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实录和评点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a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明英/执教 余映潮/评点
  
  课间播放儿歌《春天在哪里》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清新、愉悦的歌曲,是经典儿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呢?今天正值清明节,烟雨霏霏、诗绪万千……这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寻觅春天的踪迹(大屏幕显示课题)。我们今天的旅程将分三段完成。(大屏幕显活动步骤)
  寻觅春天的踪迹
  觅春
  话春
  绘春
  (评:导入简洁,生动,层次明晰。它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景,一是将学生带入学习过程。)
  第一步:走进文本——觅春
  师:可以说大自然中无处不现春,请看一段视频。(老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大自然的春天)
  师:这仅仅只是山野的一角,我们生活周围的事物其实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你们从哪些事物的变化中感知到春天的来临了呢?
  生1:气温升高,路上行人的衣服越来越单薄了。
  生2:花儿开放了。
  生3:树枝上长出了新芽。
  生4:小草变绿了。
  生5:窗台上的植物长出了绿芽,有的还开了花。
  生6:冰雪融化,小鸟们都飞回来了,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
  师:大家都是有心的孩子,一些新鲜的、美好的事物总是逃不出大家的眼睛。其实不仅大自然中有春天,我们书本中的春天也是芬芳怡人的。现在我们就踏着诗人、文人们的足迹去书本中寻找春天。
  师:在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从学过的课文中收集整理关于描绘春的佳句、美段、诗文等,现在老师就以比赛的形式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整理的情况,看哪些同学收集整理的内容更丰富,数量更多。
  师:老师先说一下比赛规则 :
  1. 比赛分两组,男生为一组,女生为一组;
  2. 原则上两组同学交替进行,如一组停顿,另一组可接着说,不能重复已说的内容;
  3. 每人只能说一次,每次只能说一处;
  4. 时间3分钟,数量多者为胜。
  (学生积极准备发言,教师发号施令,比赛开始)
  女生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描写春江、春水
  男生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师:春雨、春草
  女生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师:春花、春水
  男生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师:描写早春的
  女生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春草、春风
  男生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春风、春雨
  女生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春柳
  男生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春色、春花
  女生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师:春花
  男生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师:春草、春鸟
  女生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春花、春草
  男生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春花、春泥
  女生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春雨、春柳
  男生7: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师:春芽,春水
  女生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春草
  男生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师:春花、春燕
  ……
  师:两组同学不相上下,那我们把掌声送给刚才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
  (响起热烈掌声)
  师:同学们收集整理的内容很丰富,只是形式单一了点。不仅有描写春天的诗词,还有很多描写春天的美文。我们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绘春的名篇,请同学们试背文章开篇写春天来临的句子。
  生:(齐背)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师:还有莫怀戚的《散步》中有一段描写早春原野的;鲁迅的《风筝》中有一段描写故乡二月早春放风筝时的情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中有一段描写春天来临的句子;吴冠中的《桥之美》也有一段描写江南早春的句子;还有同学们最熟悉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也有一段描写春的句子,请同学们背一背。
  生:(齐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师:下去之后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收集整理。
  (评:这一步的教学着眼于“让春天走进我们的心中”。它在全课教学中的作用是进入学习,渲染气氛。教师在这里注意到突出语文的味道,突出学生的语言积累,突出佳词美句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为了这个“教学点”的落实,教师设计了好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比赛”的情景中进行尽情的表达,学习活动显得形式活泼、情景生动、气氛优雅、诗意盎然。)
  第二步:拥抱生活——话春
  师:在文学作家们的眼中,春天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在你们的心中一定也有一片美丽的春色,你能用成语展示春天在你心中的印象吗?
  生1:姹紫嫣红、春光明媚、春满人间
  生2:春风得意、春光灿烂
  生3:春华秋实
  生4:草长莺飞、春花秋月
  生5:春意盎然、和风细雨、春风化雨
  生6:莺歌燕舞
  生7:满园春色、百花齐放
  生8:春和景明、春水萌发、春回大地
  ……
  师:描写春天的成语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也有角度地收集了一些常见的绘春的成语。(大屏幕投影)请同学们读一读、记一记。
  春寒料峭春和景明春光明媚春光灿烂
  春山如笑枯木逢春春意盎然春色满园
  雨后春笋春笋怒发春晖寸草绿草如茵
  草长莺飞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春暖花开
  花红柳绿花枝招展百花争艳落英缤纷
  ……
  (学生齐读成语)
  师:看看有没有自己没有收集整理到的成语,摘录五至六个自己喜欢的到摘抄本上。
  (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成语,边抄边读。)
  师:春天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带给我们无限的愉悦,春天更是给予我们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感悟,许多名人、作家、哲人都对春天有着很深的感悟。你能说几句有关春天的名言警句吗?
  生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师:是要我们珍惜时间的。
  生2:一枝独放不成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警示我们要团结奋进、共同进步。
  生3: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师:不仅富有诗意,而且还给了我们希望。
  生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这里的春仅仅是指大自然中的春吗?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生4:还指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像春天一样的美好境地。
  师:说得好!这里的春天象征着一种新生、一种希望。
  生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三月的阳光像母爱一样温暖。
  生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春天也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
  ……
  师:同学们不仅收集了有关春天的名言警句,而且还渗入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是啊,正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描写的一样: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象征着新生和希望;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它象征着美好;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着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它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
  师:诗意的语言,情中有景、景中有情,青春絮语,富含哲思。
  生2:韩愈有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不由使人想起那早春的江南水乡。本就已经生得秀美多姿了,在春日细碎小雨的抚摸下,一条条深深的石头小巷,越发显得温婉俊俏,隐隐中还透着些许妩媚,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美丽万分,不觉中一幅春日水乡风景图已悄然形成。
  师:一幅温柔、静谧的画面——烟雨蒙蒙中的江南水乡如梦如幻、安详甜美、温婉妩媚。
  生3:瞧!那路边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全绿了,像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特意换上的节日盛装;听!那一声声婉转的鸟鸣,像在为春的到来而欢歌;看!那散发着缕缕清香朵朵绽放的桃花,随着微风轻轻地摇摆,像是为了欢迎春的到来而特别准备的舞蹈。
  师:句式整齐、语言生动;色彩明艳、花香扑鼻、莺歌燕语。
  生4:行走在河岸边,仿佛走进了“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画卷。泛着点点新绿的柳条倒垂水中,在清风的吹拂下,舞动着柔软的身姿,是那样的轻盈,那样的妩媚。被柳枝染绿的河水分外的清澈、透明,鱼儿们踩着绿波欢快地游来游去,仿佛在与岸上的游客嬉戏、玩耍。
  师:一幅灵动的画面——杨柳拂岸、鱼虾畅游。
  ……
  师:还有很多同学都想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呈现了,不过没关系,老师准备把你们的作品带回去慢慢欣赏、品味,请课代表下课后帮老师收一下。春天很美,同学们笔下的春天更美,但老师认为最美的是你们心中的春天,因为老师深信,你们心中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美丽童话。
  (评:这一步是全课教学的重点。它的意味在于“让我们抒发对春天的热爱”,其载体是精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第一次活动是画面命名,第二次活动是续接、补充对联,第三次活动是给画面配诗,第四次活动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心中的春天。纵观此块的教学,活动内容充满诗意,活动形式灵动多姿,活动步骤层层深入,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情景雅致。)
  师:这堂课,我们踏着文人、诗人、哲人的足迹,走进春天,领略了春意,美好和向往之情萦绕在我们心间,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能珍爱春天,更珍惜如春光般灿烂而又易逝的青春年华。最后老师想把自己喜爱的一首诗送给大家,希望能在和同学们共同的吟诵声中结束我们的旅程。
  (大屏幕投影诗《春天的故事》)
  (女)春在田边,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
  (男)春在河畔,鱼虾畅游,柳丝婆娑倩影;
  (男)春在天空,燕语呢喃,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云间;
  (女)春在果园,红杏流火,蜂蝶追逐,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男)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女)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鸣;
  (男)春天是草尖上的一颗露珠;
  (女)春天是花朵上的一抹彩霞;……
  (合)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女)用我们的言行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男)用我们的真诚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合)让春天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家园……
  (课在师生们共同的吟诵声中结束)
  师:我想用两个字来评价同学们这堂课的表现:精彩!谢谢大家!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评:收束之处内容美好,手法生动,既绾结了整个学习活动,又给教学、给学生留下了袅袅余音。)
  (总评:这个课例,有几个特别之处可以给我们以启迪。(1)以“诗意之美”为线索,贯穿全课教学。整节课的活动,处处渗透着诗意。教学中的诗意之美,既表现在教学视点即教学内容上,比如第一步的教学,又表现在活动的形式上,比如第三步的教学。(2)以“层次之美”为准则,设计教学活动。从全课的教学来看,从启到结,层层推进;从三个大的教学板块看,无一不表现出灵动有致的教学思路。(3)以“活动之美”为抓手,带动全课教学中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主人,在语文、人文两个方面都受到有益于身心的教育。(4)以“对话之美”为优化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优雅的味道。此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点语、评价语、评说语,值得我们认真欣赏。另外,此课例中有一个地方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或者说引起教者反思,那就是第三步的教学层次还可以简约一点,由现在的四个层次减少为三个层次,即减少一次运用图画来组织活动的形式,不管从手法上还是从结构上看都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通联:朱明英:湖北荆州沙市一中;余映潮:湖北荆州市教研室]
其他文献
从不足的方面看,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目标错乱,学科知识意识淡薄,课文与写作指导脱节。下面,笔者按单元结构具体分析。  一、单元导语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介绍该套教科书时说:“必修部分体系安排,发挥语言的育人功能,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以人文话题为统领。”这一原则落实到单元导语,单元导语则是对人文主题的解释说明。单元导语体现了人文性的理念,较具体地设定了单元目标。  目标是一种理
对于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考题,复习时,不能过于笼统抽象,而应该对出现过的高考真题深入进行题型分析,并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策略,尽力做到高效实效地应考、复习。概括起来,就是要努力做到八个字:细致分类,明晰章法。  一、题型分析  从历年的高考题来看,情节类的题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概括故事情节类。常见的设问形式有“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
一、解读缘由  对《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读,人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到菲利普夫妇身上,读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的金钱关系。从人教版教参引用的几篇解读作品来看,每一篇都难以跳出这一藩篱。张志公的观点:“在这悠然余韵之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回味咀嚼的机会,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菲利普夫妇是可鄙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然而已经被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腐蚀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见的,不是两个
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阅读相比,散文的“写实性”和“自述性”决定了散文阅读的深入更须要借助于“知人论世”。从一定程度上说,知人论世的深度决定了散文教学的高度。本文以杨绛散文《老王》的教学为例,试作进一步阐述。  关于散文的定义,一向没有定论。但是“写实性”和“自述性”作为散文的最重要特征已被学术界基本认可。写实性是指散文不崇尚虚构,所言说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或者存在过的。自述性是指散文的言说方式,
语文教学界一直讨论的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一理念与叶圣陶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提出的“例子说”相符。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很宽广的,不应该局限在一篇篇课文之中。既然是作为“例子”,教师就要有这样一种认识,第一,例子是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择的。第二,对于例子的解读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第三,作为
鲁迅的《复仇》共两篇,写于1924年12月20日,又一同发表在1924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7期上。这两篇作品,属于同一母题的两个故事。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也是鲁迅生平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在《野草》里作者明确地以《复仇》为题。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的看客心态,在先生的小说,杂文,乃至书信、谈话等中都屡屡提及,但从
在中学语文教材(包括初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以下所出现的“中学语文教材”皆是)中,作为课文入选教材的词的篇目不在少数。纵观这些入选篇目,作者几乎为男性,苏轼、辛弃疾、范仲淹、晏殊、柳永……作为词界的一朵奇葩,李清照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唯一的一位女性词人,在众多的男性词人中一枝独红。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她5篇作品,或作为课文,或作为课外要求自学的古诗词。当把这几篇被收录的作品放在一起看的时候,笔者发现
文言文是传承古典文化与思想的课程,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是朗读,但纵观我们的课堂,要么为读而读,要么重分析少朗读,要么读和品机械分离。如何才能让文言文的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本质属性中,真正发挥好文言文的作用呢?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将朗读训练精致到底。何为“精致到底”?首先,强调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要引领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理解古文表达的妙处以及古人的情怀。其次,强调文言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策略,是要
文本解读必须照顾特定的时空背景,若虚化历史背景,课堂教学则会变成“雷霆空霹雳,云雨竟虚无”,从而出现审美过程的任性与审美效果的偏离。  我读《北京的春节》更多的是读出了作者对老北京春节深情的眷恋和淡淡的遗憾。而《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中则认为,《北京的春节》“在对比中歌颂了新中国的美好变化”——这种审美阅读并不准确,因为编者没有将课文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解读
一、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高考试题已经体现出了考生写作的议论文应该有些学术性的要求  高考作文的应有之义和应然追求是什么呢?潘涌教授在分析了 2014年全国绝大多数省市高考试题后认为,高考作文应该“引领学生逻辑缜密、论证严谨的理性思维的发展,顺应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强国’的战略需要”①; 符合下列特点,1.开放生活哲思的空间,引导辩证思维、个性思维和创意思维;2.着眼“思想评论体”,弘扬独立评论;3.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