。
江苏是农民文化,崇尚田园。春夏秋冬,敢于开垦,慷慨播种,乐意施肥,耐心侍田,最后才是考虑收成。做大企业肯定不能急功近利,所以江苏出现太平洋建设这样的企业是必然的。
记者把话题引向这位传奇人物的创业历程, 听严介和娓娓道来。
严介和原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1986年,因为超生而被迫辞职,“跳海”经商。这一跳,中国少了一位语文教师,却多了一位传奇富豪。
26岁,他以全票当选为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工厂的厂长。仅仅半年时间,工厂就扭亏为盈。
1986年到1996年十年间,严介和先后在7家国企任职。哪个企业经营不下去了,他就去哪个企业,哪个企业就起死回生。他自信:“没有亏损的企业,唯有无能的厂长。”
1992年,严介和开着手扶拖拉机,带着他的引江建筑公司的弟兄们到省城南京闯天下,但5个月下来依旧两手空空。这时一个桥涵项目吸引了他。因为已经是第五包,这个造价29.4万元的项目早已榨干油水,按工程质量核算,不仅赚不到钱,还会亏5万元。当时弟兄们一致同意放弃,但他却让大家算算,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优的质量完成,最后要亏多少?结果是要亏8万元!他果断决定:“干,亏5万不如亏8万!”就这样,他带领他的弟兄们冒着零下10度的严寒,以72天的惊人速度,高质量完成了原本需要140天完成的工程量。南京绕城公路建设总指挥喜出望外,当即决定让他们做绕城公路的配套工程。引江公司乘胜进军,在“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的春天全面复工,一举净赚800万元。引江公司也从此“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由运河而长江,直至拥抱太平洋。
1996年,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苏北宿迁市政府计划建设一条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财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经过谈判,工程由严介和垫资上马,由此开创了中国的“BT”模式。宿迁一役成功以后,严介和将“BT”模式迅速复制到全国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相继承接了几千亿元的订单。“BT”模式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之路,也使严介和的个人财富以几何裂变的形式增加。
2002年,太平洋建设取得了国家公路、市政、水利三个总承包一级资质,成为国内非公有制企业中唯一一家拥有这三项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公司也由“太平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这一年,太平洋建设开始采取零价格、零资产的方式大量收购国有企业,条件是承担企业全部债务。随着打包重组模式的逐步铺开,为解决亏损国企问题坐卧不宁的各地政府纷纷找到太平洋建设,严介和也成了各地政府的座上宾。这也让太平洋建设有了更多与各地政府接触的机会,客观上将太平洋建设带入了一个高速成长的上升通道。然而,太平洋建设收购的都是没有人要的企业,难于消化。重组这些国有企业都是赔钱的,而赔掉的钱正是他们通过“BT”模式赚来的钱。严介和说:“我们BT赚的钱也是从社会来的,重组这些企业,把这些钱撒到这些企业去,也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几年算下来,太平洋建设累计投入在国企重组上的资金超过30亿元。重组的前一两年都没有回报,3年后都基本上有所回报,但这和我们的付出应该是不匹配的。如果说我们要谈赚钱做商人,把重组国企的这些钱投在“BT”上的话,效益是重组国企的10倍乃至100倍。这些年来,我最大的欣慰就是,通过办太平洋建设,解决了30万人的就业问题。”
2005年,严介和以125亿的身家登上了胡润富豪榜榜眼。一时间,质疑和责难铺天盖地而来。2006年他本人和太平洋建设经历了一场中外企业发展史上罕见的舆论和所谓债务风暴。然而,风起的日子笑看落花。闯荡过大江大浪的严介和从容应对,敞胸面对,让一切真相大白,让危机化为机遇,也让太平洋建设死而不亡,浴火重生。
“30年的思索,30年的实践,30年的创造,我们始终用旅游的心态在踉踉跄跄中大步流星一路走来,在不断的劣汰、优升、裂变中,不断地走出异常,超越超常,回归正常,完成了‘以社会为己任,以企业为本位,共创财富,完善自我’的社会使命。”严介和如是评价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