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们应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化的现代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中摆脱出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高级专门人才轻劳动技术大军、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面对现代化,重视职业教育是必然走向。
一、国家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因
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深度上来讲,现代化进程涉及物质层、制度层和思想行为层三个层次。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现代化包含两方面内容,即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比物的现代化更加重要。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劳动技术大军。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进行自身的改革,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现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体制、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不适应整个观代化的需求。
二、观念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中,我国的职业教育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重要地位。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高级专门人才轻劳动技术大军、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我们知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高级专门人才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却总是占多数的,只有提高占多数的广大劳动技术大军的素质,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效益的服务,才能为现代化提供雄厚的基础。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和提高千百万劳动技术大军的基本途径,其现代化与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根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进一步推进三级分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等层次的人才总是占多数,他们是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只有大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急需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的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教育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是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契机。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可以适当进行初中后分流,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对加速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主要在于为个人得到职业满足和获得成就创造条件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能提高人的应变能力,使其适应现代职业的变化;能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使其与现代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相协调。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呢?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主要体现在其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上。综合职业素质,它既包括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与处理矛盾的能力等,即要求所培养的劳动者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又有适应转岗、换岗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现代意识、敬业精神,以及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现代实用人才。具体来说,包括这样四种类型的人才:农村的专业示范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各类企业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个体工商业主,国内劳务市场的技术型“打工仔”。我们要改变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实行能力本位教学,以社会和产业组织的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合理设置专业,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经济设置专业,做到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要以“供应”为目标,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办什么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岗位实际需要与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不要一味强调系统性,教学内容要有地方性和时代性,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经济思想的特点。
四、管理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职业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上。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现代化,就是指职业教育要放弃传统的单一政府办职业学校的体制,而应以企业为主,形成企业、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实施办学多元体制,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应承担办学的责任;职业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它以提高国民自身素质和个人的职业地位、经济收入为目的。因此又具有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要求社会承担办学的义务,同时个人也应交纳一定的学费。此外,为了适应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等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五、开放教育市场
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现代化就是要放弃传统的终结性、封闭式的运行机制,实行终身化、开放化的灵活运行机制。传统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教育部门为主制定,容易造成供需双方的脱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必须走开放式的道路,主动与企业和社会“联姻”,能让工厂和企业把一部分实验室建在学校。
职业教育作为可持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审时度势,加大改革力度,才能从容应对挑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七台河职业学院)
一、国家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因
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深度上来讲,现代化进程涉及物质层、制度层和思想行为层三个层次。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现代化包含两方面内容,即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比物的现代化更加重要。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劳动技术大军。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进行自身的改革,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现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体制、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不适应整个观代化的需求。
二、观念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中,我国的职业教育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重要地位。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高级专门人才轻劳动技术大军、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我们知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高级专门人才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却总是占多数的,只有提高占多数的广大劳动技术大军的素质,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效益的服务,才能为现代化提供雄厚的基础。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和提高千百万劳动技术大军的基本途径,其现代化与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根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进一步推进三级分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等层次的人才总是占多数,他们是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只有大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急需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的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教育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是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契机。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可以适当进行初中后分流,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对加速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主要在于为个人得到职业满足和获得成就创造条件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能提高人的应变能力,使其适应现代职业的变化;能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使其与现代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相协调。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呢?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主要体现在其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上。综合职业素质,它既包括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与处理矛盾的能力等,即要求所培养的劳动者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又有适应转岗、换岗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现代意识、敬业精神,以及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现代实用人才。具体来说,包括这样四种类型的人才:农村的专业示范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各类企业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个体工商业主,国内劳务市场的技术型“打工仔”。我们要改变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实行能力本位教学,以社会和产业组织的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合理设置专业,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经济设置专业,做到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要以“供应”为目标,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办什么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岗位实际需要与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不要一味强调系统性,教学内容要有地方性和时代性,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经济思想的特点。
四、管理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职业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上。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现代化,就是指职业教育要放弃传统的单一政府办职业学校的体制,而应以企业为主,形成企业、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实施办学多元体制,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应承担办学的责任;职业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它以提高国民自身素质和个人的职业地位、经济收入为目的。因此又具有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要求社会承担办学的义务,同时个人也应交纳一定的学费。此外,为了适应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等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五、开放教育市场
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现代化就是要放弃传统的终结性、封闭式的运行机制,实行终身化、开放化的灵活运行机制。传统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教育部门为主制定,容易造成供需双方的脱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必须走开放式的道路,主动与企业和社会“联姻”,能让工厂和企业把一部分实验室建在学校。
职业教育作为可持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审时度势,加大改革力度,才能从容应对挑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七台河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