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增长,一条艰巨而曲折的路。
谁能料到,一个资源丰富、来钱容易的大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竟然出现了经济负增长。
他,就是我国西北煤炭大省——山西。
7月27日,山西省统计局出炉上半年经济“成绩表”,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山西省生产总值(GDP)3105.9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4%,能源大省山西成为全国唯一的负增长省份。
首先,金融危机造成巨大的市场压力。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减弱,出口下降,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行业产量下降、价格下跌,焦炭行业出现负增长,造成巨大的市场压力。
其次,单一畸重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在山西,工业占整个经济比重为60%以上,重工业比重高达95%,其中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占80%以上。这些处于产业链上游、价格链末端的超重性结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太差,受到打击后必然导致工业经济整体回落。据统计,1至5月,山西工业增加值下降了22.5%。
第三,重特大事故频发引发安全生产压力。山西有近万座煤矿、非煤矿山和尾矿库,还有为数不少的化工企业,其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员工素质等安全生产条件十分落后。以煤矿为例,目前现有的2598座煤矿,小煤矿占90%以上,所有煤矿仅有11.9%的煤矿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采煤,仍有40%的煤炭产能依然采用落后的采煤方式,矿难隐患巨大。
第四,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带来难堪的污染“黑帽”。长期以来,山西省的产能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据山西省社科院的一项研究,从改革开放到目前,煤炭资源开发带给山西的生态环境直接损失高达三四千亿元。
“销售不旺、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使山西大量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一季度中小企业数量减少8000多个,从业人员同比减少50多万;一些项目也因金融危机而暂停,全省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潘云说。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山西不得不直面调整“阵痛”,承受损失增长的代价推进全面转型。
在客观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全省科学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后,山西省委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推进全面转型的目标。省委书记张宝顺说,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是山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战略重点,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山西更要迎难而上,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坚决推动全省实现全面转型。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说,如果讲“保增长”有压力,没有哪个省市比山西更重。但是,山西人民没有被“-8%”吓倒,反而把这次危机当成一次“思想大解放”的生动实践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进行产业结构改造、升级和调整。“负增长”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实现“降速转型”;让出“煤老大”位置也不可怕,关键是我们的产能会不会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
于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在山西省拉开了帷幕。
用“摸着石头过河”的胆识探索转型之路
据说德国的鲁尔、法国的洛林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世界上较为成功的例子,但几十年过去了,转型还在继续。而我国要实现资源型经济整体转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山西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据了解,经过反复论证,山西省提出了实现全面转型的“六大思路”:一是产业结构转型,由单一支柱产业结构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二是增长方式转型,由粗放式、被动型增长向节约、集约、安全、绿色、稳健式增长转变;三是发展动力转型,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四是经济环境转型,由低水平开放向全方位开放转变;五是体制机制转型,由初步的市场经济体制向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六是社会全面转型,由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以产业转型为例。今年以来,山西相继推出了煤炭、焦化、冶金、电力、装备制造、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工业等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涉及的八大产业规模占到整个工业经济的95%以上。到2011年,全省钢铁企业由目前的200多家减少到50家左右,金属镁企业由70余家减少到30家左右;焦化产业将淘汰炭化室高度在4.3米及以下的焦炉,鼓励采用国际领先的炭化室高度7.63米高炉;煤化工产业将控制电石、煤焦油加工、粗苯加工等传统产品总量,培育打造尿素、多元复合肥、甲醇系列等拳头产品。
再有,要转变增长方式,安全是山西无法回避的难题。为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山西开出了十剂“猛药”——安全生产“十项制度”:联合执法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事故约谈制度;事故隐患举报制度、煤焦领域反腐败制度、行政问责制度等。这些制度就像一张张“安全网”,在全省矿山、企业全面铺开。据了解,目前,山西已为全省11个市和87个重点产煤县、非煤矿山县配备了98名市、县长安全助理。在干部考核和地区发展评价体系中,安全发展目标被列为“一触即死”的“高压线”。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找准“切入口”。这是山西抓好结构调整的一大体会。人们知道,煤炭是山西经济最大的比较优势,但其“多、小、散、乱、差”的产业现状和“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事故多发、效益低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一直是山西发展的最大制约。此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煤炭产业首当其冲成为了“切入口”。在前几年关小上大、强推采煤方法基础上,今年以来,山西出台了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抓手,以循环经济为目标,用“减、加、乘”等方式,全面实施资源整合、产业改造升级。
一是大量减少小煤矿数量,促进资源整合。山西煤矿最多时超过1万座,到去年底,全省煤矿数量从2002年的5255座减少到2598座,压减比例高达50%。“但是,小煤矿数量仍然太多,平均单井规模才36万吨/年,不仅无法与世界一流水平的澳大利亚平均460万吨/年的规模相比,比近邻内蒙古也低了一半。”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厅长王守祯说。为此,山西省决定,到2010年,全省矿井数量将减少到1000处,基本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据了解,目前山西省已将1000座矿井的保留指标分到了各地,“煤都”大同仅保留71座,国内最大的无烟煤基地阳泉市仅保留50座。
二是提升产业集中度,培育煤企“航母”。“减法”之后,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成为做好“加法”的主角,承担起兼并重组的重任。按山西省调整规划,将来要形成3个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4个5000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到2011年,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5%以上,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到2015年,大集团煤炭产量达到全省的80%以上,单井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准入门槛,比如,参与兼并重组的煤矿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在兼并重组小煤矿的同时,山西加快矿井改造提升,建设了一批千万吨级矿井。
三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山西将重点鼓励延长煤炭产业链,鼓励煤炭与电力合作,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鼓励煤炭与煤化工合作,发展煤制化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等以煤为基础的产业。还包括煤电铝、煤机械、煤安全、煤环保、煤建材等产业。据介绍,山西省还将加快同煤塔山、焦煤古交、潞安屯留、晋煤寺河等14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206个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加上煤矿建设和煤矿重组改造,两年内山西煤炭将完成投资1800亿元,在拉动内需的同时,提升产业水平、优化结构,提高竞争力。
山西把煤炭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切入口”,并非是抛弃自己的资源禀赋和原有资源产业基础优势,另搞一套“空降产业”,而是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吕梁市委书记聂春玉说的好,不能脱离经济规模实际乱搞转型发展。以吕梁市为例,2000年之前,全市只有5.2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工业中的“老大”就是一家汾酒厂,转型基础不牢。到2008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015亿元,形成了以煤炭、焦化和冶金为重点的工业体系,这才具备了转型的基础。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能把“转型”简单地理解为“转产”。比如说山西的煤多,是不是把煤压下,再去上一些非煤产业才算调整?这样的做法恰恰违背规律,要找准、抓住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转型使优势更加突出,目标是做大做强。如吕梁全市92.3%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半山区,且地处偏远,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IT产业,不切实际,所以只有打好“资源牌”,这才使吕梁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明星”。
效果在调整的屡屡“阵痛”中逐步显现
山西省用“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抓结构调整,其“阵痛”是强烈的,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了解,在持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之后,今年一季度,山西GDP同比下降8.1%,是全国31个省(区、市)中惟一一个负增长的省份,也是该省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速度;全省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2.6%;今年一季度,山西煤炭产量首次被内蒙古自治区超过,让出了保持多年的“煤老大”位置。
但由于山西省对结构调整的前期工作做的比较好,实施方法措施得力,所以暂时出现的 “负增长”对当地干部群众发展信心、投资者收益预期、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比较有限,大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对GDP增长的关注。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谋划、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许多干部认为山西仍有可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速;煤炭、焦化、冶金等重点行业的投资者,比较多地关注调整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希望抓住调整带来的新机遇;煤炭产区的部分群众对工资性收入下降、就业岗位减少和部分机械闲置,表示压力不小但还在承受范围之内,他们相信在政府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情况会慢慢好起来的。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这一轮调整,山西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关键是利用需求下滑的形势“积聚”有利于转型的各种因素,实现“脱胎换骨”式的产业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安全保障水平的飞跃。左云县委书记王伟国的话极具代表性,他说,将小煤矿整合成现代化大矿,再到达产达效,大约需要两年左右,短期内的影响肯定不会小。但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路子,原来全县最多时有500多座煤矿,目前证载产能为2300万吨,将来重组整合后只保留30多座煤矿,原煤产量将达到4500至5000万吨,比原来翻了一番。“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坚信调整的‘冬天’过后,必将迎来转型的‘春天’。”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政策和措施,山西以“转型、安全、和谐”为目标的经济结构大调整,目前已在部分产业和地区初显成效。
煤炭资源整合重组效果显现。1~5月份,全省累计完成原煤产量2.04亿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生产1.46亿吨,已占总产量的71.6%,同比提高15.7个百分点;吨煤综合平均售价同比提高了65元,销售收入增加44亿元,增长10%。
煤炭延长产业链条迈出新步伐。据了解,山西省煤炭行业非煤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全行业独资、控股和参股的焦炭产能突破2300万吨/年,合成氨和尿素、甲醇、二甲醚产能突破1500万吨/年;煤炭液化示范项目取得突破,潞安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厂产出了第一桶煤基合成油;日前,同煤集团与中海油签订了框架协议,投资300亿元建设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至京津环渤海地区。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山西是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省,尽管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能源工业,2008年以来山西省循环经济的步伐并没有停止:编制《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成立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会、每年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
作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太原钢铁、潞安矿业、安泰集团和丰喜肥业在克服金融危机带来困难的同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新的突破口。
太原钢铁集团下决心摘掉“浪费大户”、“污染大户”的帽子,切实改变“烟熏火烤”的传统形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钢厂。目前,太钢初步形成了“采掘-焦化-冶金-电力-建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太钢,炼焦产生的煤气,实现了脱硫制酸,并且被用来发电;炼钢产生的余热,被用于蒸汽发电;回收生活污水,节约新水用量……
在潞安矿业集团,原来的煤炭采掘产业已经拉长为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三条主产业链,并建成了焦化、电化、煤电、煤油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煤炭的清洁利用。该集团把“粗粮”变“细粮”,原煤已全部实现了再加工,所生产的“喷吹煤”可以替代焦炭,这不仅能够减少钢铁企业的用焦成本,而且有助于减少炼焦企业的废气、废水、粉尘排放。
同为煤化工企业的安泰集团、丰喜肥业也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安泰集团形成了“洗煤-焦化-冶炼-水泥-余热发电”为典型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丰喜肥业则与当地政府和其他企业合作,提高废渣、废气、废水的资源利用效率,以前不经处理就排入空中的焦炉气,成了该公司的主要生产原料,年可产尿素30万吨,同时可年减排二氧化碳7万吨。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山西省又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十一五”二氧化硫的排放任务。古老的三晋大地,正在调整中向着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文化强省努力迈进。
谁能料到,一个资源丰富、来钱容易的大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竟然出现了经济负增长。
他,就是我国西北煤炭大省——山西。
7月27日,山西省统计局出炉上半年经济“成绩表”,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山西省生产总值(GDP)3105.9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4%,能源大省山西成为全国唯一的负增长省份。

首先,金融危机造成巨大的市场压力。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减弱,出口下降,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行业产量下降、价格下跌,焦炭行业出现负增长,造成巨大的市场压力。
其次,单一畸重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在山西,工业占整个经济比重为60%以上,重工业比重高达95%,其中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占80%以上。这些处于产业链上游、价格链末端的超重性结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太差,受到打击后必然导致工业经济整体回落。据统计,1至5月,山西工业增加值下降了22.5%。
第三,重特大事故频发引发安全生产压力。山西有近万座煤矿、非煤矿山和尾矿库,还有为数不少的化工企业,其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员工素质等安全生产条件十分落后。以煤矿为例,目前现有的2598座煤矿,小煤矿占90%以上,所有煤矿仅有11.9%的煤矿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采煤,仍有40%的煤炭产能依然采用落后的采煤方式,矿难隐患巨大。
第四,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带来难堪的污染“黑帽”。长期以来,山西省的产能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据山西省社科院的一项研究,从改革开放到目前,煤炭资源开发带给山西的生态环境直接损失高达三四千亿元。
“销售不旺、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使山西大量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一季度中小企业数量减少8000多个,从业人员同比减少50多万;一些项目也因金融危机而暂停,全省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潘云说。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山西不得不直面调整“阵痛”,承受损失增长的代价推进全面转型。
在客观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全省科学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后,山西省委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推进全面转型的目标。省委书记张宝顺说,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是山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战略重点,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山西更要迎难而上,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坚决推动全省实现全面转型。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说,如果讲“保增长”有压力,没有哪个省市比山西更重。但是,山西人民没有被“-8%”吓倒,反而把这次危机当成一次“思想大解放”的生动实践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进行产业结构改造、升级和调整。“负增长”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实现“降速转型”;让出“煤老大”位置也不可怕,关键是我们的产能会不会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
于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在山西省拉开了帷幕。
用“摸着石头过河”的胆识探索转型之路
据说德国的鲁尔、法国的洛林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世界上较为成功的例子,但几十年过去了,转型还在继续。而我国要实现资源型经济整体转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山西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据了解,经过反复论证,山西省提出了实现全面转型的“六大思路”:一是产业结构转型,由单一支柱产业结构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二是增长方式转型,由粗放式、被动型增长向节约、集约、安全、绿色、稳健式增长转变;三是发展动力转型,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四是经济环境转型,由低水平开放向全方位开放转变;五是体制机制转型,由初步的市场经济体制向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六是社会全面转型,由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以产业转型为例。今年以来,山西相继推出了煤炭、焦化、冶金、电力、装备制造、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工业等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涉及的八大产业规模占到整个工业经济的95%以上。到2011年,全省钢铁企业由目前的200多家减少到50家左右,金属镁企业由70余家减少到30家左右;焦化产业将淘汰炭化室高度在4.3米及以下的焦炉,鼓励采用国际领先的炭化室高度7.63米高炉;煤化工产业将控制电石、煤焦油加工、粗苯加工等传统产品总量,培育打造尿素、多元复合肥、甲醇系列等拳头产品。
再有,要转变增长方式,安全是山西无法回避的难题。为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山西开出了十剂“猛药”——安全生产“十项制度”:联合执法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事故约谈制度;事故隐患举报制度、煤焦领域反腐败制度、行政问责制度等。这些制度就像一张张“安全网”,在全省矿山、企业全面铺开。据了解,目前,山西已为全省11个市和87个重点产煤县、非煤矿山县配备了98名市、县长安全助理。在干部考核和地区发展评价体系中,安全发展目标被列为“一触即死”的“高压线”。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找准“切入口”。这是山西抓好结构调整的一大体会。人们知道,煤炭是山西经济最大的比较优势,但其“多、小、散、乱、差”的产业现状和“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事故多发、效益低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一直是山西发展的最大制约。此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煤炭产业首当其冲成为了“切入口”。在前几年关小上大、强推采煤方法基础上,今年以来,山西出台了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抓手,以循环经济为目标,用“减、加、乘”等方式,全面实施资源整合、产业改造升级。
一是大量减少小煤矿数量,促进资源整合。山西煤矿最多时超过1万座,到去年底,全省煤矿数量从2002年的5255座减少到2598座,压减比例高达50%。“但是,小煤矿数量仍然太多,平均单井规模才36万吨/年,不仅无法与世界一流水平的澳大利亚平均460万吨/年的规模相比,比近邻内蒙古也低了一半。”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厅长王守祯说。为此,山西省决定,到2010年,全省矿井数量将减少到1000处,基本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据了解,目前山西省已将1000座矿井的保留指标分到了各地,“煤都”大同仅保留71座,国内最大的无烟煤基地阳泉市仅保留50座。
二是提升产业集中度,培育煤企“航母”。“减法”之后,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成为做好“加法”的主角,承担起兼并重组的重任。按山西省调整规划,将来要形成3个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4个5000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到2011年,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5%以上,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到2015年,大集团煤炭产量达到全省的80%以上,单井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准入门槛,比如,参与兼并重组的煤矿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在兼并重组小煤矿的同时,山西加快矿井改造提升,建设了一批千万吨级矿井。
三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山西将重点鼓励延长煤炭产业链,鼓励煤炭与电力合作,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鼓励煤炭与煤化工合作,发展煤制化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等以煤为基础的产业。还包括煤电铝、煤机械、煤安全、煤环保、煤建材等产业。据介绍,山西省还将加快同煤塔山、焦煤古交、潞安屯留、晋煤寺河等14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206个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加上煤矿建设和煤矿重组改造,两年内山西煤炭将完成投资1800亿元,在拉动内需的同时,提升产业水平、优化结构,提高竞争力。
山西把煤炭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切入口”,并非是抛弃自己的资源禀赋和原有资源产业基础优势,另搞一套“空降产业”,而是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吕梁市委书记聂春玉说的好,不能脱离经济规模实际乱搞转型发展。以吕梁市为例,2000年之前,全市只有5.2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工业中的“老大”就是一家汾酒厂,转型基础不牢。到2008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015亿元,形成了以煤炭、焦化和冶金为重点的工业体系,这才具备了转型的基础。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能把“转型”简单地理解为“转产”。比如说山西的煤多,是不是把煤压下,再去上一些非煤产业才算调整?这样的做法恰恰违背规律,要找准、抓住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转型使优势更加突出,目标是做大做强。如吕梁全市92.3%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半山区,且地处偏远,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IT产业,不切实际,所以只有打好“资源牌”,这才使吕梁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明星”。
效果在调整的屡屡“阵痛”中逐步显现
山西省用“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抓结构调整,其“阵痛”是强烈的,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了解,在持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之后,今年一季度,山西GDP同比下降8.1%,是全国31个省(区、市)中惟一一个负增长的省份,也是该省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速度;全省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2.6%;今年一季度,山西煤炭产量首次被内蒙古自治区超过,让出了保持多年的“煤老大”位置。
但由于山西省对结构调整的前期工作做的比较好,实施方法措施得力,所以暂时出现的 “负增长”对当地干部群众发展信心、投资者收益预期、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比较有限,大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对GDP增长的关注。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谋划、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许多干部认为山西仍有可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速;煤炭、焦化、冶金等重点行业的投资者,比较多地关注调整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希望抓住调整带来的新机遇;煤炭产区的部分群众对工资性收入下降、就业岗位减少和部分机械闲置,表示压力不小但还在承受范围之内,他们相信在政府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情况会慢慢好起来的。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这一轮调整,山西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关键是利用需求下滑的形势“积聚”有利于转型的各种因素,实现“脱胎换骨”式的产业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安全保障水平的飞跃。左云县委书记王伟国的话极具代表性,他说,将小煤矿整合成现代化大矿,再到达产达效,大约需要两年左右,短期内的影响肯定不会小。但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路子,原来全县最多时有500多座煤矿,目前证载产能为2300万吨,将来重组整合后只保留30多座煤矿,原煤产量将达到4500至5000万吨,比原来翻了一番。“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坚信调整的‘冬天’过后,必将迎来转型的‘春天’。”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政策和措施,山西以“转型、安全、和谐”为目标的经济结构大调整,目前已在部分产业和地区初显成效。
煤炭资源整合重组效果显现。1~5月份,全省累计完成原煤产量2.04亿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生产1.46亿吨,已占总产量的71.6%,同比提高15.7个百分点;吨煤综合平均售价同比提高了65元,销售收入增加44亿元,增长10%。
煤炭延长产业链条迈出新步伐。据了解,山西省煤炭行业非煤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全行业独资、控股和参股的焦炭产能突破2300万吨/年,合成氨和尿素、甲醇、二甲醚产能突破1500万吨/年;煤炭液化示范项目取得突破,潞安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厂产出了第一桶煤基合成油;日前,同煤集团与中海油签订了框架协议,投资300亿元建设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至京津环渤海地区。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山西是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省,尽管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能源工业,2008年以来山西省循环经济的步伐并没有停止:编制《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成立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会、每年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
作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太原钢铁、潞安矿业、安泰集团和丰喜肥业在克服金融危机带来困难的同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新的突破口。
太原钢铁集团下决心摘掉“浪费大户”、“污染大户”的帽子,切实改变“烟熏火烤”的传统形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钢厂。目前,太钢初步形成了“采掘-焦化-冶金-电力-建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太钢,炼焦产生的煤气,实现了脱硫制酸,并且被用来发电;炼钢产生的余热,被用于蒸汽发电;回收生活污水,节约新水用量……
在潞安矿业集团,原来的煤炭采掘产业已经拉长为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三条主产业链,并建成了焦化、电化、煤电、煤油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煤炭的清洁利用。该集团把“粗粮”变“细粮”,原煤已全部实现了再加工,所生产的“喷吹煤”可以替代焦炭,这不仅能够减少钢铁企业的用焦成本,而且有助于减少炼焦企业的废气、废水、粉尘排放。
同为煤化工企业的安泰集团、丰喜肥业也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安泰集团形成了“洗煤-焦化-冶炼-水泥-余热发电”为典型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丰喜肥业则与当地政府和其他企业合作,提高废渣、废气、废水的资源利用效率,以前不经处理就排入空中的焦炉气,成了该公司的主要生产原料,年可产尿素30万吨,同时可年减排二氧化碳7万吨。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山西省又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十一五”二氧化硫的排放任务。古老的三晋大地,正在调整中向着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文化强省努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