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的方向与路径

来源 :改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从以经济增长为主导逐步演化跃升为以绿色理念为导向的“绿色崛起”,是对地区发展环境、发展阶段与发展需求的科学响应。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应坚持安全、承载和动态三大基本点,坚持系统、创新、和谐三大观念,坚持能力、效率、质量提升三大导向,积极探索绿色崛起新发展模式,推动形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新格局,加强治理与管控,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和环境质量,优化能源结构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健全区域协调、绩效考核、产业准入、产业置换等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部地区发展;绿色崛起;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7-0014-10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2020年GDP和人口总数分别为22.2万亿元和3.6亿人,分别占全国的10.7%、21.9%和25%,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之一。中部地区地处我国腹地,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发展格局形成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突出地位。
  202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中部地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崛起,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的演进及其规律
  1949年至20世纪末,我国在不同发展时期实施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的沿海与内地战略、20世纪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战略、20世纪80年代的三大经济地带战略、20世纪90年代的七大区战略,等等。在这些战略中,中部地区都被赋予了相应的定位和功能,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构架发生调整,实施了以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为核心的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各个板块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力图促进各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提出与不断完善确立了该区域在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的突出地位,并对中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的演进脉络
  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我国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在此之前,我国一直在实施“沿海地区倾斜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中部各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愿不断高涨。中部地区的发展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有的学者提出,中部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塌陷区”;也有的学者认为,中部地区不仅是“经济塌陷区”,而且是“政策塌陷区”,“中部地区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3-5]。200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就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部署;2006年2月、3月,國务院常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先后召开,研究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相关工作;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至此,中部地区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战略板块正式形成,“崛起”成为中部地区发展的专属时代使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确立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简称“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明确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任务。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推动中部崛起迈上新台阶,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强化“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构建点线结合的空间开发格局,并对有关重大建设项目作出了部署。
  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驱动下,中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逐步提高;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加快。但是,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水平偏低、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矛盾和问题。为此,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在强化已有的“三基地、一枢纽”定位之外,提出要注重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2016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了中部地区崛起在我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八点意见。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与演变过程中,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的区域总体战略,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个性化政策措施,保障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落实细化[6-7]。如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2015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均对中部地区的发展目标、任务和项目予以进一步细化。   202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区域战略定位,并首次提出了“绿色崛起”的概念。
  (二)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的演进规律
  自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并实施以来,中部地区从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崛起”,逐步演化跃升为以绿色理念为导向的“绿色崛起”,其内涵不断完善深化,对促进中部地区发展发挥了战略指导作用。总结一系列战略实施的内容和经验可以发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遵循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断升级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首先,战略方向、任务与目标的设计密切结合了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历史发展基础,以及不同时期中部地区的发展基础与潜力,充分体现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理;其次,紧密把握工业化和城镇化演化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在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跃升中,尊重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性演进规律;再次,充分挖掘区域发展的动力与潜力,体现了内外结合、开放发展的理念,构筑了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双源驱动的崛起路径,在资源配置、空间布局、模式选择、机制设计上均以激发动力为着眼点;最后,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引导中部地区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2021年3月审议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绿色化作為主要路径,强调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等理念,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指向。
  二、新时代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的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
  自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在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流域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奠定了一定基础。目前,中部地区已经站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绿色崛起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对中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绿色崛起是顺应生态文明进步的科学选择
  人类的文明进步实质上是人类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与自然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已完全融入地表环境系统,地表环境已经全部被人类所改造,地球已经进入“人类世”时代[8]。如何在经济增长、生存成本和生态环境代价三者间寻求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共生共赢,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公约和行动以及全世界各国的响应,都是以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为出发点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为绿色崛起提供了条件。而全球产业革命快速发展,生产的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互相交织,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主流,绿色科技创新如火如荼,则为绿色崛起提供了重大机遇和科技支撑。只有顺应生态文明的进步趋势,才能改变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竞生式的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和主客二元论的行为范式[9-10],破解人类社会乃至地球生态系统面临的生态容量超载和空间承载超载、系统整体性维护与保持困境、功能维持与功利主义冲突等一系列难题[11]。
  “绿色崛起”理念通过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倡导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维护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延续性,维护了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这是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绿色崛起是践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正迈入世界强国行列。但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致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等表明,我国靠要素驱动且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正确应对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目标下我国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探索以绿色化为引领的新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之后,“绿色化”正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我国确立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基本方针,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绿色化”,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方向;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消费绿色化”,成为新时代社会消费的行为导向;树立以生态文明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社会价值绿色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相关要求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中部地区需要牢固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理念,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以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加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短板,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崛起是中部地区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升级,中部地区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后半期。虽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将会有所减缓,但快速发展的趋势仍将继续,人口和经济规模仍将持续增加,对生态环境压力将持续加大。在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接近甚至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态势下,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拐点,亦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关系正处于“翻山爬坡”的阶段,以及任务繁重、压力空前的艰难时期。只有通过绿色化发展转型,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才能顺利跨过倒“U”型曲线的拐点,经济社会才能进入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通道;如果处理不当,则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可能出现恶性循环,生态环境问题可能长期难以根治。因此,绿色崛起是中部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探索以生态型替代生态破坏型的产业置换机制
  應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理论为基础,做好中部地区产业绿色化分类的基础工作,研判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绿色化发展内核和适应性,在持续增强中部地区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型替代生态破坏型的产业置换机制,形成“腾空间、提效率、优结构、促转型”的良性发展状态[14]。
  参考文献
  [1]肖金成.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确立——新中国区域发展70年回顾[J].企业经济,2019(2):43-50.
  [2]付晓东,王静田,崔晓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区域经济政策实践与理论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 2019(4):8-24.
  [3]赵保佑.促进中部崛起高层论坛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6):112-115.
  [4]覃成林,唐永.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塌陷”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5): 6-9.
  [5]魏后凯.促进中部崛起的科学基础与国家援助政策[J].经济经纬,2006(1):89-93.
  [6]丁文珺,伍玥.新时代国家区域政策下中部地区发展的思路及展望[J].决策与信息,2019(1):75-80.
  [7]何春.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中部崛起政策有效性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9(4):56-59.
  [8]史培军,宋长青,程昌秀.地理协同论——从理解“人—地关系”到设计“人—地协同”[J] .地理学报,2019(1):3-15.
  [9]王如松,胡聃.弘扬生态文明深化学科建设[J].生态学报,2009(3):1055-1067.
  [10]金凤君.论地域生存空间的认知与建构[J].地理研究,2013(7):1356-1363.
  [11]金凤君.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J].地理研究,2014(3):582-588.
  [12]李天威,任景明,陈凤先,等.以“三大安全” 为目标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J].环境影响评价,2015(6):1-5.
  [13]高春东,魏颖,金凤君. 国家高新区发展定位和思路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9(3):158-159.
  [14]金凤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推进策略[J].改革,2019(11):33-39.
其他文献
云南省总面积约为39万多平方干米,约占全国的4.1%,但生态系统类型、生物种类等均居全国之首,其中亚洲象、印度野牛、绿孔雀等野生动物,巧家五针松、潆濞槭、云南金钱槭等野生植物仅分布于云南。同时,云南拥有大批孑遗細、特有种和稀有种,成为重要物种类群起源、分化及分布的关键地区之一。云南是中国物种最丰富的省份,种类组成丰富,新类群比重大,各类群的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一半,物种总数中30%以上的动植物类群为新分类类群,为全国之冠。云南以丰富的生物资源及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国内外闻名的自然生态区,在世界生物多样性
以“水的组成”一课为例,通过改进电解水实验将氢气的验纯与燃烧、水的电解、水的合成和分解的微观分析等活动,阐述在深度教学过程中如何建构化学核心观念。
A newly emerged coronaviru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belongs to the/β-coronavirus family and shows high similarities with SARS-CoV.O n March 11,2020,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declared SARS-CoV-2 a global pandemic
说到导体和绝缘体,我们还不算陌生,随口就能说出几种。但提起半导体,我们就陌生得多。事实上,半导体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处不在。小到电子表、音箱、微波炉,大到汽车、高铁、飞机,都离不开半导体。那么,究竟什么是半导体呢?
摘 要: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运算能力,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运算能力薄弱的情况,因此,更注重培养高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那么培养高中生的核心运算能力至关重要,再强化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就从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入手,提出了相应策略,使核心素养这一教学难关得以攻克。  关键词: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班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新高考的到来,更多人开始关注多年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其成果何在,思考当下的教育是否已经与初衷产生了脱离,在这种背景下,实验教学的价值逐渐得到凸显。尤其是对于生物课程来说,学生的众多能力只有在实验当中才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因此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优化目前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成为了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电视行业作为传统媒体的主流运营产业,在多年发展过程中不断经历变迁。是否应当适应国际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如何在趋同中寻找差异,在差异中寻找创新的立足点,值得电视人思考。本文以中英达人秀节目为个例,探讨中外相关电视节目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a prognostic nomogram to stratify high-risk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who progressed from the nonsevere condition on admission to severe during hospitalization.This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摘 要:精准教学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教育的前提,也是一种公平性教育的基础研究对象。在新课改的正确指向中,中学英语中逐渐引进了精准教学的相关概念,打破了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低效率教育模式,在不断的教研和尝试中得以应用,并进行着适时适度的改革创新,以契合现阶段学校英语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精准需求,来助力每个学生的此过程中收获他们所追求的独特目标。本文笔者将通过下面的几点分析来探究中学英语精准教学的
胸骨后膈疝(Morgagni疝)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先天性膈疝,约占2%。手术修补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传统方式需开胸或开腹,由于创伤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我们对2例先天性成人Morgagni疝进行报道,并对其手术方式进行解析。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术后随访5年未见复发。Morgagni疝经腹腔镜使用补片无张力修补适用于肥胖、老年及双侧Morgagni疝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