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自我创新; 努力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授之以渔”; 在教学设计上努力求新,不拘一格,把课上“活”, 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充分体现“书香满堂”,“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激活 语文课堂 自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51-01
吕叔湘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新的教学体制所淘汰,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动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保证,“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
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让语文课堂真正“书香满堂“呢?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活“,教育理念要”新“
要想让课堂活起来 ,教师应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把自己重新定位。变原来的“至高无上”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授之以渔”。变传统的“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变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不将分数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二、改进方法,授之以渔
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会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机会。课堂上,为师应“授之以渔”,而不应单单“授之以鱼”。一定要将学习方法的指导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也凭借教师的教法来掌握知识,学会方法。课堂上的语文学习,默读思考,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研究;讨论就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就应该书声朗朗,声情并茂。
我在进行课堂“读写”训练时 ,拟按学习规律:模仿——变化——创造,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指导。
首先,化整为零,分块实施。就是将整篇文章分割成几个合理的小部分,然后教学生对其中一个或几个小部分认真阅读,进行仿写。当然,分块时,要注意分割得合理适当,即所分割的段落要典型,要有独立性,能体现某种文体的内容和结构特征,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边读边记,务必读得懂,懂得读,进而进行仿写。例如《泉城》有很多段落是比较典型的,第一自然段总写济南的泉不但多而且美。我在要求学生把握全段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第二句写泉的四个分句。作者运用了四个“有的”分别把泉比作“银花盛开”、“明珠散落”、“虎啸狮吼、”秋雨潇潇“。让学生读文后想象泉水喷涌的种种形态和声音,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意思和情味,感受作者描绘的真切细致。然后,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四个”有的“练习写话。如孩子们描写”白云“,刚开始写的都非常简单,修饰语很少,但经过不断地扩句训练后,孩子们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效果就很不一样。请看一位学生写的:“天空中的白云千变万化,有的好像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有的好像一个个美丽的花瓶;有的如刚出圏的羊群;有的如善于奔跑的白兔 ——”这段仿写是成功的,收到了以读促写,以写反馈的良好效果。
其次,换位品读,把握整体。就是利用整篇文章的“骨架”,抽换课文的“血肉”,学生通过理解把握全篇课文内容,写出与原内容贴近的出自笔下的另一种有创造性的文章来。例如议论文《说勤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抽去课文的论据,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论据支持文章的论点。如“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勤奋吗?”“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明的同学吗?“……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求统一,只要理解。
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着眼于读,立足于写,仿作于形,创新于神,通过这些实践,达到增强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这样,课堂上能时时补充“活水”,何愁语文课堂教学不活?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拘一格,突破重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选好突破口,教出创意
传统教学时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九色鹿》一文课文内容较长。如果逐段去分析理解,费时费力不说,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以分析人物特点为突破口,让学生按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方法,充分诵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文中哪些语句或段落表现出了人物的哪些品质、精神。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合作交流,贯穿全文灵魂的思想内容迎刃而解。可谓是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
2.创设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新课标》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朝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
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陕北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的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春天就会到来。
“书香满园关不住,为有源头‘活‘起来”。语文课堂的“源头”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语文课堂这“半亩方塘”才会呈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胜景。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用书》
【关键词】激活 语文课堂 自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51-01
吕叔湘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新的教学体制所淘汰,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动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保证,“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
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让语文课堂真正“书香满堂“呢?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活“,教育理念要”新“
要想让课堂活起来 ,教师应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把自己重新定位。变原来的“至高无上”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授之以渔”。变传统的“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变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不将分数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二、改进方法,授之以渔
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会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机会。课堂上,为师应“授之以渔”,而不应单单“授之以鱼”。一定要将学习方法的指导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也凭借教师的教法来掌握知识,学会方法。课堂上的语文学习,默读思考,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研究;讨论就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就应该书声朗朗,声情并茂。
我在进行课堂“读写”训练时 ,拟按学习规律:模仿——变化——创造,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指导。
首先,化整为零,分块实施。就是将整篇文章分割成几个合理的小部分,然后教学生对其中一个或几个小部分认真阅读,进行仿写。当然,分块时,要注意分割得合理适当,即所分割的段落要典型,要有独立性,能体现某种文体的内容和结构特征,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边读边记,务必读得懂,懂得读,进而进行仿写。例如《泉城》有很多段落是比较典型的,第一自然段总写济南的泉不但多而且美。我在要求学生把握全段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第二句写泉的四个分句。作者运用了四个“有的”分别把泉比作“银花盛开”、“明珠散落”、“虎啸狮吼、”秋雨潇潇“。让学生读文后想象泉水喷涌的种种形态和声音,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意思和情味,感受作者描绘的真切细致。然后,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四个”有的“练习写话。如孩子们描写”白云“,刚开始写的都非常简单,修饰语很少,但经过不断地扩句训练后,孩子们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效果就很不一样。请看一位学生写的:“天空中的白云千变万化,有的好像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有的好像一个个美丽的花瓶;有的如刚出圏的羊群;有的如善于奔跑的白兔 ——”这段仿写是成功的,收到了以读促写,以写反馈的良好效果。
其次,换位品读,把握整体。就是利用整篇文章的“骨架”,抽换课文的“血肉”,学生通过理解把握全篇课文内容,写出与原内容贴近的出自笔下的另一种有创造性的文章来。例如议论文《说勤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抽去课文的论据,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论据支持文章的论点。如“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勤奋吗?”“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明的同学吗?“……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求统一,只要理解。
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着眼于读,立足于写,仿作于形,创新于神,通过这些实践,达到增强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这样,课堂上能时时补充“活水”,何愁语文课堂教学不活?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拘一格,突破重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选好突破口,教出创意
传统教学时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九色鹿》一文课文内容较长。如果逐段去分析理解,费时费力不说,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以分析人物特点为突破口,让学生按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方法,充分诵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文中哪些语句或段落表现出了人物的哪些品质、精神。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合作交流,贯穿全文灵魂的思想内容迎刃而解。可谓是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
2.创设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新课标》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朝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
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陕北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的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春天就会到来。
“书香满园关不住,为有源头‘活‘起来”。语文课堂的“源头”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语文课堂这“半亩方塘”才会呈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胜景。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用书》