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冰与火之歌》是由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所著的史诗奇幻小说系列,共有七卷,目前只出版了五卷。书中所描写的世界和人物都非常复杂,却杂而不乱,每个人物和事件之间都存在有一定的联系。《冰与火之歌》属于奇幻小说,但它所构建的奇幻世界虚而不脱,人们可以在小说里找到现实中的影子,并有所感悟。作者马丁在小说中使用了空间叙事手法,并且赋予其拟真性,使奇幻小说不再那么脱离实际、难以理解,也使小说的结构更加整体,读者读起来不会觉得混乱。《冰与火之歌》中巧妙的空间叙事手法值得我们分析探讨。
关键词:《冰与火之歌》;空间叙事;拟真性;史诗奇幻
一、史诗奇幻小说空间叙事拟真性的意义
英美史诗奇幻小说一般具有场面壮观、篇幅宏大等特点,每一部小说的使用手法不尽相同,《冰与火之歌》巧妙地使用了空间叙事的手法来描写虚幻的大陆和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拟真性,使虚幻的世界看起来不再虚无缥缈,或者说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而是变得有血有肉,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这就是在史诗奇幻小说中使用空间叙事手法并赋予其拟真性的意义。首先来说,奇幻小说有一个优点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有魔法,但是《冰与火之歌》中的人物均很少使用魔法,这就使整个小说少了一些荒诞多了一些严肃,很少出现不符合逻辑的故事情节,使小说有了一定的真实感,凸显了史诗奇幻小说的属性,不仅是小说,更是一部史诗,这样会使读者在体验奇幻空间的同时也不会觉得过于虚幻或者说虚无缥缈,而是有真实现实的印象可以与小说进行比照,产生联想,使读者读小说时会更有兴趣。奇幻可以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而空间叙事的拟真性又使读者可以与现实产生一定的联系。同时,奇幻的主题可以使作者能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不受现实和历史的约束,空间叙事的拟真性又使得作者有必要从现实中参考借鉴一些实例,使整片小说不再那么天马行空,脱离实际群众,没有根基。从来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史诗奇幻小说空间叙事拟真性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其次,类似于《冰与火之歌》的史诗奇幻小说基本上都属于鸿篇巨制,所以章节多、人物多、事件多肯定是再多难免的,在这类小说中巧妙的运用空间叙事的手法,将整个故事的庞大的叙事空间切割成一个个小的叙事空间,然后“小空间”的主人公按照自我的命运走向存在并运动着,读者读起来不太容易混淆人物和事件,理解起来会更为容易。最后,在英美史诗奇幻小说中使用空间叙事手法并赋予其拟真性可以使整个小说更为整体,每一个空间均存在联系,给读者一种统一的整体感。小说的巧妙之处就在这里,虽然是局部空间,但是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迹可寻,而是存在一种联系,隐含了一个相对统一并完整的空间系统,相对于一般的按照时间叙事的小说来说,空间叙事可以支撑构建整个小说的叙事主结构和脉络,使得这部史诗奇幻小说篇幅宏大而不散,别具魅力,值得一读。通篇的整体统一,使得读者理解起来不会太费劲,不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从而能够体会到小说的本身魅力。
二、《冰与火之歌》空间叙事拟真性的体现方面
(一)虚拟空间是对现实的映射
为了体现《冰与火之歌》的拟真性,小说的一些大背景设定均参考了现实,比如说被划分为七大王国的维斯特洛大陆与经历七国时代的古代英国大陆极为相似,君临在维斯特洛大陆的位置与伦敦在英格兰的位置是基本一致的,而文本中的北境长城实际上是哈德良长城的缩影,这个绝境长城以外的野人正映射着罗马当年抵御的北方的盖尔人等等。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以及命运安排的敘事描写也对照和参考了现实,小说中描写人物对于权力的渴望以及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映射现实中人们追逐名利的丑恶嘴脸,但是如果不涉及权力争夺的时候仍具有善良公正的一面,体现了人性的矛盾。这就体现了拟真性,属于比较现实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楚。小说描写中也一样,这些渴望权力的人物不惜变得道德沦丧、失去理智,就像皇后瑟曦,与他人密谋,杀掉自己的国王丈夫,最终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她并不是完全的冷酷无情,当史塔克家族的男孩无意间发现瑟曦和他弟弟的不正当关系时,虽然这可能威胁到她的爱情和地位,但是她并无意谋杀男孩,当御前首相发现三个王位继承人身份的秘密时,瑟曦也是仅打算以发配边境作为报复而不是取其性命。再比如小说中描写的黑水湾一战,震撼的场景让读者读起来感觉酣畅淋漓,水面上燃起熊熊磷火,加上连环锁链,来自兰尼斯特家族的提利昂借此阻止了侵略者的进攻。历史上“希腊火”部队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围也采取了相同的战术,这场战役中君士坦丁堡巨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小说中著名的场景“血色婚礼”来源于“黑色晚餐”和“格伦科大屠杀”这两个历史典故。“黑色晚餐”事件中讲述了威廉与大卫·道格拉斯被处决的惨状,道格拉斯氏族曾是苏格兰幼年国王的敌人。苏格兰国王表面上为了促进和平而设宴并邀请道格拉斯氏族做客,但是到了晚宴结束时,道格拉斯一族被拉进城堡广场就地处决。“格伦科大屠杀”事件里坎贝尔氏族同样也是违背了热情好客的传统,他们在麦克唐纳家族熟睡之时将其一一屠杀。直到今日,名为格伦科的饭店都会做一幅写有“坎贝尔禁止入内”字样的标牌。尤其是北方人对这件事更加记忆犹新。除此之外,小说中描写的人物与历史中真实出现的人物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少年国王乔佛里·兰尼斯特·拜拉席恩(Joffrey Lannister Baratheon)刻薄寡恩,驕横跋扈,残忍无情,着实令人生恨。乔佛里是劳勃·拜拉席恩国王和瑟曦·兰尼斯特王后的长子,也是家族继承人,实际上他是瑟曦·兰尼斯特与孪生弟弟詹姆·兰尼斯特乱伦所生。他是个十足的施虐狂。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和乔佛里相似度很高,兰开斯特的爱德华是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和安茹的玛格丽特的儿子。他和小说中的乔佛里一样喜欢砍掉敌人的头颅,并且有传言说他并非国王的亲生儿子而是玛格丽特与其他人的私生子。还有小说中的“坦格利安家族”借用了著名的托勒密王族的故事。托勒密王族是马其顿帝国的原住家族,他们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统治埃及近300年。其间,为保护家族血统的“纯粹性”,他们可谓“殚精竭虑、极尽所能”。如同坦格利安家族一样,托勒密王朝的国王迎娶他们的姐妹、女王下嫁她们的兄弟,将这样的闹剧上演了几百年。 这都属于作者空间叙事拟真性的一种表达,在奇幻虚拟的空间中所描述的故事反而能够映射现实,使读者读起来较为真实。为了这种真实,作者甚至很少在小说中描写人物使用魔法,仿佛会魔法的世界和我们现实的世界也没什么不同,都有着几乎同样的爱恨情仇,几乎可以堪比历史小说了,这就是在小说中运用空间叙事的拟真性的好处。
(二)整体的空间搭建
《冰与火之歌》小说人物众多、背景宏大、情节复杂,作者巧妙的选择了空间叙事的描写手法,不停地切换叙事空间,推出主要人物和情节,整部小说都不是只有一个主要人物,而是有很多主要人物,还切换了第三者叙述角色,但是整个系列的小说故事确显得非常整体统一,并且逻辑清晰主线明了,能够有这样的效果,离不开空间叙事拟真性的作用。故事的主线分为三条,第一条主线主要讲述了在劳勃一世驾崩后,群雄并起争夺铁王座的故事。作为故事最主要的一条线索,主体由史塔克家族与兰尼斯特家族的战争组成,而此时大陆上已经出现了五位帝王,称“五王之争”。如劳勃一世的两个弟弟各自在谋求帝位,北境极寒之地也有称王。与此同时,铁群岛、多恩等各方都在旁观大陆上的这场战争,养精蓄锐,伺机而动。各方诸侯都在观战,并考虑选择其中一方投靠。故事的第二条主线发生在寒冷的北境,在绝境长城上有一群被称为“守夜人”的黑衣战士,他们世代守卫着这座雄伟的城墙,以抵御北方的野人和传说中可怕的异鬼入侵七国。“守夜人”并不直接参与南方的权力斗争,但作为北境守护的史塔克家族对于“守夜人”拥有一定的领导权。这条主线主要通过艾德·史塔克的私生子,守夜人琼恩·雪诺为主角,以其成长过程作为串连,随着情节的推进,守夜人的命运亦被紧紧的与七国间的争斗绑在了一起。故事的第三条主线发生在狭海对岸,广袤的东方大陆—厄索斯,主角是坦格利安家族幸存的公主丹妮莉丝,以及她的三条小龙。这三条主线非常清晰,是整个小说的脉络走向。
《冰与火之歌》以不同的人物作为主角,展开不同的故事情节,而这些故事情节并不是单独分离的,而是存在着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形成了链条式结构。链条式结构是“时间零”理论的载体,也就是说《冰与火之歌》的空间叙事遵循了“时间零”的理论。人物、环境、情节一直在改变,然而这些看似没关联的人物、环境、情节却环环相扣,形成紧密的链条式样。这就是小说拟真性的体现,与小说参考的历史背景有着相同的契合,结合现实中真正发生的历史事件来看,各个历史事件其实都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中世纪时因為有日耳曼人的入侵导致不列颠出现了“七国时代”,而这七国正是英吉利王国雏形。这就是历史事件的联系性,世界总是跟随着时间在不停地运行着。而纵观历史,人们会发现,各个事件之间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小说有趣在时间都是从零开始,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面故事所发生的事情会影响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以小说的卷一为例,第一章是以史塔克家族的布兰作为主角,讲述的是布兰第一次观看父亲奈德·史塔克斩杀逃兵,第二章是以史塔克的凯瑟琳命名的,凯瑟琳来到神木林寻找丈夫奈德,因为丈夫每次给人行刑后,总会到此地静默。因为两章的主角不一样,所以其时间都是从零开始,但是它们都涉及到了史塔克斩杀逃兵的事件,并不是毫无关联的两个叙事空间。链条式的空间形式恰好与电影叙事的蒙太奇相契合,“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和组接,从而对素材进行选择、取舍、修改、加工,并且创造出独特的电影后时间与空间。”镜头的分切和组接与空间链条的环扣相对应,所以当《冰与火之歌》被拍摄成影视剧作品时并不需要做过多的改动,它本身已经是一部场面宏观、篇幅宏大的史诗奇幻大片了。
而正是因为这种环环相扣的链条结构,使得《冰与火之歌》显得浑然一体,这种整体感会给观众带来一种真实感,这就体现了《冰与火之歌》作为英美史诗奇幻小说在空间叙事上的拟真性。作者马丁本人是一个中世纪历史的狂热迷,笔下的系列小说《冰与火之歌》是以英国红白玫瑰战争为蓝本写成的。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士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英国红白玫瑰战争则发生在这个时候,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了争夺王位互相厮杀,发生了内战,战争从1455年开始到1485年结束,延续了三十年的时间。这一战争的结果就是一个新的王朝都铎王朝在红白玫瑰战争的废墟中站立起来。在这次战争中,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在战争中迅速增长,并成了都铎王朝新建立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玫瑰战争是英国专制政体确立之前封建无政府状态的最后一次战争。而《冰与火之歌》的作者就是借鉴了这段历史作为参考背景写下了这部宏篇小说,所以才使得整部小说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觉,这就是背景结构拟真性的体现。作者设置的整个故事背景开端非常完整和立体,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虚拟世界的整体形象,可以做到这点,基本上整个小说才有被读者读下去的欲望。如果奇幻小说的背景描述不是这样具体、立体、统一,那么读者的思维就是混乱的,之后更是无法理清整部小说的思路,类似《冰与火之歌》这种线索多、情节多、人物多的小说,让读者首先糊里糊涂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之后那么多人物以及情节,会使读者应接不暇、陷入崩溃。所以说整体结构的搭建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一种拟真性,是这类宏大的史诗奇幻小说成功的关键。
三、结语
综合以上观点,不断地映射现实、体现一种真实感,以及注重小说整体架构的搭建是体现小说空间叙事拟真性的两个重要方面,使得《冰与火之歌》不只是奇幻小说,更被赋予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人们能够通过读这部小说而对真实的生活有所感悟,这就是它引人入胜之处。《冰与火之歌》作为史诗奇幻小说能够成功,得到读者认可,关键是作者采用了空间叙事的描写手法并赋予了作品拟真性,使整部小说虽情节复杂、却脉络清晰,虽人物众多、却可以让读者记住,虽描写的是虚幻世界,却展现出一种真实感。
【参考文献】
[1]乔治·R·R·马丁(著),谭光磊,屈畅(译).冰与火之歌[M].重庆出版社,2013.
[2]薛静.英美史诗奇幻小说空间叙事之拟真性探究——以《魔戒》和《冰与火之歌》为视角[J].现代交际,2014(03).
关键词:《冰与火之歌》;空间叙事;拟真性;史诗奇幻
一、史诗奇幻小说空间叙事拟真性的意义
英美史诗奇幻小说一般具有场面壮观、篇幅宏大等特点,每一部小说的使用手法不尽相同,《冰与火之歌》巧妙地使用了空间叙事的手法来描写虚幻的大陆和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拟真性,使虚幻的世界看起来不再虚无缥缈,或者说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而是变得有血有肉,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这就是在史诗奇幻小说中使用空间叙事手法并赋予其拟真性的意义。首先来说,奇幻小说有一个优点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有魔法,但是《冰与火之歌》中的人物均很少使用魔法,这就使整个小说少了一些荒诞多了一些严肃,很少出现不符合逻辑的故事情节,使小说有了一定的真实感,凸显了史诗奇幻小说的属性,不仅是小说,更是一部史诗,这样会使读者在体验奇幻空间的同时也不会觉得过于虚幻或者说虚无缥缈,而是有真实现实的印象可以与小说进行比照,产生联想,使读者读小说时会更有兴趣。奇幻可以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而空间叙事的拟真性又使读者可以与现实产生一定的联系。同时,奇幻的主题可以使作者能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不受现实和历史的约束,空间叙事的拟真性又使得作者有必要从现实中参考借鉴一些实例,使整片小说不再那么天马行空,脱离实际群众,没有根基。从来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史诗奇幻小说空间叙事拟真性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其次,类似于《冰与火之歌》的史诗奇幻小说基本上都属于鸿篇巨制,所以章节多、人物多、事件多肯定是再多难免的,在这类小说中巧妙的运用空间叙事的手法,将整个故事的庞大的叙事空间切割成一个个小的叙事空间,然后“小空间”的主人公按照自我的命运走向存在并运动着,读者读起来不太容易混淆人物和事件,理解起来会更为容易。最后,在英美史诗奇幻小说中使用空间叙事手法并赋予其拟真性可以使整个小说更为整体,每一个空间均存在联系,给读者一种统一的整体感。小说的巧妙之处就在这里,虽然是局部空间,但是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迹可寻,而是存在一种联系,隐含了一个相对统一并完整的空间系统,相对于一般的按照时间叙事的小说来说,空间叙事可以支撑构建整个小说的叙事主结构和脉络,使得这部史诗奇幻小说篇幅宏大而不散,别具魅力,值得一读。通篇的整体统一,使得读者理解起来不会太费劲,不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从而能够体会到小说的本身魅力。
二、《冰与火之歌》空间叙事拟真性的体现方面
(一)虚拟空间是对现实的映射
为了体现《冰与火之歌》的拟真性,小说的一些大背景设定均参考了现实,比如说被划分为七大王国的维斯特洛大陆与经历七国时代的古代英国大陆极为相似,君临在维斯特洛大陆的位置与伦敦在英格兰的位置是基本一致的,而文本中的北境长城实际上是哈德良长城的缩影,这个绝境长城以外的野人正映射着罗马当年抵御的北方的盖尔人等等。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以及命运安排的敘事描写也对照和参考了现实,小说中描写人物对于权力的渴望以及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映射现实中人们追逐名利的丑恶嘴脸,但是如果不涉及权力争夺的时候仍具有善良公正的一面,体现了人性的矛盾。这就体现了拟真性,属于比较现实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楚。小说描写中也一样,这些渴望权力的人物不惜变得道德沦丧、失去理智,就像皇后瑟曦,与他人密谋,杀掉自己的国王丈夫,最终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她并不是完全的冷酷无情,当史塔克家族的男孩无意间发现瑟曦和他弟弟的不正当关系时,虽然这可能威胁到她的爱情和地位,但是她并无意谋杀男孩,当御前首相发现三个王位继承人身份的秘密时,瑟曦也是仅打算以发配边境作为报复而不是取其性命。再比如小说中描写的黑水湾一战,震撼的场景让读者读起来感觉酣畅淋漓,水面上燃起熊熊磷火,加上连环锁链,来自兰尼斯特家族的提利昂借此阻止了侵略者的进攻。历史上“希腊火”部队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围也采取了相同的战术,这场战役中君士坦丁堡巨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小说中著名的场景“血色婚礼”来源于“黑色晚餐”和“格伦科大屠杀”这两个历史典故。“黑色晚餐”事件中讲述了威廉与大卫·道格拉斯被处决的惨状,道格拉斯氏族曾是苏格兰幼年国王的敌人。苏格兰国王表面上为了促进和平而设宴并邀请道格拉斯氏族做客,但是到了晚宴结束时,道格拉斯一族被拉进城堡广场就地处决。“格伦科大屠杀”事件里坎贝尔氏族同样也是违背了热情好客的传统,他们在麦克唐纳家族熟睡之时将其一一屠杀。直到今日,名为格伦科的饭店都会做一幅写有“坎贝尔禁止入内”字样的标牌。尤其是北方人对这件事更加记忆犹新。除此之外,小说中描写的人物与历史中真实出现的人物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少年国王乔佛里·兰尼斯特·拜拉席恩(Joffrey Lannister Baratheon)刻薄寡恩,驕横跋扈,残忍无情,着实令人生恨。乔佛里是劳勃·拜拉席恩国王和瑟曦·兰尼斯特王后的长子,也是家族继承人,实际上他是瑟曦·兰尼斯特与孪生弟弟詹姆·兰尼斯特乱伦所生。他是个十足的施虐狂。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和乔佛里相似度很高,兰开斯特的爱德华是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和安茹的玛格丽特的儿子。他和小说中的乔佛里一样喜欢砍掉敌人的头颅,并且有传言说他并非国王的亲生儿子而是玛格丽特与其他人的私生子。还有小说中的“坦格利安家族”借用了著名的托勒密王族的故事。托勒密王族是马其顿帝国的原住家族,他们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统治埃及近300年。其间,为保护家族血统的“纯粹性”,他们可谓“殚精竭虑、极尽所能”。如同坦格利安家族一样,托勒密王朝的国王迎娶他们的姐妹、女王下嫁她们的兄弟,将这样的闹剧上演了几百年。 这都属于作者空间叙事拟真性的一种表达,在奇幻虚拟的空间中所描述的故事反而能够映射现实,使读者读起来较为真实。为了这种真实,作者甚至很少在小说中描写人物使用魔法,仿佛会魔法的世界和我们现实的世界也没什么不同,都有着几乎同样的爱恨情仇,几乎可以堪比历史小说了,这就是在小说中运用空间叙事的拟真性的好处。
(二)整体的空间搭建
《冰与火之歌》小说人物众多、背景宏大、情节复杂,作者巧妙的选择了空间叙事的描写手法,不停地切换叙事空间,推出主要人物和情节,整部小说都不是只有一个主要人物,而是有很多主要人物,还切换了第三者叙述角色,但是整个系列的小说故事确显得非常整体统一,并且逻辑清晰主线明了,能够有这样的效果,离不开空间叙事拟真性的作用。故事的主线分为三条,第一条主线主要讲述了在劳勃一世驾崩后,群雄并起争夺铁王座的故事。作为故事最主要的一条线索,主体由史塔克家族与兰尼斯特家族的战争组成,而此时大陆上已经出现了五位帝王,称“五王之争”。如劳勃一世的两个弟弟各自在谋求帝位,北境极寒之地也有称王。与此同时,铁群岛、多恩等各方都在旁观大陆上的这场战争,养精蓄锐,伺机而动。各方诸侯都在观战,并考虑选择其中一方投靠。故事的第二条主线发生在寒冷的北境,在绝境长城上有一群被称为“守夜人”的黑衣战士,他们世代守卫着这座雄伟的城墙,以抵御北方的野人和传说中可怕的异鬼入侵七国。“守夜人”并不直接参与南方的权力斗争,但作为北境守护的史塔克家族对于“守夜人”拥有一定的领导权。这条主线主要通过艾德·史塔克的私生子,守夜人琼恩·雪诺为主角,以其成长过程作为串连,随着情节的推进,守夜人的命运亦被紧紧的与七国间的争斗绑在了一起。故事的第三条主线发生在狭海对岸,广袤的东方大陆—厄索斯,主角是坦格利安家族幸存的公主丹妮莉丝,以及她的三条小龙。这三条主线非常清晰,是整个小说的脉络走向。
《冰与火之歌》以不同的人物作为主角,展开不同的故事情节,而这些故事情节并不是单独分离的,而是存在着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形成了链条式结构。链条式结构是“时间零”理论的载体,也就是说《冰与火之歌》的空间叙事遵循了“时间零”的理论。人物、环境、情节一直在改变,然而这些看似没关联的人物、环境、情节却环环相扣,形成紧密的链条式样。这就是小说拟真性的体现,与小说参考的历史背景有着相同的契合,结合现实中真正发生的历史事件来看,各个历史事件其实都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中世纪时因為有日耳曼人的入侵导致不列颠出现了“七国时代”,而这七国正是英吉利王国雏形。这就是历史事件的联系性,世界总是跟随着时间在不停地运行着。而纵观历史,人们会发现,各个事件之间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小说有趣在时间都是从零开始,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面故事所发生的事情会影响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以小说的卷一为例,第一章是以史塔克家族的布兰作为主角,讲述的是布兰第一次观看父亲奈德·史塔克斩杀逃兵,第二章是以史塔克的凯瑟琳命名的,凯瑟琳来到神木林寻找丈夫奈德,因为丈夫每次给人行刑后,总会到此地静默。因为两章的主角不一样,所以其时间都是从零开始,但是它们都涉及到了史塔克斩杀逃兵的事件,并不是毫无关联的两个叙事空间。链条式的空间形式恰好与电影叙事的蒙太奇相契合,“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和组接,从而对素材进行选择、取舍、修改、加工,并且创造出独特的电影后时间与空间。”镜头的分切和组接与空间链条的环扣相对应,所以当《冰与火之歌》被拍摄成影视剧作品时并不需要做过多的改动,它本身已经是一部场面宏观、篇幅宏大的史诗奇幻大片了。
而正是因为这种环环相扣的链条结构,使得《冰与火之歌》显得浑然一体,这种整体感会给观众带来一种真实感,这就体现了《冰与火之歌》作为英美史诗奇幻小说在空间叙事上的拟真性。作者马丁本人是一个中世纪历史的狂热迷,笔下的系列小说《冰与火之歌》是以英国红白玫瑰战争为蓝本写成的。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士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英国红白玫瑰战争则发生在这个时候,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了争夺王位互相厮杀,发生了内战,战争从1455年开始到1485年结束,延续了三十年的时间。这一战争的结果就是一个新的王朝都铎王朝在红白玫瑰战争的废墟中站立起来。在这次战争中,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在战争中迅速增长,并成了都铎王朝新建立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玫瑰战争是英国专制政体确立之前封建无政府状态的最后一次战争。而《冰与火之歌》的作者就是借鉴了这段历史作为参考背景写下了这部宏篇小说,所以才使得整部小说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觉,这就是背景结构拟真性的体现。作者设置的整个故事背景开端非常完整和立体,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虚拟世界的整体形象,可以做到这点,基本上整个小说才有被读者读下去的欲望。如果奇幻小说的背景描述不是这样具体、立体、统一,那么读者的思维就是混乱的,之后更是无法理清整部小说的思路,类似《冰与火之歌》这种线索多、情节多、人物多的小说,让读者首先糊里糊涂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之后那么多人物以及情节,会使读者应接不暇、陷入崩溃。所以说整体结构的搭建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一种拟真性,是这类宏大的史诗奇幻小说成功的关键。
三、结语
综合以上观点,不断地映射现实、体现一种真实感,以及注重小说整体架构的搭建是体现小说空间叙事拟真性的两个重要方面,使得《冰与火之歌》不只是奇幻小说,更被赋予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人们能够通过读这部小说而对真实的生活有所感悟,这就是它引人入胜之处。《冰与火之歌》作为史诗奇幻小说能够成功,得到读者认可,关键是作者采用了空间叙事的描写手法并赋予了作品拟真性,使整部小说虽情节复杂、却脉络清晰,虽人物众多、却可以让读者记住,虽描写的是虚幻世界,却展现出一种真实感。
【参考文献】
[1]乔治·R·R·马丁(著),谭光磊,屈畅(译).冰与火之歌[M].重庆出版社,2013.
[2]薛静.英美史诗奇幻小说空间叙事之拟真性探究——以《魔戒》和《冰与火之歌》为视角[J].现代交际,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